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docx(7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说明书目录前言1第一章城市概况1一、区位1二、历史1三、自然条件1四、人口状况2五、经济2六、文化与文物古迹2七、环境质量2第二章城市绿地现状2一、绿地发展综述2二、绿地现状主要问题5第三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与目标6一、规划期限与范围6二、规划依据6三、规划指导思想6四、规划原则6五、规划目标6六、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原理7第四章绿地系统的总体布局与结构7一、绿地指标7二、城市绿地系统总体布局7三、总体结构分析9四、对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建议9五、对城市远景发展的建议9第五章绿地分类规划9一、公园规戈Li9二、生产绿地规划12三、防护绿地规划12四、居住区绿地和附属绿地
2、规划13五、生态景观绿地规划15第六章避灾绿地规划16一、避灾绿地的作用16二、市区避灾绿地规划16三、市区救灾通道16第七章城市景观规划17一、城市景观规划构想17二、城市天际线17三、城市标志性景点17四、“江门环城水上游”17五、“江门陆路游”18六、重要节点18七、城市居住组团景观规划18第八章江门市园林绿地树种规划19一、规划的原则和目标19二、骨干树种选择19三、树种规划19四园林绿地树种研究规划21第九章江门市古树名木保护规划24一、提高市民对古树名木的保护意。25二、健全保护法规和管理体制25三、进一步加强对古树名木的管理25第十章分期建设规划25一、规划原则25二、分期建设规
3、划25第十一章绿地系统效益测算26一、效益测算依据26二、系统效益测算27三、投资效益分析十二章规划实施措施一、实施规划的条件二、实施措施:27292929前言江门市南濒南海,毗邻港澳,历史悠久、山环水抱,具有良好的气候和园林绿化条件。自建国以来江门市的园林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但由于缺乏较系统的规划,尚未形成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生态难以达到优化组合,公共绿地布局也不尽合理,对城市山水构架的保护不足。为适应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提高投资效益,市政府责成我们编制了新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1年1月中旬开始进行调查研究,在充分分析、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于2月中旬编制
4、出江门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初稿)。2月底提交规划部门进行第一次协调;3月初完成第一次修改稿后,再次深入现场核实、补充、修改,3月中旬完成第二次修改稿。3月20日在市规划局主持下,与国土局、建委、环保局、园林局等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及有关区主管城建工作副区长共同研究、协调;3月21日完成第三次修改稿。3月底前提交人大审议通过后,成果提交专家鉴定、市政府验收。第一章城市概况一、区位江门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侧。陆域东邻顺德市、中山市、斗门县,西接阳东县、阳春市,北与新兴县、高明市、南海市为邻。南濒南海,毗邻港澳。现辖江海,蓬江两市区,潮连、礼乐、环市、外海四镇,代管鹤山、开平、恩平、台山、
5、新会5个县级市。江门市区位于北纬22312239,东经江3011113111之间。至1987年末,江门市区面积达129.25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达103.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80.15祝水域面积25.65平方面积,占总面积19.85%o二、历史江门,原是新会县境的小坪集,形成于14世纪元末明初。16世纪,江门已发展成为商品集散地。1690年,江门港已开通至广州、佛山、肇庆、香山等地的航线23条。1754年,新会县衙在江门设置县丞署,千总衙,实施对江门的管制。清末,江门成为通商口岸,有27条航运线。民国年间,江门河岸的地缘优势吸引了华侨兴办实业。20年代,江门经济已具规模,同时文化受到西方文化
6、的影响。1925年,广东国民政府批准江门为省辖市。1931年,改属为新会县辖镇。1951年,江门撤镇设市。1983年,江门升为地级市。三、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江门属半丘陵江河水网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西北部山地丘陵广布,东部、中部、南部为河流阶地,冲击平原宽广,丘陵、台地错落其间。西北部属海拔120250米的低山丘陵和宽谷。席帽山与新会交界,海拔225米,是境内最高点。西南部与新会圭峰山麓毗邻,地势稍高,多为宽浅的沟谷和不具连绵山脊的台地。中部为狭长的河流冲积平原,残丘、台地零星分布其间,鸡爪山、蓬莱山与烟墩山、石朴山、牛山隔江门河对峙。东部有西江分流冲积而成的潮连、古猿洲两岛。东南
7、部为西江堆积三角洲平原,平坦开旷,地势最低,在海拔3米以下。2、地质江门境内有古生代寒武纪、中生代侏罗纪和新生带第四纪的地层,以第四纪地层分布最广。市区发育的入侵岩形成期有加里东期、燕山期,以燕山期最为发育。古生代寒武纪末,由于加里东造山运动,境内部分沉积地层隆起形成席帽山、凤山和五指山等丘陵。第四纪,部分山峰经长期风化、侵蚀形成残丘。同时,洛头-麻园-外海一线以南地区仍属海湾,成陆时间不长,宋代以前为浅海.元初,沙滩淤积迅速扩展。至清代,发育为现在的海陆互相沉积的三角洲平原地带。3、气候江门市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长年温和湿润,无霜期长。年平均温度21.322.8C。
8、历年1月份平均气温最低,为10,广16.4;7月份最高,为27.44、32.2。历年极端最低温为-0.5。年平均太阳幅射总量在110千卡/平方厘米以上。年平均降雨量在1744.广2623.4毫米之间,49月降雨量占全年的68Q86机夏秋盛吹偏南风,常有台风侵袭,风力最大达12级。冬春多吹偏北风。受寒潮影响而出现霜冻或低温阴雨天气。年平均风速2.4米/秒。4、水文江门境内河流纵横,水网密布,河流水域面积16.07平方公里,占市区水域面积62.65虬主要过境河流西江、江门河、天沙河的水域面积14.37平方公里,占市区水域面积的56%;白石河、龙溪河、白沙河、里村河、洛头河等河涌19条,水域面积1.
9、70平方公里,占市区水域面积6.62%o此外,东湖公园有湖面面积16.7公顷。境内西江河历史最大洪流量为21559立方米/秒(1915年),最高水位4.63米(1968年)。江门河警界线2.20米,历史最高水位为3.55米(1968年,钓台水文站)。5、地震江门市处于东南沿海地震带中段后缘,为地震内带。根据中国地震烈度区划(1990),江门市地震烈度为6度,江门市区建设设防标准为6级,重要设施设防标准为7级。6、自然灾害据记载出现的自然灾害有旱灾、风灾、霜冻、低温阴雨、雷雨、地震、虫灾等。夏、秋常有台风暴雨侵袭,平均每年台风入侵3次,暴雨2.7次。暴雨常夹带雷暴,累年平均雷暴79天。强台风与暴
10、雨同时袭击平均3年一遇。四、人口状况据1999年资料,到1999年末,市域总人口379.8万人,市区人口43.2万人,占市域总人口11.37%,其中非农业人口32.6万人。全市有30个民族,汉族占99.79%。其次为壮、瑶等民族。五、经济1999年市域国民生产总值(GDP)514.69亿元,社会三大产业结构为16:59:49。江门市区国民生产总值(GDP)为135.078亿元,占全市的26%,人均GDP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3倍。六、文化与文物古迹明代中叶的江门学者陈献章(白沙)是岭南文化史上的一代宗师,江门市1920年修建白沙纪念公园。1902年,江门辟为通商口岸后,在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和外来
11、文化的影响下,新文化事业兴起,使之逐步成为四邑及邻近各乡商业文化的中心,文化娱乐明显带商业性质。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侨乡文化。江门已发现的历史文物,多属明清朝代或是民国时期。据1987年统计,主要有:古遗址8处,古建12处,古墓葬2座;近、现代旧址、建筑、园林、墓葬16处;石刻31件。其中园林有白沙公园(1920年)和中山公园(1928年)。贞节牌坊、陈白沙祠和钓台故址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七、环境质量1、水环境质量西江江门河段,从1958年开始,受甘化厂、江门氮肥厂及北街医院排放废水影响,北街河段水体受污染。另据1987年资料.,北街河段污染中度。江门河受西江及化工厂铭盐
12、车间影响,属中度污染,部分轻度污染。在江门市大力治理污染的努力下,据1998年资料,主要河流水质基本上控制在H、HI类水质标准,西江水道综合污染指数与1997年持平,水质保持良好。江门河与天沙河综合污染指数分别下降了13.5%和28.2%,污染减轻。饮用水源受到保护,水质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城区主要纳污水体为西江和江门河下游,河两岸主要工业污染源来自食品、饮料制造业、造纸及化学工业等。2、大气环境质量从1958年开始,大气污染物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烟尘为主。据1998年资料,市区大气环境质量良好,维持在国家大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水平,大气综合污染指数下降8.2%o城区工业企业能源消耗以燃油、燃
13、气和煤炭为主,民用能耗主要是液化石油气及煤。城区主要大气污染源分布在西江北街河段及其上游一带,江门河的堤东路段和江会路段。3、噪音据1998年资料.,城市环境噪音平均值为56.2分贝(A),符合国家二类标准;交通噪声为68.5分贝(A),符合国家城市区域环境噪音标准。第二章城市绿地现状一、绿地发展综述解放前,江门市街道植树很少,只在长堤种有少量的大叶榕、细叶榕等树木。北街天主教堂、培新中学、美孚石油公司、亚细亚煤油公司、新会县立第二中学、江门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及亦园、明园、鹤园等私人住宅,均有植树种花,还有凉亭、喷水池、石山等园林小品和建筑。公园只有两个,一个为白沙公园,于民国9年(1920年
14、)由侨商捐资在明代著名理学家陈献章当年以文会友的嘉会楼旧址建成,为江门第一个公园,另一为民国1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由市民捐资在常安路末端的象山上建成的中山公园。园林设施较为简单。至1950年,城镇园林绿化面积仅有4.4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l%o解放后,市政府成立绿化委员会,组织干部群众开展绿化工作,在街道种植树木,先后在江北路、长堤路、吉利路、广新路、跃进路、胜利路、建设路、紫泥路等路段种上各种树木。建成开放工人文化公园、三角塘公园及迄今为止全市最大的东湖公园。至1965年底,城市园林绿地面积80.6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11.35%o文化大革命期间,城市绿化工作进展缓慢,197
15、8年底,城市园林绿地面积增至108.26公顷,其中公共绿地面积54.39公顷,专用绿地面积33.87公顷,生产绿地面积2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5.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40m2o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区面积的拓展,城市绿化步伐不断加快。先后在新建、扩建的蓬莱路、江华路、西区大道、江南路、农林路、水南路等路段植上树木。在胜利路、建设路、跃进路中间设置花基,间种灌木,形成层次分明的绿化带,并在港口路、跃进路、胜利路等处修建5个街心花坛。庭院绿化开始受到各单位的重视。1985年市区树木总数8.10万株,庭院绿化面积约18公顷。1981T985年,先后修复白沙公园、新建蓬莱公园、江南公园、沙仔尾公园、堤东文化公园和江滨公园,并把外海茶庵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