六年级第四单元《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46234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第四单元《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六年级第四单元《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六年级第四单元《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六年级第四单元《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六年级第四单元《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六年级第四单元《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第四单元《古诗三首》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竹石。2 .学会本课4个生字,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3 .了解托物言志诗的一般特点,借助资料读懂诗句,知道三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了解诗题1 .游戏导入。游戏:看图猜诗名。白鹅图一咏鹅绿柳图一咏柳青松图一-青松墙角梅花图一梅花想一想,这些诗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写了大自然中的事物,这样的诗称为咏物诗。)2 . 了解诗题。出示本课中的三首古诗题目:马诗石灰吟竹石。指读诗题,思考:发现了什么?(这三首诗也都分别写了一样事物)分别在“马” “石灰”“竹石”下面加点,了解“吟”是古典诗歌的

2、一种名称,“竹石”指的是生长在石缝中的竹子。齐读诗题。(设计意图:游戏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已知到未知,也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揭题伊始,就把三首诗放在一起,强化学生对这一课的整体感知。)二、学习马诗,体会诗情1 .初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1)出示马诗,自读。(2)指读,正音,相机学习生字新词,指导朗读节奏。要点:多音字一燕(ydn)山、月似(s 1)钩,读准字音,借助注释理解“燕山” “钩”的意思。生字-络,根据字形猜测字义,借助注释,理解“金络脑”。2 .想象画面,理解诗的意思。这首诗题目是“马诗”,但不止写了马。李贺就像是一个高明的画家,用他的笔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一幅画。认真读读

3、每一行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交流要点:(1)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大漠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皑皑白雪。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恰似那弯弯的金钩。体会比喻手法的妙处。诗人用什么方法把这样的场景展现在我们眼前?(用比喻引发读者的联想)“沙如雪”“月似钩”,沙、雪、月、钩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呢?(月光下的沙漠和雪地一样白茫茫的一片;月亮和金钩一样都是弯弯的。)(2)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画面:一匹骏马戴着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在秋高气爽的日子肆意驰骋。3 .抓关键字,体会马的形象。讨论:诗中的马是一匹怎样的马?要点:(1)这是一匹战马。

4、了解“大漠”意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诗中大漠大都与边塞、征战有关。月光下的大漠,肃杀、清冷,正是战场的氛围。了解“燕山”意象:燕山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补充带有“燕山”的诗文。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南北朝)木兰诗胡雁鸣,辞燕山,昨发委羽朝度关。- 唐)李白呜雁行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宋)蒋氏女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回首燕山,月明庭树,两枝乌绕。-(元)王悻水龙吟送焦和之赴西夏行省胡儿饮马彰义门,烽火夜照燕山云。- (明)李梦阳石将军战场歌历代文人笔下的燕山渐渐成了一种符号,看到“燕山”,我们会很自然地想起边关、战场了解“钩”这一

5、意象。常人看到弯月会联想到什么呢?(小船、香蕉、镰刀)李贺联想到的却是一把金钩。吴钩是春秋时期流行的一种弯刀,它是吴国的利器,以青铜铸成,是冷兵器里的典范,充满传奇色彩,后又被历代文人写人诗篇,成为驰骋疆场、励志报国的精神象征。(2)这是一匹渴望建功立业的战马。要点:金络脑:这是良马的装备。何当:“金络脑”也好,“快走踏清秋”也罢,都只是这匹战马的强烈愿望,不是现实。4 .借助资料,了解诗人之志。诗人仅仅是在写一匹渴望建功立业的战马吗?补充诗人相关资料:李贺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肆虐的时代,而“燕山” 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方。补充李贺的诗句“男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

6、州”,知道李贺借骏马表达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在无垠的大漠,纵马持吴钩迎敌的场景正是李贺心中的向往。5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设计意图:体会马的形象是理解诗人心中志向的基础。学生通过品读知道了这是一匹渴望建功立业的战马,在品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自然地体会“大漠” “燕山” “钩”这些意象,同时拓展李贺的其他作品适当的资料补充为学生真正理解诗作搭建了支架。)6 、小结学法,筛选资料1 .小结学法。借物抒发心中志向,这样的写法叫“托物言志”这样的诗我们称为“托物言志诗古诗三首中的三首作品都是托物言志诗,要读懂这样的诗,我们该做些什么事呢?要点:(1)读懂诗句,知道所写之物的特点。(2)借助资料,发现

7、物和人的相似之处。(3)明白诗人所言之志。2 .筛选资料。查找与于谦、郑燮有关的资料,筛选出对读懂石灰吟竹石有帮助的信息。(设计意图:“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马诗的学习,主要是教师提供资料,而石灰吟竹石则要学生尝试着自己查阅、筛选有助于自己理解文本的资料。)四、运用学法,自学古诗1 .借助注释,读懂诗句。要点:(1)石灰吟。清白:原指石灰的颜色(对物而言),后指高尚的情操(对人而言)。(石灰)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熊熊烈火的焚烧(对它来说)好像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全然不怕,甘愿把一身清白留在人世间。(2)竹石。坚劲:劲健有力(对物而言);坚强不屈

8、(对人而言)。(竹子)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就深深扎根在石缝之中。遭受千磨万击身骨仍然强健有力,任凭你从东西南北哪个方向让风刮来。2 .借助资料,读懂诗人。要点:(1)石灰吟。交流对理解这首诗有帮助的资料:于谦“两袖清风”的故事。于谦誓死保卫北京的故事。于谦写这首诗的年龄:12岁。有志之人立长志,于谦12岁时立下的志向,坚守了 一生。他借石灰抒发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2)竹石。交流对理解这首诗有帮助的资料:郑燮写墨竹图题诗,开仓放粮遭罢官的故事。郑燮其他有名的题画诗柱石图荆棘丛兰石图。他喜欢画兰、竹、石,并在画上题诗。他寄情于画,借诗言志。郑燮一生坎坷,但他洒脱

9、、豁达,勇敢面对现实,决不屈服于挫折,他借竹石表明自己坚定的立场和无惧风雨的精神。O.,口 久至 In Pyl 哄 口 PTo(设计意图:要知道诗人托何物言何志,首先要读懂诗句,其次要了解诗人的生平,必要的资料补充非常重要。资料补充可以是学生课前搜集,也可以是教师课上拓展,但要注意的是资料不求多但求准,要建立诗句与资料的内在关联,让学生自己发现物的特点和人的志向两者间的共同之处。从而真正理解托物言志诗的特点。)五、学法迁移,拓展阅读1 .区分咏物诗与托物言志诗。出示咏鹅咏柳青松梅花四首诗及其作者,说说哪些仅仅是咏物诗,哪些是托物言志诗。2 .联系诗人生平,读懂诗作。说说诗中青松、梅花的特点,联系对作者的了解,说说诗人托物所言之志。3 .学法迁移,课外拓展。推荐于谦的咏煤炭,王冕的墨梅白梅,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选择一首自学,运用课上学到的方法:(1)读懂诗句,知道所写之物的特点;(2)借助资料,发现物和人的相似之处;(3)明白诗人所言之志。(设计意图:最后的辨析与课开始的环节呼应,进一步明晰托物言志诗的特点,课外拓展则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学生再次进行学法的迁移运用,进一步巩固相关的语文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