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感恩.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50125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村庄的感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一个村庄的感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一个村庄的感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一个村庄的感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一个村庄的感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一个村庄的感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村庄的感恩.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一个村庄的感恩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村庄之多浩若繁星,每一个村庄的名称,或家常平凡、或别致隽永,都有自己极其深刻的精神内涵和历史渊源。名称一旦形成,便世代相袭、亘古不变。即使搬迁到了千里万里之外,往往旧名不变。如在敦煌,就有兰州村、河州村这些让人好奇的村庄,就是清朝年间为强化边防从甘肃河东搬迁而来。岁月流转,沧海桑田,虽然和老家早已没有任何联系,更没有熟悉的人,但村庄犹如承系了一种精神灵魂,深深地嵌入在人们的记忆。这是精神寄托、灵魂依系,也是血脉传承、德泽千秋。我的家乡古浪县土门镇,明朝时叫哨马营,是官兵和残元势力的决战前线。据说明万历年间平定残元后,从陕西省丹凤县土门镇迁来了一批移民,从此,有

2、了一个能挣银子的土门子。许多村庄的名称,往往还与某个大事件紧密相联。据说河南省平顶山市有一个村庄叫泥车村,传说当年孔老夫子周游列国、讲学到此,适逢阴雨连绵车陷泥泞,这个村子就成了“泥车村”。在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区,有一个村庄叫感恩新村,就是一个标志性的名称,是古浪县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过程中的一块丰碑,也是古浪县脱贫攻坚累累硕果中靓丽的一道风景。我到访感恩新村时,正是农历四月初三。一场新雨过后,蓝天、白云、飞鸟;红瓦、绿柳、鲜花美景里衬托出村庄的盛春。走进村庄,迎面是一个很大的广场,非常整洁漂亮。广场后面就是社区办事大厅。来办事的人们络绎不绝,一个个抱着希望而来,笑容满面

3、离去。看得出,心田的春意,远远胜过了四野的景致。我就是在这个办事大厅里见到了社区党总支马书记。说起“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来,他似乎恍若隔世,感慨万千。马书记,50多岁,初中文化。搬迁前,他是铁柜山上中团庄村的文书,是山里少有的文化人。他祖祖辈辈生活的这个中团庄村,被称为古浪县贫困第一村,而感恩新村的许多村民就来自这个村。常理讲,毫无疑问村庄的名称应该叫中团庄村。然而,结果出乎了我们的意外。铁柜山,海拔2700米,山大沟深,靠天吃饭。中团村就是山顶上的贫困村,正可谓贫中之贫、困中之困。自建国以来,扶贫几十年,仍是贫困村,是古浪县高海拔贫困山区的一个缩影。聊起扶贫这件事,马书记感慨万千。他说,自

4、他记事起,贫困户、贫困村、贫困乡、贫困县“贫困”几乎是他生活的代名词,在脑海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从少年成长为中年的几十年里,年年扶贫,年年贫困。贫困就像恶魔一样无法驱散。就在他下山的前一年,全家4口人,全部收入仅有4000元。他说,不是人不努力,实在是天不帮忙,靠天吃饭的日子太难了。干旱年境,山上一片赤地、颗粒无收,但恰恰又是十年九旱。地里长不了庄稼,贫穷在乡亲们生活中扎下了深深的根。不仅如此,山里人的生活有诉不完的苦水。他说,冬天不下雪,人们无水吃;如果下一场大雪,路滑得人们下不了III,村子便与世隔绝。上学、就医是大难题,也不知有多少人害了急病而无法下山,被病魔夺去了生命。马书记是一个精

5、明的汉子。常理说,不可能是贫困户,但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精明人”过着穷日子。统计表明,2013年古浪县贫困发生率39.86%,比全省高13.4个百分点。这是一个严峻的现实,几十年来深深地牵动着干部群众的心,也是摆在一届又一届县委和政府面前的沟壑,是执政过程中,绕不开、弯不掉的重要职责和历史命题。直到2012年,党的十八大召开,全国打响了脱贫攻坚歼灭战。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7个专题会议,绕脱贫攻坚这个主题,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破解之策,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脱贫攻坚指明了方向。古浪县委、县政府按照总书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的重要指示,进一步深化县情认识,总结几十年扶贫工

6、作经验教训,举全县之力、集全县之智,凝聚成拔掉穷根的“组合拳”,实施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决定把贫困山区群众整乡整村地搬迁到黄花滩。这个决策,像一剂对症的猛药,一下治在了贫穷的病根上。第一批动员“入川”的当然有中团庄村。刚开始,乡亲们感觉有点突然。虽然他们也知道这是“拔掉穷根”的根本举措,但故土难离,大家难免犹豫不决。然而祖祖辈辈都面临的“贫穷”这个现实,又逼迫得他们不得不离。无可奈何,他们整村搬迁到了黄花滩。当年,搬迁入川的群众,人均分到了1.75亩水浇地,一户两座温棚或者暖棚,还有2.5亩经济林。从此,乡亲们生产设施化、村庄社区化,出门硬化路、出村主干道,户户有产业、村村通公交。乡亲们

7、收入很快翻了番,住上了宽畅明亮的大瓦房,一举驱散贫魔,拔掉穷根,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用生动的脱贫攻坚实践,书写了历史上“最成功的脱贫故事”。“贫困第一村”,一举蜕变“脱贫攻坚第一村”。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帮助他们拔掉了穷根,大家内心深处有说不尽的感激之情,议定村庄名称时,乡亲们忍着心中的隐痛,没有再考虑让他们受贫千百年的中团村。有人脱口就说:“感恩新村!”全体村民一听,一致赞同。这是村里多少年来少有的盛举,没有争议地通过了村庄的名称,也不知当年与孔老夫子有关的泥车村,有没有这样一致的决议。一滴晨露微小,但能映照出一个完整的太阳;一个村庄很小,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像征。“感恩新村”,这是一个村民的感悟,更是人民的心声;这是一个村庄的感恩,更是人民的感恩。“最成功的脱贫故事”和人民对党感恩的情怀,给一个村庄注入了激情燃烧的灵魂,必将成为又一个亘古不变的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