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药理学:3章中枢神经药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药理学:3章中枢神经药物.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第三章中枢神经系统药物DrugsActingontheCentra1NervousSystems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作用的基础中枢神经系统(CNS)主导调节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过程,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并对外环境变化作出即时的反应。CNS含有大量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神经元之间存在多种形式的突触联系,并由多种递质传递神经信息神经递质作用于相应的受体和离子通道,并与逐级放大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相偶联而介导繁杂的功能调节作用于CNS的药物的作用通过影响中枢突触传递的不同环节(如递质、受体、受体后的信号转导等),从而改变机体的生理功能。因此,理解和掌握突触传递及其过程、中枢递质和受体,是学习作用于CNS的药
2、物的关键。神点递质: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导致离子通道开放并形成兴奋性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特点是传递信息快、作用强、选择性高。Ach,NE,多巴胺,5一羟色胺、氨基酸类(如Y氨基丁酸甘氨酸(g1ycine)、谷氨酸等)等神经调质:也是由神经元释放,本身不具递质活性,但能调节神经递质在突触前的释放和突触后的兴奋,调制突触后细胞对递质的反应,起修饰经典神经递质的作用,作用慢,但持久、范围广。神经肽,如P物质(substanceP)、脑啡肽等神经激素:由神经末梢释放后,进入血液循环,在远隔的靶器官发挥作用。神经肽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特点 CNS的功能:兴奋和抑制 作用于CNS的药物分为:中枢兴奋药,中
3、枢抑制药中枢兴奋时,其兴奋性由弱到强表现为:欣快、失眠、不安、幻觉、妄想、狂燥和惊厥等中枢抑制表现为镇静、催眠、抑郁、麻醉、昏迷等。CNS的抑制功能比兴奋作用敏感,易受药物影响脑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差异 进化程度高的脑组织结构对药物的敏感性高U大脑皮层的抑制功能比兴奋功能敏感,对药物作用反应快延脑的进化最古老,只有在极度抑制状态下才出现血压下降、呼吸衰竭等 药物可对CNS某些特殊功能产生选择性作用,如镇痛、解热等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全身麻醉药、静药和抗惊厥药、镇痛药、中枢兴奋药。吸入性麻醉药:挥发性液体:麻醉乙醛、氟烷全身麻醉2用气体:氧化亚氮、环丙烷等I非吸入性麻醉药:戊巴比妥、硫喷妥钠、氧胺酮
4、(分离麻醉)镇静药与抗惊厥药镇静药:氯丙嗪、乙酰丙嗪、地息泮、水合氯醛1抗惊厥药:硫酸镁、巴比妥类镇痛药J麻醉性镇痛药:吗啡、哌替咤、芬比尼、埃托啡I其他镇痛药:嚏拉嗪、赛拉噗中枢兴奋药r大脑兴奋药:咖啡因等1延髓兴奋药:尼可刹米、回苏灵、多杀普伦等第一节全身麻醉药GeneraIAnesthetics麻醉AneSthesia:即感觉消失,亦即用药物或非药物的方法使病人整个机体或机体某一部分暂时丧失对疼痛的感觉,称为麻醉。全身麻醉:麻醉药从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肉注射经血液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抑制,呈现神志消失,全身痛觉消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这种方法称全身麻醉。全身麻醉药:是一类
5、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暂时引起神志消失、全身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等状态,以利于手术的药物。分为吸入麻醉药与静脉麻醉药。治疗指数低,2-4,安全范围小为获得理想的麻醉效果,临床中常加用一些麻醉辅助药,如阿片类镇痛药、肌松药、镇静催眠药,或吸入麻醉药与静脉麻醉药联合使用等麻醉作用原理溶于细胞膜的脂质层,使脂质分子排列紊乱,膜蛋白质及钠、钾通道发生构象和功能上的改变,抑制神经细胞除极化,使动作电位上升的幅度及速度下降,进而广泛抑制神经冲动的传递,导致全身麻醉。吸入性麻醉药的作用与其脂溶性成正相关,即脂溶性越高,麻醉作用越强。麻醉分期以意识、感觉、呼吸次数与深浅、血压高低、脉
6、搏次数与性质、瞳孔大小、角膜反射有无、骨骼肌张力变化等指标,作为判断各期的指征。传统上根据麻醉乙醛的作用特点将麻醉深度分为镇痛期、兴奋期、外科麻醉期和延髓麻醉期。掌握麻醉分期十分重要麻醉分期第一期:镇痛期(随意运动期)指从麻醉给药开始,至意识消失为止。此期主要是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和大脑皮层受抑制。痛觉一触觉一听觉一依次消失,角膜、眼睑、皮肤、吞咽与咳嗽等反射均存在。第二期:兴奋期(不随意运动期)指从意识丧失开始,此期大脑皮层功能抑制加深,使皮层下中枢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与调节,动物表现不随意性运动性兴奋、嘶鸣、挣扎、呼吸极不规则。表现为瞳孔扩大,骨骼肌张力显著增加,角膜、眼睑、皮肤、吞咽与咳嗽
7、等反射依然存在。此期不宜进行任何手术。前两期合称为诱导期第三期:外科麻醉期指从兴奋转为安静、呼吸转为规则开始,麻醉进一步加深,大脑、间脑、中脑、桥脑依次被抑制,脊髓机能由后向前逐渐抑制,但延Ia中枢机能仍保持.表现为瞳孔缩小,骨骼肌张力逐渐降低,眼睑、角膜反射存在,其他反射均消失。又可分为浅麻和深麻,一般在浅麻期进行手术。第四期:麻痹期(中毒期)指从呼吸肌完全麻痹至循环完全衰竭为止。尽量缩短诱导期,准确掌握第三期,绝对避免第四期目前由于多种麻醉药和麻醉方法的联合应用,使得各期麻醉深度难以清晰划分。现主要根据动物的呼吸、循环、眼睛、皮肤、骨骼肌张力等变化将麻醉深度分为浅、中、深三度。华南农业大学
8、兽医学院药理教研室一、吸入性麻醉药Inha1ationanesthetics通过呼吸道和肺吸收入血而产生麻醉作用的药物包括挥发性液体(乙醛、氟烷等)和气体(氧化亚氮、环丙烷等)吸入麻醉药目前多用麻醉性能较强、较安全易控的液体类吸入麻醉药如氟烷(一)药理作用与机制1 .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对中枢有广泛和显著的抑制作用,使意识、痛觉等各种感觉和神经反射暂时消失,达到镇痛和一定程度的肌松作用.药物作用的强度除与脑内的药物浓度呈正相关外,不同的中枢神经元和神经通路对麻醉药的敏感性有较大差异如脊髓背角胶质细胞对药物最敏感,因而首先出现该区域脊髓丘脑束感觉传递阻断,痛剌激反射减弱或消失。延髓呼吸中枢和血管运
9、动中枢对全麻药最不敏感,高浓度才引起呼吸和循环抑制。麻醉机制: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学说:通过干扰配体门孔离子通道的功能,如谷氨酸受体离子通道等,抑制兴奋性突触和增强抑制性突触的传递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口脂质学说:吸入全麻药脂溶性高,容易溶入类脂质丰富的神经细胞膜脂质层内,引起细胞膜物理化学性质变化,干扰了膜蛋白受体和Na+,K+等离子通道的结构和功能。进入神经细胞内的全麻药与类脂质结合后,导致整个细胞的功能改变。一抑制递质的释放、神经冲动的发生和传递,引起全身麻醉。2 .抑制循环和呼吸系统抑制循环系统:氟烷等麻醉药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肌收缩力和降低心肌耗氧量,扩张外周血管和降低血压,并能降低压力感受器的
10、敏感性,使内脏血流量减少。抑制呼吸系统:降低呼吸中枢对C02的敏感性,呼吸加快,每分钟通气量降低。对呼吸道有刺激性。抑制支气管黏膜纤毛的功能,黏液蓄积3 .松弛骨骼肌和子宫平滑肌含氟烷麻醉药有不同程度骨骼肌松弛作用,且与非去极化肌松药相协同。 明显松弛子宫平滑肌,使产程延长和产后出血过多。(二)体内过程 吸入麻醉药脂溶性高,易通过生物膜。 肺吸收后到血转运到脑组织发挥作用,脑组织药物浓度越高,麻醉越深 其吸收速度与肺通气量、吸入气中药物浓度、肺血流量有关。血/气分配系数:是指血药浓度与肺泡气体浓度达平衡时的比值。分布系数小,血药分压上升快,肺泡、血液和脑组织之间容易达到平衡,诱导期较短,麻醉深
11、度容易控制,停药后恢复也较快。吸入麻醉药的可控性与血/气分配系数呈反比关系。脑/血分布系数:指脑中药物浓度与血药浓度达平衡时的比值,系数大的药物作用强。以原型经肺呼出而消除。血/气分布系数和脑/血分布系数小的药物消除快,苏醒时间短(三)不良反应 抑制心脏、呼吸功能,甚至死亡 全麻时正常反射消失,胃内容物可返流入肺,引起支气管痉挛和术后肺炎 肝肾损伤,流产(四)常用药物 乙醛、氟烷、异氟烷、恩氟烷、氧化亚氮 优点:易控制麻醉深度,安全性大。 缺点:需要设备,有些麻醉药易燃易爆、刺激呼吸道。1氟烷,三氟氯溟乙烷,事怨生AHa1othane,F1uothan6临床最早广泛使用,50-90年代被人和动
12、物广泛应用的吸入麻醉药物。特点:诱导期短,麻醉起效快,苏醒快,麻醉作用强,肌松及镇痛作用较弱,但完全可以满足手术的要求。对呼吸和循环抑制作用强,不主张单独使用,只用于浅麻醉或复合麻醉。须加镇痛药或肌松药;松弛支气管平滑肌2(anestheticether)作用弱,对呼吸和血压几无影响;对心、肝、肾毒性小,安全范围大;肌松作用强。诱导期和苏醒期均长。现已少用可与氨烷混合使用,减轻两药的毒副作用。3 .氧化亚氮(NitrOUSOxide)也称笑气,古老的全麻药,性质稳定,无刺激性和可燃性,毒性低。镇痛作用强,诱导和苏醒快,但肌松差。用于诱导麻醉或与其他全麻药配伍,和静脉全麻药、麻醉性镇痛药、肌肉松
13、弛药合用,组成复合麻醉药。4 .思氟烷(Enf1uran8,Ethrane)又称恩氟健。80年代开始用于动物。目前已广泛应用。新的卤族麻醉药,强效吸入性麻醉药。诱导与苏醒皆迅速。肌松作用较强但仍需加用肌松药,反复使用无明显副作用,但对循环、呼吸系统有抑制作用,较常用。5 .异氟酸(Isof1urane)比恩敏醛和氟烷优点多的一种麻醉药。对肝肾损伤小,肌松效果好,诱导平稳快,苏醒比较快,术后复原好,很少有不良副作用。目前比较理想的吸入麻醉药。二、静脉麻醉药IntraVenoUSanesthetics常用的静脉麻醉药:巴比妥类(戊巴比妥、硫喷妥钠)、氯胺酮、水合氯醛特点:1.起效快,iv1分钟内起
14、效2.维持时间短,脑中t1/25分钟单独应用即可产生全麻作用主要用于诱导麻醉、基础麻醉和短时的小手术麻醉临床主要与吸入麻醉配合使用,以增强后者的适应性和确保催眠、镇痛、肌松、和抑制内脏反射作用,减少吸入麻醉药的用量和不良反应缺点:不易控制麻醉深度、药量与麻时,药过量不易排除与解毒,排泄慢(一)巴比妥类barbiturates长效:苯巴比妥(Phenobarbita1)作用维持6-8h中效:戊巴比妥(amobarbita1)3-6h短效:司可巴比妥(secobarbita1)2-3h超短效:硫喷妥(thiopenta1)0.5h1 .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静、催眠、抗惊厥、麻醉作用随药物用量增加表现
15、静、催眠(主要延长浅睡眠缩短深睡眠)、抗惊厥、麻醉作用。抗癫痫作用:PhenObarbita1低浓度具有抗癫痫作用作用机制:选择性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易化或增强脑内丫-氨基丁酸(抑制性神经递质)的突触作用;阻断兴奋性递质谷氨酸盐在突触的作用.不良反应:宿醉现象、诱导肝药酶、长期应用可成瘾等巴比妥类中毒:一次摄入10倍以上催眠量时可引起严重中毒。中毒症状:昏睡、昏迷、呼吸抑制、血压下降等巴比妥类中毒解救原则:清除毒物,维持呼吸和循环本类药物为弱酸性药物,碱化尿液促进毒物从肾脏排出戊巴比妥中效类巴比妥类药物抑制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有镇静、催眠和麻醉作用;对丘脑新皮层通路无抑制作用,故无镇痛作用;对呼吸和循环有显著抑制作用,注射时速度宜慢。应用:全麻、复合麻醉、镇静、抗惊厥及中枢兴奋药中毒的解救。硫喷妥钠超短波巴比妥类药物,脂溶性很高,静注后迅速进入脑组织,但又很快转运到脂肪等组织,因此失效快,要持续给药或追加给药代谢和排泄缓慢,持续给药苏醒时间延长作用机理,中枢抑制是易化或增强脑内1氨基丁酸(抑制性递质)的突触作用一使突触后电位抑制延长,同时阻断兴奋性递质谷氨酸盐的突触作用一大脑皮质兴奋性I-抑制网状结构的上行激活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