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四省适应性考试各科试题评析暨后期备考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四省适应性考试各科试题评析暨后期备考策略.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年四省适应性考试各科试题评析暨后期备考策略语文试题评析暨备考策略语文试题在继承中发展,借鉴中出新,聚焦核心素养,强化思辨能力考查,在选材上下功夫,在情境上做文章,在教考衔接处花力气,打通新老教材、新旧课程、新老高考,为“老高考新课标卷”及全国卷、新高考卷提供了备考的新思路。一、聚焦核心素养,考查关键能力。2023年四省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加强关键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在更高水平上稳步推进高考内容改革,促进命题质量的提升,实现考查目的。1 .试卷结构和选材稳中有变,继承新高考卷命题特色。试卷结构比较卷别内容2023四省联考2023年全国卷2023年全国新高考
2、卷现代文阅读信息性阅读3客2主,5小题,17分;文学性阅读2客2主,4小题,18分。论述类文本阅读3小题,9分;实用类文本阅读3小题,12分);文学类文本阅读3小题,15分)信息性阅读3客2主,5小题,17分;文学性阅读2客2主,4小题,18分。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5小题,20分;古代诗歌阅读2小题,9分;名篇名句默写1小题,6分。文言文阅读4小题,19分;古代诗欹阅读2小题,9分;名篇名句默写1小题,6分。文言文阅读5小题,20分;古代诗歌阅读2小题,9分;名篇名句默写1小题,6分。语言运用语段12小题,7分;语段113小题,13分;全部为主观题语段13小题,11分,1客2主;语段112小题
3、,9分;主客观题各1;语段13小题,主观题;语段112小题,主客观题各1;写作云南、安徽卷为材料作文,以现代文阅读I中相关句子为材料;“这里是中国”吉林和黑龙江卷则分别是思辨性材料作文:”谚语中的经睑与智慧”“简约与繁复”。甲卷:材料作文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颖”乙卷:材料作文“跨越,再蹲越”I卷材料作文“本手、妙手、俗手”;11卷材料作文:“选择咆造味来”2 .选材:聚焦三种文化,落实立德树人。命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和爱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引导考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增长知识见识。试题发挥价值引领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试题,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
4、任务。文学性阅读的选材为著名作家茅盾的散文不能忘记的一面之识,文章载于1945年7月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时间的记录,后收入1980年12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版茅盾散文速写集。文章回忆了脱险途中的一段经历,着重描写了一个年青战士。借助战时环境的烘托和一面之识的印象,大体勾勒了人物的轮廓;还通过沉着的态度、闪动的长睫毛、羞涩的表情等细节,描摹青年最主要的外貌和性格特征;并围绕关于阅读理论著作的对话,表现青年坚定的意志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给考生以教育意义。语言文字运用的选材,语料一的话题是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时代性和文化性,有利于考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
5、增强文化自信。语料二选取了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关于喝水与减肥”的科普性材料,持续关注健康的的生活方式,使学生感到亲切、熟悉。写作题选材具有突出特点,作文从信息性阅读这里是中国选文,到歌颂现实中的“祖国之美”,“材料能够增加考生更丰富的联想,提高他们思维的深度,从而使阅读与表达得到完美的融合。”二、聚焦辩证思维,科学考查语文关键能力。科学考查语文学科关键能力,既是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一贯追求。依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关键能力是指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时,必须具备的高质量地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023年四省高考适应性考试
6、语文试题以阅读理解、信息整理、应用写作、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等六项关键能力为突破点,着力实践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1 .着力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阅读是获取知识信息、提高认知的基本途径,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高考语文加大了对考生实用信息处理能力的考查力度。甄别信息、整理信息、评估信息、利用信息成为重要的语文能力。信息性阅读这里是中国阅读聚焦文体特征和主要表达方式,从科普文的角度,引导学生从多个文本中全面筛选、整合相关信息,试题主动适应信息时代特点,强化了对信息整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注重教考衔接,引导日常教学。同时,信息类文本阅读采用的复合文本提供了更大空间,可以考
7、查学生多角度、多方面获得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比较分析异同的能力,推断关系的能力,也更注重考查学生调动信息进行有效知识迁移的能力。三道选择题中,有较为传统的基于文本细读的选项设计,更有需要综合理解后的推断命题,既紧贴材料,又衔接学生平时的语文学习和阅读积累,有助于学生走出“抠字眼式”僵化阅读的死胡同。2 .突出语言表达运用的考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语言积累与建构”的课程目标,要求考生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2023年四省高考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语言文字运用模块重点考查语句补写、文段压缩、句子衔接、病句修改、修辞用法等,突出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有助于引导学生活学
8、活用。比如,第18题考查长短句的变换,第19题考查修改病句,第20题考查补写句子,考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特点。判定需要补写的内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强化教学中对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视意识。而填写成语的考查,目的在于考生能借助己有的语言知识、语感,并结合具体的语境辨析相似句式表达效果。3 .更加注重教考衔接。如文言文阅读第11题,从文中选取了四个文言实词,将它们在文段中的意义与教材中的含义和用法加以比较,考查了考生对常见文言实词不同义项的掌握情况,意在让认真学习教材的学生在高考中有明确的获得感。并且,延续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很好地控制了难度,既
9、注意到与教材知识的比较,又注意到古今词义异同的鉴别。试题关联教考,权衡古今,考查方法灵活,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和启发性。4 .聚焦写作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属于高阶思维能力,要求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审慎思考、分析推理。辩证思维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在思维领域的鲜活表征,要求学生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作文试题加强了对批判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考查。作文题H”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撷取我们耳熟能详的传统谚语,引导学生思考背后蕴藏的传统思维方式,即务实、辩证、具体地看待人生问题”;作文题IH”简约与繁复”,借鉴近几年上海卷的命题方式,“取材于传统美学
10、的二元对立命题,引导学生思考简约表达和繁复表达各自的美学价值,或者由此引申的节俭与奢靡的人生话题”,“很多人”“不少人”暗含立场倾向,尤其肯定“简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高考作文在考查学生面对一个抽象的命题时,能不能从多元、辩证、差异的角度看问题,能不能在写作过程中为抽象命题找到与现实映衬的具象落点。每一个题目都强调“角度自选”,有竞争力的好角度、巧角度不是考场临时拍脑袋碰巧想出来的,而是审辩式思维的产物。三、融合出新,从变化处明趋势。赢题设计上,持续增加了主观题而设置,对语文综合性与实践性的考查提出更高和更全面的要求。与2023年全国卷及全国新高考卷相比,试题的变化之处有:一是选材的变化。信
11、息性阅读的选材为科普文,是对2023年全国甲卷选材的拓展延伸;文言文阅读以多文本阅读的形式呈现:文本一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文本二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既指向整本书阅读论语,又拓展了选材空间。古诗取材名家非名作,凡此种种,传递出选材的多主体、多角度的重要信息。二是设题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因文设题”“以材设题”和教考衔接。比如,信息性阅读第5题对文体特征的考查;文言文阅读第10题对断句的考查;第11题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都是“因文设题”;第11题还持续强化教考衔接,注重与教材的联系;语言运用题的设置,则又凸显了“以材设题”的特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文题I“这里是中国”,
12、既借鉴前几年北京卷的命题经验,又是一个由阅读延伸至写作的题,“是以往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从未出现的题型,体现出命题者在当前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新探索,借鉴北京卷的设题经验,不出现所填句子的篇目,突出了情境设计和开放性”。值得商榷之处主要体现在作文命题的限制性似可加强。比如,作文题I“这里是中国”,“丰富的语言材料是否会让一些考生产生偷懒心理,大段大段地去引用,从而影响考试的公平。”这就需要有相应的限制要求,并照顾到阅卷的具体操作。又如,作文题II“谚语中的经验与智慧”,“这样的题目或许可以增加更多的限制性交际要素。要在什么场合下与什么样的对象来表达自己的思考,毕竟正式的公开演讲和半正式的同班同学读书
13、会在遣词造句等方面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四、命题趋势与备考:回归学科本位,打通新老教材。1信息性阅读,要关注群文(双文本)或者非连续性文本(2-4则材料),选材广泛,贴近现实,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注民生和社会热点(二十大报告),如文学评论、美育、教育、环保、科技成果(科普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均有涉及。(北京卷、上海卷)。重点把握:论点与材料之外论据的关系判定;比较不同材料的异同(内容侧重/论证方法/语言特点/立场态度等);注意客观题陷阱,积累论证知识,关注文章出处;注意结合现实,就某问题加以探究(意义,价值,方法,措施,远景)。2 .关于文学性阅读。选材注重三种文化,淡化文体界限,多文
14、本(群文阅读);主观题的综合性和灵活度进一步加强,立足于对小说或散文基本要素的考查,如对人物、结构、主题等的理解,对作品的主题及意蕴、作品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取向等的鉴赏;注重探究能力、推断能力,关注常规题型陌生化的表述方式。试题在更广阔的视野中探究问题,在更开放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为考查和提升考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拓展了更大的空间。3 .文言文阅读。选文进一步突破从“二十四史”取材的窠臼;题型一一常规题型会整合;注意简答题(对文中内容和人物行为的分析理解),准确筛选信息并进行概括,避免摘抄原文或者机械翻译;更重要的是,设题由言向文转变,难度加大。文言文阅读考查不再局限于浅层次的文意把握,还考查考生对文
15、章内容的分析,需要考生对文本理解更准确和深入,能够对人物和事件作出判断。特别需注意的是,.选文有向非连续性文本靠近的趋势,人物传记+议论分析,借鉴北京卷或上海卷文言文命题,难度可能加大。同时,关注立德树人,用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和人物,注重挖掘古代作品的当代价值与意义。4 .古诗词鉴赏。唐宋诗词为主,客观题与简答题,题型稳定,知识点覆盖全面。需要关注的有:一是注意比较鉴赏(与课内诗词比较,课外两首诗词比较),二是选材陌生化,题目概括化,评价专业化;依文设题。5 .语言运用题。两个语段,表达方式不同;命题指向不一;设题尽量涵盖更多的知识点。出新之处:借鉴北京卷的设题经验,引入微写作。一个语段设置
16、客观题,考查语言基础知识;微写作考查整本书阅读,扩写等言语操作技能。从备考角度而言,注重返璞归真,打通新老教材,明确备考路径。高考命题的依据是课标,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课标,所以,高考考查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必然隐含在教材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学好教材就可以从容地应对高考。备考中,要将新教材每个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分解到早读或者测试题中,熟悉答题规范;新老教材整本书阅读的共用篇目,务必熟悉!信息性阅读,一套逻辑知识:第四册“梳理探究”“逻辑和语文学习”;细读6篇文章:论述类、实用类各3篇,熟悉课后练习,流程,规范。文学性阅读,熟悉鉴赏术语:选修外国小说欣赏中国现当代小说欣赏每单元的导语,每一课的练习三;精读题材体裁文章各2篇,记下练习的答题流程,角度。写作。以新教材单元学习任务为主线,完成相关写作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