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M视域下信息技术教学的五“融”策略.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5166 上传时间:2022-09-28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STEM视域下信息技术教学的五“融”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STEM视域下信息技术教学的五“融”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STEM视域下信息技术教学的五“融”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STEM视域下信息技术教学的五“融”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STEM视域下信息技术教学的五“融”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STEM视域下信息技术教学的五“融”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STEM视域下信息技术教学的五“融”策略.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STEM视域下信息技术教学的五“融策略摘要:本文从STEM视域出发,论述了项目式学习与教材内容的融合、多个知识点与技术手段的融通、多擘科思维方法与策略的互融、创意物化与解决实际问题交融、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活动相融等五种融合的教学策略,以期能够创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关键词:信息技术;STEM教育;融合;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674-2117(2022)08-0037-03如今,技术素养(TL)成为21世纪的人们需要具有的最重要的素养之一。那么,在小学阶段唯一指向技术的信息技术学科,将如何变革呢?笔者认为,可在STEM视域下,以学生为中心

2、,以实际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在项目式学习中融合信息技术,进行课堂创新性教学。笔者通过实践,总结出了以下五“融”策略。一融:项目式学习与教材内容的融合建立项目式学习主题融合教材,跨学科地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笔者所在学校开发了以“风筝飞行探秘”为项目主题的STEM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围绕该项目展开融合教学(如下表)。首先,要求学生根据项目确定的主题上网查找、收集相关资料。本环节的学习源于项目学习的真实需求,所以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为解决真实性任务而主动求知。其次,要求学生将格式多样的资料统一版式。笔者将教材中涉及Word文本格式与段落格式的设置、图

3、形的绘制、表格的插入等内容融入到项目学习中,把信息技术作为解决问题的一种手段,使学习内容呈现递进性与完整性。这些知识的学习,源于真实的学习需求,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二融:多个知识点与技术手段的融通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普及,单一的技术已不能满足人们解决问题的需求,多种知识与技术手段的融合运用成为一项必备的技能。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信息技术课堂也需要营造多个知识与技术融通的环境,将散状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具有关联性的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在任务的牵引下灵活选取、使用不同技术的能力,不断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与同伴之间的协作能力,

4、以及自我实现的激励能力。第一,横向联系散状知识点,整体策划教学内容。例如,四年级的电子板报制作,教材是按“文字编辑(文字、段落、特殊符号)图形编辑(图片、艺术字、文本框、图形、剪贴画、结构图)一一主题设计(模板、封面、书签)一一表格一一板报设计与制作”的顺序编排的,是从局部到整体的设计,但这样的设计使得知识点零散,不利于学生整体思维的培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将散状知识点横向联系,重新规划整体教学内容。首先,明确总任务一一制作电子板报;其次,根据总任务确立主题;再次,根据主题设计版面,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学习图形编辑的相关技能;最后,运用文本框结合文字段落的编辑完成文本的排版。这样的设计从整体到

5、局部,更有利于学生整体思维的培养,而且指向明确,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融通。第二,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实现软件纵向互补。在电子板报制作中,大多数教师会在课前给学生准备一些图片素材,在教学时仅要求学生使用板报制作的基础软件Word0在融合教学中,笔者不再给学生提供素材,而是要求学生运用Word,画图、上网查找资料等多种方法提前准备创作素材,促使学生从单一的技术使用逐步拓展到跨任务的活动中。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数字化环境中的批判思维,而且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获得新技能的机会。第三,采用学以致用的原则,支持教与学的过程。技术具有学科领域与教育技术两个范畴的特点。例如,制作板报的过程,既是学生

6、学习Word的过程,又是Word支持板报制作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使学生在融会贯通中达到学以致用。三融:多学科思维方法与策略的互融真实问题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会迫使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概念、原理和思维方法来共同解决问题。因此,真实性问题的营造非常关键,在STEM视域下,教师可以从生活中选取,也可以从各学科知识中探寻交叉点,如通过3D建模、编程设计、人工智能设计、数字化作品等方式营造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的环境,将学科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综合性问题,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多样性与创造性。例如,在小学三年级数学中有如何判断平年、闰年的内容,要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判断年份是否为100的倍数,如果是就除以

7、400来判断,如果不是就除以4来判断。这样的思维过程与信息技术中的编程思维类似,因此,教师可以将此内容转化成编程教学的现实问题,通过绘制流程图来解决数学问题,打破学科间的界限,在实现学科间融合的同时,提升学生运用跨学科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融:创意物化与解决实际问题交融STEM教育要求学生运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信息技术为创意物化解决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1 .制作数字作品解决问题提升创造力STEM教育是基于项目的学习,涉及多个学科不同角度的探究,教师通过选择常见的数字化工具创作作品,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可以让具有

8、数字创作特长的学生有发挥和展示的平台,同时能为学生提供不同视角的探究渠道,使项目的研究更立体化,使学生形成主动参与学习的内驱力,提升创新作品的能力。例如,在教授笔者所在学校五年级人文技术类课程“家乡情缘”时,笔者通过Logoup3D建模软件设计、制作闽南古厝,从三维空间的视角进行代码编程,通过3D打印作品创作的形式弥补手工制作的不足,让学生全面、立体地了解闽南古厝的布局及建筑特点,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创造力。2 .营造数字化学习环境提升学习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学习资源不断丰富,擘习方式更加多样化与多元化。作为教师,要营造丰富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让学生体验数字化学习的乐趣,使其通过实践操作

9、熟练使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工具与平台,获取有效的学习资源,开展自主、合作的学习,并能运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升学习力。例如,在“风筝飞行探秘STEM项目学习中,笔者将制作风筝的材料的网购链接推送给学生,让学生进入网站自行挑选、购买,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网络交易的基本常识与方法,还为创意物化提供了技术保障,有效培养了学生适应数字化环境的能力。五融: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活动相融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每周一课时的现状,已远远不能满足信息技术教育的需求,如何在学校原有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信息技术学科教育的渠道呢?笔者认为,教师可向课外要时间,向社会寻求力量,积极探索课内外延伸、学科间整合、校内外

10、相融的教学模式。例如,笔者在三、四年级信息技术课的基础上,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融合,开设以3D打印为基础的普及性课程“家乡情缘”,探寻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并以此为基础,与校外机构合作开设3D创客社团,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生活;组织学生开展以“爱环保,爱创造”“探寻闽南古厝”等为主题的夏令营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工厂、博物馆等场所,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助力学生获取更加丰富的创作元素,帮助学生从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多学科角度探究项目设计背后的秘密,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促进学生进行知识的应用与迁移,有效解决真实世界的各类复杂问题,提高综合实践的能力。此外,学校还组

11、织学生参加各类创客大赛,为学生创新创造的成果提供展示的舞台及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这样的层层衔接与递进,让校内、校外的学习串成一线,将STEM教育、创客教育、研学旅行、竞赛融为一体,探索出新形势下校内校外相融的教学模式。参考文献:1罗伯特M卡普拉罗,玛丽玛格丽特卡普拉罗,詹姆斯R摩根.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一种整合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学习方式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22:103.2张凯敏,李逍逍,林苑.基于“送餐机器人”的STEAM单元教学任务设计与课例分析J教育信息技术,2022(03):63-66.3罗泽碧.基于项目的STEM学习研究J.贵阳学院学报,2022(04):16-19.4郑蕨.中国STEAM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88+127.5沈书生,王蕾.中小学创客教育与学生学习力的构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2(01):4-11.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通知EB0L.http:/srcsiteA26s8001/202210t20221017316616.htm1.7李克东,李颖.STEM教育与跨学科课程整合J.教育信息技术,2022(10):05-12.8李兰.数字化学习在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22(04):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