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智慧心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生智慧心经.docx(3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人生智慧心经济群法师著心经者何人生的大智慧一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脱痛苦的原理有空不二诸法真实相不住世间超越生死烦恼即菩提解脱自在的人生成佛的唯一途径无上法门劝勉【心经者何】心经,具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藉。它与金刚经一样,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极大。心经在佛教中属于般若系经典。按天台宗对般若经的判摄,称之通教。所谓通者:具有通前与通后的意义。通前是说它与阿含教的关系,阿含经典对存在现象的透视:指出了苦、无常、无我;当然也讲到空,但不是很深刻,唯有到了般若经教,在阿含的基础上才把空的教义推向极致。通后是指般若与华严、涅槃、维摩等经的关系,般若经教所揭
2、示的缘起性空,是大乘一切经教建立的理论基石。如实的把握般若中观正见,关于学习经教,指导修行,都具有重要意义。心经与其他经典不一致,通常经典都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的三部分;而心经唯有正宗分,因此人们便怀疑心经的独立性。当代佛学界学术权威印顺法师在般若经讲记中就作了说明:印老以为奘公所译心经,是从六百卷大般若经中单独录出的。在大般若经中有学观品,此品中有与心经完全相同的文句,是佛陀直接向舍利弗说的。心经是大般若经中最精要部分的内容,古德为易于受持,特摘出流通。心经在中国有众多译本。方广昌先生编的般若心经译注集成中就收集了十八种,现在教界流传的是玄奘译本。至于本经注疏自古以来有百来家,可见此经传
3、诵之盛。人生的大智慧一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这是本经经题的全称。在佛教的典籍中,一部经典的题目,有的时候往往正是这部经典画龙点睛的内容所在。因此,在学习经典时,首先一定要注意到这部经典题目的内涵。先释般若,般若是梵语的音译。佛教经论的翻译有音译与义译的两种方式,音译在特殊情况下才使用的。就如般若一词,在汉语中没有相应内容的概念,因此使用音译。这就是玄奘三藏在译通过程,制定有,五不翻的规则,其中说到般若以尊重故不翻。般若是梵语的音译,我们显然无法从字面上依文解义。那般若是什么呢?古德为了人们懂得的方便,有的时候也译般若为智慧,但它又不一致于世间的智慧,世间的智慧是有限的,是夹杂著烦
4、恼的,是有缺陷的,它不足以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般若智慧则不然,它是无限的,是清净的,是圆满的,它能通达宇宙人生真相,完全的解脱人生烦恼。般若关于我们生命的改善有著至关的重要性,没有般若,人就会产生两种困扰:一、认识上的迷惑:人活在世上,总是在充满著迷惑的状态下生活著:既不熟悉自己,也不能真正的认识世界。试问你们明白,我是谁吗?这个问题看来很简单,有人可能会不加思索的回答,我就是我。事实上这是一个很深奥的问题,你以为我是我,请问你毕竟以身体为,我,抑是以思维为,我呢?倘以身体为,我二身体乃四大假合,四大解散,我在何处;如以思维为我,思维乃建立在经验及概念上得以连续,并无独立可言。足见这个问题不
5、好问答,因此在西方哲学中的最高名言是:认识你自己。,生从何来,死从何去:也是人生的一大迷惑。记得有位西方哲学家曾经对人生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人生有如过一座桥,这座桥的桥头、桥尾、桥下都充满著云雾,人从一团云雾走向另一团云雾。是啊!以佛家的智慧来观看人生,我们从娘胎中生下来,仅仅是一期生命的开端,当一期生命完了,也并不是意味著生命的完全结束,生命还会生生不已的连续下去,现世的人生只只是是生命连续中的一个片段。因此,一个稍有思想的人,他不应该仅仅著眼于现在的生存,还应该关心,生从何来,死从何去这个古老而又现实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人人都很关心自己的命运。命运是什么?人生是否存在命运?假如有命运
6、这么一回事,那命运是由什么力量决定的?关于这些问题,人们的看法往往也不一样:有人不相信人生存在命运,以为生命的进展没有任何既定的规律;有人相信人生存在命运,以为冥冥之中有股力量在支配著我们的生活;有人以为支配命运的力量是来自于生命自身。有人相信命运不可改变;有人相信命运能够改变。然而,命运究属怎么回事呢?因果报应也是世人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你说没有嘛?大概世间万事万物各有因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二你说有因果吗?可现实生活中又有许多现象无法解释。比如有人作恶多端,生活却过得逍遥自在;有人行善积德,日子过得穷困潦倒。因而唯物论者倡导一生论,不相信因果报应;而各类宗教都谈因果报应。因果果有报应乎
7、?人为什么活著?生存的意义是什么?在我讲座中,这也是经常有人提出的问题。生存在世界上,有许多人不明白为什么活著,他们只知沿著前人约定俗成的习惯去生活:上学、找工作、成家、生儿育女、升官发财、享受欲乐,乃至一命呜呼。人类一代又一代的重覆著相同的生活方式。说到人为什么活著,事实上大多数人都对此很茫然,谈不上为什么。只是,我们假如要让生命变得更有价值,当然还是应当关心:人为什么活著。二、执著欲望带来的痛苦:佛经称我们居住的这个世界是欲界,欲界的最大特点就在一个,欲,字上,能够这么说,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是生活在强烈的欲望中。欲是什么?欲是生命内在的希求。有从生理上发出的,也有心理上发出的。因此,欲
8、望有生理因素及心理因素这两个方面。欲望非常复杂,其表现的形式千差万别,在佛经中简单的归纳为五种,称日五欲。即色欲,眼睛希望看到漂亮的颜色。声欲,耳朵希望听到动听悦耳的音声。香欲,鼻子希望闻到香味。味欲,舌头希望尝到可口的美味。触欲,身体希望接触到舒适的环境。五欲在佛经中有的时候另有所指,(1)财欲,是对财富的希求。(2)色欲,是对男女性交的希求。(3)名欲,是对名誉地位的希求。(4)食欲,是对饮食的希求。(5)唾欲,是对睡眠的希求。有情生命就是在不停的追逐五欲境地中连续,通常人生所谓的幸福快乐,说穿了,那只是是欲望的满足,当人们欲望满足时,感到快乐,感到幸福。欲望又是没有一定的东西,人类欲望尽
9、管与物质条件有关系,但具备什么条件才能满足并无标准,它往往随著物质环境的改善而水涨船高,古人生活条件简单有吃、有住、有穿就能满足;而现在物质条件丰富了,人的欲望也随之膨胀。今天的人,并不由于丰富的物质环境而感到满足,他们总是处在不断向外的追求中。欲望的表现形式有三大特征:一、是占有:人生活在欲望中,总想占有社会的一切。你看那些温饱尚未解决的穷人,只要求有吃的、穿的、住的就行了;可生活基本需求一旦满足,因此就希望过上方便舒适的日子:洗衣服太烦恼,最好有个洗衣机,代替手洗;走路觉得累,乘公共汽车又不方便,还是买个轿车,或者者摩托车;工作之余,闲了无聊,搞个电视消遣多好;出外游玩名胜风景,走过就算了
10、,真只是瘾,买架录像机,要不照相机也行。要添置这些就得拥有大量的财富,为了嫌钱就得拼命的工作。有财富的人,他又想到了社会上的名誉地位:有些富翁会花钱去买官当,挤身于政界;有些会办慈善事业,博得社会上的名誉。总之,别人拥有的,我也得有;别人没有我也得有。欲望使得我们在不停的追求,不断的占有中度过。处在欲望中的人,总是不记得已有的东西,而去追逐未有的东西。俗话说:欲壑难填。一个想发财的人,当他拥有万元了,接著就要百万、千万、亿万,由于目标永远在前面,没有知足的时候,因此,他既使拥有很多财富,也总感受到自己不富有。二、是比较:人生活在现实中,必定要与社会发生关系。当我们拥有财富时,别人也拥有,因此出
11、现比较,你拥有百万,我得拥有千万,比你富有;你坐桑塔纳,我得坐宾士,比你神气;你吃一桌用一千元,我吃一桌得花五千元,比你豪华;你穿通常的衣服,我得穿时装,比你时髦;你用黑白电视,我得用彩电,比你好看;你的电脑是三八六,我得买四八六,比你先进;你当县长,我得当上省长,比你大。带著比较心态去生活的人,他永远都没有满足的时候,由于人类社会的进展日新月异,就如电脑前两年二八六都觉得先进,而现在三八六、四八六都显的过时了,由于五八六、六八六己出来了。用比较心生活,总想出人头地,超过别人,希望从他人羡慕的眼光中去感受幸福。二十年前谁家假如有一架自行车,就够他幸福很长时间了,但自行车一普及,拥有自行车就不再
12、有幸福感了;因此要有摩托车才感到幸福,买摩托车的人多了,拥有摩托车的幸福感又随之消失;要有轿车才觉得幸福。社会总在不断的推陈出新,生活在比较中的人,为了幸福他是不可能满足的。三、是竞争:比较心态生活的结果,必定导致竞争。在一个班级里,同学间会由于成绩而竞争;在商业场中,同行会由于产品的占领市场而竞争;在学术界,学者会由于作品在学术界的影响而竞争;在政府领导阶层中,同事会由于争当总统、总理而竞争;在家庭中,兄弟姐妹会由于博得父母的宠爱而竞争;在公路上,司机会由于抢先一步而竞争;在婚恋场中,众多男子会由于取得姑娘的好感而竞争;国与国之间,会由于国土的占有而竞争。达尔文大概由于人类社会及大自然的竞争
13、性,乃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竞争的本身是残酷的,它意味著相互残杀,你死我活的斗争。因此,竞争使人类活得疲惫不堪。欲望使人向外攀求,人类在追逐欲望中,因此迷失了自己。佛经里有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一天佛陀静坐已,在林中漫步,这时有一群年青人匆匆向前走来,向佛陀问日:刚才你是否具有看见几个女孩子从这边走过?佛陀问:找她们干什么?这群人说:昨晚他们与这些女子寻欢作乐,但是清早起来时发现她们都跑光了,并卷走了钱财。佛陀因此又反问道:寻找女子、钱财重要,还是寻找你自己重要?是啊!世人在一味追求外物的时候,很少有人能够去注意自己,并意识到认识自己的重要性。故事中的年青人,与现代社会的人很相似。你
14、看全社会几乎都在疯狂的赚钱,有人说:十亿人民九亿商。今天的中国大地:学术界与经济挂钩的学术著作特别吃香,学校中与经济有关的科系生源暴满,文化界尚且如此。至于社会上的生财之道更是五花八门,人们为了嫌钱挖空心思,为了赚钱不择手段。随著经济的进展,社会给人们制造了广泛的消费机会,以此来不断刺激消费意识。比较突出便是这些年来娱乐场所的出现:如舞厅、酒吧、卡拉0K、夜总会,还有什么一陪、二陪、三陪、四陪、五陪的小姐专门为你服务。人们白天忙于赚钱,晚上就整夜的泡在声色场中,因此迷失了自己。现代社会经济是繁荣了,但社会道德也沦丧了。欲望导致的另一个结果是,给人类带来痛苦。义品说:趣求诸欲人,常起于希望,所欲
15、若不遂,恼坏如箭中这首偈说生活在欲望中的人,总是不停的向外希求,一旦所求不能得到,就会痛苦的像被箭射中一样。佛经所说的八苦中,求不得苦便是欲望不能满足所造成的痛苦。中阿含经.苦阴经卷二十五中,也深刻阐明了欲的过患。经中说:云何欲患?族姓子者,随其技术以自存活,或者作田业、或者行治生、或者以学书、或者明算术、或者知工数、或者巧刻印、或者文章、或者造手笔、或者晓经书、或者作勇将、或者奉事王。彼寒时则寒,热时则热,饥渴、疲劳、蚊虻所15,作如是业,求图钱财。彼族姓子如是方便,作如是求,若不得钱财,便生忧苦、愁戚、懊恼;若得钱财,彼便爱惜,守护密藏,倘为王夺、贼劫、火烧、亡失,便生忧苦、愁戚、懊恼。这
16、是说追求财富与财富亡失导致的痛苦。同经又说: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本故,母共子争,子共母争,父子、兄弟、姐妹、亲族展转共争。彼既如是共争斗已,母说子恶,子说母恶,父子、兄弟、姐妹、亲族更相说恶,况复他人。社会上的许多家庭中常常会由于财产的纠纷而造成兄弟打架、夫妻反目、父子仇敌、亲族离散,原因是什么?是由于占有欲造成的结果。经中接著说:,众生因欲缘欲,以欲为木故,王王共争,梵志梵志共争,居士居士共争,民民共争,国国共争,彼因斗争共相憎故,以种种器仗转相加害,或者以拳叉石掷,或者以杖打刀斫。彼当斗时,或者死、或者怖、受极重苦说世间由于欲望的关系,商人与商人争,政客与政客争,国家与国家争。希特勒的席卷欧洲,日本的侵略亚洲,全人类在一战、二战中,遭受的种种痛苦还不都是由于欲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