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十五夜望月教学反思十五夜望月唐王建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一首统编教材六年级下第三课的第三首古诗,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乡的七言绝句。这首诗原题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杜郎中是诗人王建的好友。诗人在中秋节望月兴叹,写法很有创造性,读起来耐人回味。第一句“中庭地白树栖鸦”,地点是中庭,中庭的地面在月光的照耀下像铺上了一层白白的霜,不禁让人想到李白的那句“疑是地上霜”,庭院里的树上鹊鸦正在栖息。表面上写得是鹊鸦静静的,其实是诗人远在异乡静静地思念着自己的亲人。第二句“冷露无声湿桂花”,冷露指的是秋天寒冷的露水,无声写出露水的状态更凸显这个中秋夜的安静,湿表面写
2、露水沾湿了桂花,实际上也是写诗人在这个中秋夜里坐了很久很久。他在庭院里是赏月吗?不,他是在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诗的一二两句,写得是诗人在中秋之夜望月之景,由景写人,地白、栖鸦、冷露、桂花都是冷色调的景物,刻画了一幅宁静清冷的画面。第三句今夜月明人尽望J在中秋之夜所有的人都在赏月,这家在望月,那家在望月,东西南北的人都在望月。诗人写别人望月,难道他自己没在望月吗?他写别人望月,何尝不是在写自己的望月呢?第四句不知秋思落谁家”,一个“落”字赋予了秋思生命力,为秋思插上了翅膀,飞呀飞,飞到了哪里呢?诗人以第三者的口吻冷静地叙述着,却让我们看到一个在异乡中庭望月思乡的孤寂的诗人。诗的三四两句用委婉的方
3、式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情感。整首诗由景写人,由所见写所感,诗中孤寂清冷的画面油然而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学生自己就能读懂,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前见,缩短与诗的时间距离。前见是加达默尔美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指的是人在了解一个事物之前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学生已经有了六年的学习经验,对于这样的思乡古诗学生早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学习层度不一样的学生对这首诗会有所不同。学生所具有的学习素养、所经验的生活背景、所感受的诗歌情感等都构成了他们的前见。在这首诗的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前见,我采取了以下做法:一、查阅资料,形成自我“前见”每一首古诗的写作背景决定了每一首古诗的情感。学生若没有对古诗背景
4、进行了解,形成不了“真前见”。在上课之前,布置预习作业时,让学生自己去查阅古诗相关写作背景,对古诗形成一个课前预习的“前见”。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前见”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资料。二、课前分享,形成生生“前见”上这首诗时,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收集的资料。有的学生找到了这首诗的原题时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有的学生交流了诗人的个人资料,有的学生则找到了诗人此时正在异地当官。在交流中,每个学生的“前见”碰撞出新的“前见”,这就为后续的古诗教学形成了学习“前见”。三、教师拓展,形成师生“前见”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对这首诗也有自己的“前见,把课前找到的古诗资料与同学们交流,老师的“前见”与学生的“前见”又形成了师生更新的“前见”o学生在自己的“前见”,同学的“前见”与教师的“前见”交流的过程中,对自己已有的“前见”有了螺旋式的递增。尊重学生的“前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这是对加达默尔美学理论“前见”思想的一个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