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草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宝山区碳达峰实施方案 草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上海市宝山区碳达峰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上海市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的工作部署,扎实推进宝山区碳达峰工作,如期实现碳达峰目标,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导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
2、标、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北转型战略决策,锚定构筑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打造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化国际大都市主城区和全市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的目标,把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纳入宝山区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以低碳零碳负碳科技创新为支撑,通过整体性、系统性转型,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将宝山区打造成为全市碳中和技术创新示范区,全面推动宝山区域功能转型、产业转型、空间转型和治理转型,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二)工作原则坚持科创引领,提升低碳发展动力。围绕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战略定位,
3、发挥吴淞、南大、环上大等重点转型区域的先发优势,聚焦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技术引领核心功能,大力支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快速培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速聚集创新要素,打造创新发展生态,实现区域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等方面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坚持转型升级,发挥目标驱动活力。抢抓产业链价值链重构机遇,进一步提高产业中高端水平,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以低碳发展为主线,推动区域功能转型、产业转型、空间转型和治理转型,深入贯彻国家及上海市相关要求,加强高能耗高排放低水平技术及项目的管理,提高产业应对风险韧性,打造上海北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建设全市绿色低碳转型样板区。坚持绿色发展,打造生态之
4、城魅力。建设生态化国际大都市主城区,全面加强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深入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及长江大保护战略,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推动工业领域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和发展,推动建筑领域及公共机构的绿色认证和能效提升示范创建,推动建立资源节约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主要目标“十四五”期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明显提升,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重要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得到普遍推行,循环型产业和社会体系基本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基本成为产城融合发展、新兴产业集聚、生态宜居宜业的现代化转型样本。到2025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3年下降
5、13.5%,森林覆盖率达到18%,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本市下达指标。“十五五”期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取得重大进展,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模式基本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简约适度的绿色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循环型产业和社会发展水平明显提升,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健全。到203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下降,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三、重点任务将碳达峰的战略导向和目标要求贯穿于宝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在加强统筹谋划的同时,借助宝山区加快推进北转型、建设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契机,进一步聚焦重点举措、重点区
6、域、重点行业和重点主体,组织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一)能源绿色低碳转型行动1 .大力推进分布式光伏建设。充分利用工业厂房、物流仓储、市政设施、住宅建筑、空置地、农业等土地和场址资源,实施一批“光伏+”工程,加大新建建筑光伏建设的管控要求,推进适宜的新建建筑安装光伏,2023年起新建政府机关、学校、工业厂房等建筑屋顶安装光伏的面积比例不低于50%,其他类型公共建筑屋顶安装光伏的面积比例不低于30%。推动既有建筑安装光伏,到2025年,公共机构、工业厂房建筑屋顶光伏覆盖率达到50%以上;到2030年,实现应装尽装。鼓励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B1PV),推动开展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为一
7、体的“光储直柔”建筑示范。“十四五”期间全区力争新增光伏装机容量24万千瓦。2 .加快推动氢能利用和示范。发挥宝武集团氢能产业链带动能力和规模制氢优势,为宝山区发展氢能产业提供氢源支撑和场景开发,鼓励宝武集团与高校联合打造氢能研发创新生态,延伸宝山地区氢能源产业链,促进产业链之间的资源融合与良性互动,建设氢能关键核心零部件生产制造基地,打造宝山区氢能重卡、氢能科技综合应用示范场景。高水平建设宝武氢能园区,新建厂区内氢能输运管道,聚集产业链头部企业,为入园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氢能应用场景、中试车间、示范展示等服务,打造氢源供应与综合应用基地。3 .逐步提高余能梯级利用能力。推进钢铁、数据中心等行业和
8、领域余热(冷)资源深度利用,研究相变储热、低温余热发电、废热资源制冷、热泵等技术与企业余热资源的结合,探索区域内企业之间余热资源共享模式。推进宝钢低温余热供应社区的示范项目,将回收的锅炉余热供应给宝山区范围内洗浴、宾馆和学校的热水锅炉替代供热。(二)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1.深入推进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优化制造业结构,推进低效土地资源退出,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优化升级,不断提升现代化产业能级。围绕集成电路关键材料、高温超导材料、石墨烯前沿材料,新能源、海洋工程、航空航天等领域所需的高性能特殊金属材料,聚力突破“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推动基础性材料产业向特而强、专
9、而大的新材料产业转型,培育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三大新支柱产业,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绿色低碳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产业集群。2 .加快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升级改造。对照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组织开展重点制造业行业节能低碳评估,加快推进与传统化石能源使用密切相关的行业的低碳转型和调整升级。持续推进工业节能降碳“百一”行动,实施钢铁、有色、建材等重点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和工艺绿色化升级,围绕电机系统、余热余压、制冷系统等重点用能系统,开展能效提升专项工程,持续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十四五”期间力争平均每年实现1%的节能量。3 .培育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将
10、绿色低碳作为产业发展重要方向,着力打造有利于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提升绿色低碳循环产业规模。依托宝山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重点聚焦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产品、节能服务产业、先进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与环保服务等节能环保重点领域,推进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到2025年全区节能环保产业营业收入突破200亿元。与宝武集团共建宝武(上海)碳中和产业园,打造“零碳园区”,推动宝武集团氢能产业发展,支持宝武集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4 .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采取强有力措施,对“两高一低”项目实行清单管理、分类处置、动态监控。全面排查在建项目,推动能效水平应提尽提,力
11、争全面达到国内乃至国际先进水平。实施区级联合评审机制,严格控制新增项目,严禁新增行业产能已经饱和的“两高一低”项目,除涉及本市城市运行和产业发展安全保障、环保改造、再生资源利用和强链补链延链等项目外,原则上不得新建、扩建“两高一低”项目。对确需新增的“两高一低”项目,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要求,严格实施节能、环评审查,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提高准入门槛。深入挖潜存量项目,督促改造升级,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强化常态化节能环保监管执法。(三)城乡建设碳达峰行动1 .深入推进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明确北转型用地总量和结构,鼓励和引导各项转型工作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大存量建设用地挖潜力度,推进土地功能混
12、合利用,推动产城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倡导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全面贯彻至国土空间规划、土地出让、方案设计、建设施工等建设全过程。推行绿色施工,推动建筑信息模型(BIM)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全面落实装配式建筑和全装修住宅要求,符合条件的新建建筑原则上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推动简约、可循环、模块化的低碳装修理念。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大力推进建筑废弃物循环再生利用。高质量实施城市更新,在城市更新和旧区改造中,严格实施建筑拆除管理制度,杜绝大拆大建。2 .逐步提升新建建筑绿色标准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和本市各类建筑的节能和绿色设计标准,新建民用建筑按照绿色建筑基本级及以上标准建设,国家机关办公建筑、
13、大型公共建筑以及其他5000平方米以上政府投资项目应当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南大地区新建建筑全部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鼓励建设三星级绿色建筑。规模化推进超低能耗建筑发展,“十四五”期间,推进超低能耗建筑项目40万平方米,“十五五”期间,推进超低能耗建筑项目50万平方米。到2030年,形成系统的超低能耗建筑政策和技术体系,打造一批超低能耗建筑示范项目。实现超低能耗建筑向标准化、规模化、系列化方向发展。积极开展低碳、零碳建筑创新示范和重点区域超低能耗建筑集中示范区建设,推动南大地区开展近零能耗建筑试点建设。着力发挥绿色建筑规模化效益,积极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3 .加快推动既有
14、建筑节能降碳改造。深入开展公共建筑能效对标达标、能源审计和公示,落实公共建筑运行能耗和碳排放限额管理制度。支持公共机构、大型公共建筑采取高效制冷行动,更新淘汰低效设备,运用智能管控等技术实施改造升级,推进公共建筑调适的普及应用。结合老城区升级改造,形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与城市更新工作的协同机制与推行模式,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纳入城市更新实施方案。“十四五”和十五五”期间累计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35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平均节能率15%及以上的建筑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4 .充分发挥绿色建筑科技产业支撑作用。重点聚焦装配式建筑、建筑模型信息化设计技术、建筑施工和建材工业等领域,通过科技赋能传统建筑业迭
15、代升级,推动建筑行业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鼓励和支持宝冶建设、二十冶建设、五冶建设、十三冶建设、中冶宝钢等优质建筑科技企业转型发展,将传统钢结构、装配建筑产业、建筑设计公司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万物互联等新技术行业的应用进行有机结合。拓展新业务形态,探索实现高端建筑科技全产业链整合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体验,打造高端建筑科技产业服务体验平台,快速整合建筑科技行业新产品和新服务。发挥同济创园、上海建筑科技产业园等载体作用,加快布局建筑研发、设计、应用、服务等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5 .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营造自然紧凑的乡村格局,保护村庄乡土气息,营造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乡村生境。发展特色种养
16、,建设4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探索基于5G通信的农业物联集成应用模式,建设1-2个智能化蔬菜、菌菇生产基地,打造5个机器换人绿色生产示范基地。罗泾镇打造农业绿色发展先行片区,罗店镇打造全产业链蔬菜产业集群,月浦镇做强特色花卉和赛事经济。提升农房绿色低碳设计建造水平,发展节能低碳农业大棚。推广使用高效照明、电动农用车、节能环保灶具、农机、渔船等设施设备。推进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推动农房屋顶、院落等安装光伏。(四)交通运榆绿色低碳行动1构建绿色低碳的交通发展模式。坚持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促进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的两网融合,构筑低碳集约、多方式协调的城市绿色交通体系,强化城市交通与绿道的无缝链接,努力打造公交“零换乘”城区。完善静态交通需求管理策略,调控机动车出行需求,确保车辆发展与道路容量相协调。规划城市绿道,实现绿道网络社区与城市公园、地区中心、商业区等互联互通,构建并完善安全通达的慢行网络和步行活动的优先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