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民生诗练习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民生诗练习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劳动民生诗【2023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建之注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
2、无生硬之感。答案A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翁前子后孙扶掖”句,认为家庭中应存在亲厚和睦,谐乐融洽的伦理关系。“商行贾坐农耕织”句,指出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应各守本分,各司其职。【2023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送沈康知常州王安石作客兰陵迹已陈,为传谣俗记州民。沟滕半废田畴簿,厨传相仍市井贫。常恐劳人轻白屋,忽逢佳士得朱轮。殷勤话此还惘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注)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厨传:古代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处所。9 .如果你是沈
3、康,通过这首送别诗,你会得到关于常州的哪些信息?请简要分析。(6分)由“田畴海”“市井贫”等可知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由“荆溪两岸春”可知自然风景优美。解析:本题题干要求是从诗中找出与“常州”有关的信息。首先考生要注意“沟麟半废田畴薄,厨传相仍市井贫”一句,沟渠已经半废,土地贫瘠,供应过客食宿、车马的厨传还在,但是百姓生活却依旧贫困,由“田畴薄”“市井贫”可以概括出“农事荒废,民生艰难”;由“厨传相仍”可知官场徒悦过客,不恤百姓;另外从“白屋”一词也可看出“百姓生活贫穷”,白屋古代指平民的住屋,因无色彩装饰,故名:从“最忆荆溪两岸春”可以看出此地自然风景
4、优美。10 .诗歌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对常州百姓得到一个优秀父母官的欣喜之情;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许之情;对常州秀美山水的喜爱之情。解析:诗歌后两联提到的“话此”,要联系上文来看。“劳人”“佳士”都指沈康,“朱轮”是古代王侯显贵所乘的车子,这里指代沈康的到来:“忽逢佳士得朱轮”大意是“忽然听到了您到常州治理的好消息”,表达了常州百姓对沈康这个优秀的父母官到来的期待和欢迎:其实这是作者委婉地表达对沈康的勉励,希望他能治理好常州,不辜负百姓的盼望,这是对沈康此去政通人和的期待。“殷勤话此还惆怅,最忆荆溪两岸春”,“惆怅”写出作者在提到常州时的心
5、情,表达了自己此前在常州,对常州治理未能尽如人意的惆怅之情;后句“最忆荆溪两岸春”,想到常州的美景,表达了对常州的难舍和怀念之情。【2023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纪村事唐韦庄绿蔓映双扉,循墙一径微。雨多庭果烂,稻熟渚禽肥。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数声牛上笛,何处饷田江归。注饷田:到田间送饭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怆当的一项是()(3分)A.首联写绿植光影映照门扉,墙边小路在草木中若隐若现,显得生机勃勃。B.颔联写院中果子腐烂,水边禽鸟肥美,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C.全诗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用语平朴,意境优美,富有意趣。D.本诗撷取若干乡村景象
6、,自然与人文融合,呈现出浓郁的田园生活气息。14. B解析:B项,“营造出农闲时节慵懒闲散的宁静氛围”错误,并非“农闲”“慵懒”,应该是农忙季节,从关于结尾句的注释“饷田:到田间送饭”和颈联“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酿酒”“砧”声中均可见是忙碌而充实的田园氛围,表现了农忙时节农家人的辛勤劳作。15. “酿酒迎新社,遥砧送暮晖”描写了什么样的乡村场景?(2分)16. 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职来捣衣的声音。描写了忙碌而祥和的农村生活场景。解析:首先翻译句r“酿酒迎新社,遥砧送停H”:为准备祭祀、祈求丰收,农人在忙于酿酒;暮色渐浓,远处飘来捣衣的声音。其次概括出场景特
7、色:描写了繁忙、充实、安宁、丰足的农村劳动、生活场景,赞扬田园的美好怡人温馨。最后总结效果:视觉、听觉结合,抓住时间变化,以点带面,从中可想见百姓的安居乐业,极富感染力和画面性,让人身临其境,不自禁地向往大自然。17. “数声牛上笛”有人觉得“一声”更佳,你同意吗?请结合诗句说明理由。(3分)16.不同意。“数声”好。“数声”动静结合,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营造出乡村热闹、轻松、愉悦的氛围。同意。“一声”好。“一声”以动衬静,突显了环境的寂静清幽;营造出乡村宁岸和谐的氛圉。解析:此类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肯否均可。但作答时理由一定要充分。思维角度有:解释字词意思,扩展到句中翻译大体内容
8、,结合诗人的情感分析表达效果,有修辞或者结构特色的话也要点明。首先明确立场、观点:不同意或者同意,尽量用完整句子。其次结合艺术特色分析奇妙处并点明情感效果:(1) “数声”好。“数声”,形容声音大、热闹,给人动态感,动中突显了环境的优美、牧童的悠闲快乐,表现乡村世界的热闹、快乐、幸福。(2) “一声”好。“一声”表明声音单纯、肃整,静中显示了环境的静谧清幽,给人安宁祥和静美的感受。【2017浙江卷】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未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椎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箧。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
9、,救此苦饥肠!【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也同“镭工铁锹。(1)本诗前八句叙写,后六句叙写,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1)采地黄卖地黄(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6分)叙述: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对比: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
10、回答问题。(口分)正乐府十篇农父谣唐皮日休农父冤辛苦,向我述其情。难将一人农,可备十人征如何江淮栗,挽漕输咸京。黄河水如电,一半沈与倾。均输利其事,职司安敢评。三川岂不农,三辅岂不耕。奚不车其粟,用以供天兵。美哉农父言,何计达王程。r注咸京:咸阳,此处代指京城长安。均榆:官名,掌管政府的物资运输。3 .“农父”向“我”叙述了哪些情况?请简要概括。(5分)答案徭役繁重;将江淮粟米漕运到京师有倾覆之弊:贪官贪污,职责部门不敢批评。(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解析首联是总领,后面八句具体展开,叙述了三方面的情况。4 .这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6分)答案叙事角度灵
11、活,切换自如。这首诗开头两句是作者口吻,引出农父;中间十二句以“农父”口吻叙事;结尾两句又是作者口吻。运用对比手法,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均输官谋私利和有关官员不敢批评与江淮农民负担过重作对比,表达了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对剥削者的痛恨。叙议结合,夹叙夹议。此诗借农父之口叙述了将江淮粟米漕运到京师的弊病,其中插入议论,如“三川岂不农,三辅岂不耕”“美哉农父言”等句,深化了主题,对社会的批判深刻入里。(每点2分)解析叙事诗用诗的形式刻画人物,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解答此题,可以从以下角度来分析:一是以谁的口吻叙述的;二是叙述中有没有运用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三是这首诗是如何通过叙述来表达情感的。据此结合这首诗进行分析即可。【全诗鉴赏】皮日休为晚唐著名诗人、散文家,其诗文多抨击时弊、同情人民疾苦。这首诗就是通过位农家老父的话为江淮地区的农民请命,揭露唐代统治者对江淮地区的掠夺行径。此诗在叙事上很有特色,叙述角度转换自如开头两句是作者口吻,中间是老农口吻,结尾两句又是作者口吻。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用均输官谋私利和有关官员不敢批评与江淮农民负担过重作对比,同时在叙事时,夹叙夹议,叙议有机结合,反映了江淮农民的沉重负担,表达了对劳民伤财的漕运的看法,揭示了唐王朝吏治的腐败和朝政的昏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