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在博物馆文物展览中的应用.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16766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0.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字技术在博物馆文物展览中的应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数字技术在博物馆文物展览中的应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数字技术在博物馆文物展览中的应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数字技术在博物馆文物展览中的应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数字技术在博物馆文物展览中的应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数字技术在博物馆文物展览中的应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字技术在博物馆文物展览中的应用.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数字技术在博物馆文物展览中的应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博物馆的信息化、数字化已成为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借助多媒体和数字化等手段,可以全方位展示博物馆的文物藏品,向公众进行宣传和教育。笔者结合基层博物馆工作实际,积极探索陈列展览的数字化发展新模式,用科技手段展示文物藏品背后的故事,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质量提供新的思路Q互联网和数字化是当今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成为传统博物馆发展的必然趋势。2016年,国家有关部委就印发了“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并作出工作部署,倡导利用信息媒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为博物馆事业

2、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行动方向。从定义上看,博物馆的数字化应用是指通过数字化和多媒体技术,将博物馆的展陈信息传播给社会公众的过程,可以有效展示博物馆在陈列、研究、宣传、交流、文创等领域的工作成果。由于互联网的独特优势,社会公众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媒介,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自由地查阅和学习数字博物馆的有关资料和信息。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已成为现代博物馆的重要标志之一,其打破了传统博物馆的较为呆板的粗放式展陈理念和模式,拓寞了传统博物馆的作用领域,赋予了博物馆新的时代内涵和创新精神,为博物馆的改革创新提供了新的契机。一、依托地方文化资源,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通渭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为定西市下辖

3、县,文化底蕴深厚。根据通渭县境内的考古发现可知,早在五千年前,人类就已在这里繁衍生息。通渭县境内曾发现温家坪新石器时代遗址、战国时代秦长城遗址等古文化遗址,此地历史名人众多,人才辈出,如东汉末年的著名“夫妻诗人”秦嘉和徐淑,明代尚书赵荣、开封知府王瓒,清代按察使牛树梅、知县李南晖等文化名人。同时,通渭县还是工农红军长征途经的重要地区,辖区内建有榜罗红军长征纪念馆、红军长征纪念碑等革命建筑,其中榜罗会议遗址被列为全国红色旅游著名景点之一。止匕外,“通渭小曲”是通渭县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93年,通渭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书画艺术之乡”,该地文化氛围浓厚,民众酷爱书画艺术,有各类画廊近30

4、0家,书画收藏总量达180万件,形成了省内外有名的“通渭现象,二、通渭县博物馆的基本情况和特色展陈通渭县博物馆位于县城文化广场大楼四楼,于2006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全国基层博物馆展示提升试点单位,2008年对外免费开放。目前,场馆面积共1000平方米,展厅面积达500平方米,馆藏文物2000余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30件、三级文物近百件,辖境内有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余处。在展厅方面,通渭县博物馆设置了“通渭文物陈列展”,包括“文明之旅”“名流之列”“书画之乡”三个单元,展出文物200余件,除了新石器时代等古文明遗迹展,还举办了“翰墨丹青”专题展,展出明清时期和近现代具有代

5、表性的书画作品70余件。此外,专题陈列还展示了通渭地区的历史名人。通渭县博物馆代表性的馆藏文物有弧线网纹彩陶壶、变体鸟纹彩陶瓶、平行线网纹彩陶壶、漩涡纹彩陶双耳尖底瓶等,属于石岭下、马家窑等文化遗址类型。器物造型精美,图案流畅,有豆瓣纹、种子纹、浪花纹、垂波纹、草叶纹等纹饰,展现了农业发展的历程和先进的制陶工艺,是国内文物中的精品。馆内还举办了“通渭明清碑刻拓片展”,包展道右尉”官印、明清石刻拓片、诰封10件等,其中诰封都来源于陇上名门的牛树梅家族。牛树梅是清代循吏,四川名臣,其家风淳朴,族人多仕宦,其家族被称为陇上望族,受到朝廷的屡次封赏。通过展览,参观者能了解其家族文化内涵和诰封知识,这也

6、是博物馆的展陈目的之一。丰富的文物藏品承载着通渭县久远的历史文明,凝聚着人民群众的辛勤和智慧。三、当前博物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近年来,通渭县博物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的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指示和要求,全面提升博物馆工作质量,提升馆藏文物的利用率,丰富精品馆藏文物的数量,举办各类专题文物展览,服务社会各界群众,发挥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但是,该馆也清醒地认识到,在信息化和数字化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通渭县博物馆的数字化进程还是相对滞后。博物馆还是以传统的展陈手段为主,缺乏对数字化和信息化等智能手段的改造和创新。止匕外,地方性博物馆普遍存在的经费不足、藏品总

7、量少、专业人才匮乏等问题也较为突出。比如,通渭县博物馆的面积相对较小,目前馆舍面积1000平方米,其中展厅只有500平方米,难以同时容纳多个主题的展览。目前全馆职工13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人,工勤人员5人,编制不足,特别是专业技术力量相对薄弱,缺少高水平人才,影响了博物馆人才队伍的建设。这些问题和不足,需要地方政府重视和支持,不断弥补博物馆的短板,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提升文化服务功能当前形势下,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各级博物馆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在博物馆展陈创新方面,也要与时俱进,积极采用数字技术手段,推进博物馆的智慧化发展,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

8、推进博物馆数字化,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博物馆是集科研、收藏、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随着社会发展,“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入人心,博物馆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博物馆的服务对象中社会公众是第一位的,社会公众的层次多,范围广,且不同的社会群体有不同的参观需求,参观群体既包括少年儿童,又包括老年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和专家学者,也都在参观博物馆时充满期待。在博物馆工作中,展陈是博物馆最重要的功能,要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作为工作定位、目标以及创新手段的指导,更好地服务社会群众,满足他们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通过增置博物馆的多媒体查询设备,让专业人士在参观博物馆时,能够及时阅览馆藏的学术资料,获取自

9、己想要的信息;又如,增加展陈4D、全息影像技术、VR等多媒体手段,通过沉浸式互动展示历史文化,当中小学群体参观博物馆时,可以使博物馆藏品与中小学生互动,提升他们对馆臧文物的求知欲和兴趣,产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二)推进文物藏品的网络化管理,实现数字资源共享藏品的数字化网络建设,是实现博物馆信息化的基础和手段。借助科技手段,可以大大拓展信息传播渠道,因此,要为博物馆配备必要的网络硬件,制定和完善管理数字化藏品的规程,实现博物馆的信息交互,通过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连通各类博物馆的门户网站或地方政府和新闻首页,丰富博物馆藏品展示的传播途径,将馆臧展览信

10、息最大限度地传递给社会公众。比如,疫情期间现场参观不便,可以利用文物藏品的网络化手段,运用数字技术在网上举办博物馆的特色展览,或者开展相关文物知识的专题讲座,以多形式、多角度和全方位方式展示馆藏文物的文化内涵。网络化展示还可以加强篦际信息交流和沟通,拓宽博物馆的学术和专业视野,防止“闭门造车工(三)提升馆藏文物的数字化、场景化建设利用三维动画、AR、VR等技术手段,实现展品的数字化展示,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如对馆内的石器、陶器、瓷器、碑刻等藏品,可以用高像素数码相机对其进行拍摄,利用三维扫描或者三维建模技术,实现藏品的三维展示效果。增设VR体验馆,由专业机构设计VR模型,能够让参观者有身

11、临其境的感受,激发参观者的浓厚兴趣,调动青少年群体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四)提升博物馆信息技术和培养数字化人才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技术,虽然博物馆的展陈可以委托有关技术公司和开发团队来完成和优化,但是在数字化博物馆的日常管理过程中,还是要依靠本馆管理队伍和专业人才的数字化技术水平。比如,馆藏文物的日常信息采集、存档、展示,包括博物馆数字化设备的操作和维护等,都要以专业人才为保障,因此,要加强干部队伍的信息化日常培训,为工作人员提供学习机会,提高其业务素质和能力。博物馆应安排专人对有关数字化设备进行日常维护,以满足博物馆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五)整合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为数字博物馆建

12、设提供信息支持通渭县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物古迹丰富,民俗文化也异彩纷呈、百花齐放,特别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过境时,革命先辈们在此留下了光辉足迹,重要的革命遗址、文物也展现了地方的红色基因。此外,民间书画市场繁荣且收藏人士众多,也为通渭县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的展陈资源,因此,在推进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过程中,博物馆要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进一步丰富馆臧文物,借助数字化和信息化手段,为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源源不断地提供信息支持,以展示地方文化形象,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五、结语在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博物馆要把握发展契机,结合本地文化资源和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树立科技创新意识,促进数字和媒体技术与博物馆展陈的融合发展,提升博物馆的展陈效果和质量,提高博物馆的吸引力和数字化水平,满足广大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为我国文博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