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汽车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汽车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docx(4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某汽车分水岭区域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安徽省进展与改革委员会2013年11月前言4戈1青4第一节现实基础476第三节重要意义7RJgzjs7第一节指导思想7第二节基本原则8第三节战略定位9目10第三章空间布局12第一节产业布局12第二节城镇体系15第四章构建现代产业体系19第一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9第二节全面提升传统产业22第三节积极培养新兴产业24第四节加快进展服务产业26第五章强化基础设施支撑28第一节构建区域供水体系28第二节提升区域通达能力30第三节优化区域能源结构32第四节加快信息网络建设33第六章加强生态环境保护34第一节岭脊生态廊道建设34第二节乡村生态体系建设35第三节美好乡村
2、环境建设36第四节工业污染综合治理38第七章提高改革开放水平39第一节完善对外开放平台39第二节构建区域合作体系39第三节推进统一市场建设40第四节深化体制机制创新41第八章保障措施42第一节加强组织协调42第二节坚持规划引领43第三节加大支持力度43第四节强化监督检查44一、乙.,a刖S江淮分水岭地区(下列简称岭区)位于我省中部,是连接皖江城市带与皖北“四化”协调进展先行区的纽带,在我省区域经济进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为促进岭区经济与社会平稳较快进展,加快形成南北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进展的全省区域经济进展新格局,根据省政府工作部署,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32023年。规划范围包
3、含合肥、六安、滁州、淮南4市的肥东、肥西、长丰、金安、裕安、寿县、定远、凤阳、明光、南谯、全椒、来安、田家庵、大通14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2.48万平方公里,2012年常住人口约937.24万人,地区生产总值2109.5亿元,分别占全省的17.9%15.7%与12.3%o第一章规划背景江淮分水岭是我省长江、淮河的分界线,具有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区位优势,通过多年的综合开发治理,岭区经济与社会进展成效显著,具备了加快进展的基础。第一节现实基础岭区人口众多,自然、文化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综合交通网络基本形成,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较强。1997年,省委、省政府从战略高度决定对岭区进行综合治
4、理开发。通过持续十多年的重点扶持,特别是随着周边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岭区进展速度明显加快,经济与社会进展质量全面改善,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肥西、肥东与长丰成为全省经济强县,生产总值分别位列全省县域经济的第一、第二与第五位。19972007年,岭区从解决群众生产生活最关键、群众要求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大力实施把水留住、把树种上、把路修通、把结构调优四项工程,着力改善区域水利、生态、交通条件;20082012年,积极实施生产进展、生活改善与生态文明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旱涝保收面积与节水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提高到71%与29.5%,分别比1997年增加9个百分点与18个百分点;平均森林
5、覆盖率达到23%,与全省的差距缩小到4.4个百分点;岭区农民收入与农村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基本形成了与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城市道路等相衔接的农村公路网。皖江示范区建设以来,岭区开发园区承接产业转移加速推进。目前,岭区共有省级(含筹建)以上开发园区19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2家、省级开发区10家、省级筹建开发区7家),初步形成了滁州经开区、肥西桃花工业园区、明光工业园、全椒经开区、南谯工业园区的家电产业集群与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六安经开区、裕安经开区、寿县工业园区、金安经开区的生态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六安经开区、寿县工业园区的棉纺织与服装产业集群,定远盐化工业园的盐化工产业集群等,积极促进产
6、城融合进展,夯实了工业化与城镇化加快进展的基础。第二节进展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实施区域协调进展总体战略,我省也相继推出了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协调进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施。岭区位于皖江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与皖北“四化”协调进展的政策叠加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进展机遇。未来,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的新型城镇化将是未来我国城镇化进展的要紧趋势,合肥、淮南、六安与滁州等中心城市的辐射能力逐步增强,将带动岭区县域经济将进入快速进展阶段。岭区的大部分县(市、区)属皖江示范区范围,是我省未来大规模工业化的重点区域,随着自主创新与转型进展持续推进,岭区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的竞争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省委、省政府支
7、持皖北进展“新10条”进一步实施与落实,也将有利于岭区现代农业加快进展。同时,岭区进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也日益凸显。区域进展差距依然较大,岭区人均地区生产总最高与最低比值超过5倍,地区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农业进展基础依然薄弱,现有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标准相对不高,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农业比重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效应不强;生态环境依然脆弱,经济与社会进展面临着水资源约束;农业人口多,市场意识薄弱,市场习惯能力差。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付出长期而艰难的努力。第三节重要意义加快岭区进展,有利于我省按照人口与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实现建设空间与农业
8、空间、生态空间之间的合理匹配,建成美好安徽;有利于促进合肥等中心城市产业优化升级,形成错位进展的梯度产业分工格局;有利于加强农业优势产区建设,加快构建全省区域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农业产业体系;有利于岭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集聚人口与经济,加快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构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带,实现南北联动进展,改变“南强北弱”的县域经济进展格局。第二章总体思路根据岭区资源禀赋、经济区位与产业基础,按照我省区域经济进展的总体战略与产业布局,因地制宜,统筹谋划,扎实推进。第一节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进展观,着力深化
9、合肥经济圈进展分工,创新合作方式,促进区域联动,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进展;坚持水资源对经济社会进展的保障与支撑能力,着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人口集聚、产业进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着力促进城乡统筹进展,加快转变农业进展方式,全面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努力把江淮分水岭地区建设成为与中心城市有机融合、县域经济高度进展的现代产业集聚区。第二节基本原则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岭区进展坚持下列基本原则:生态优先,绿色进展。全面统筹产业、基础设施、资源与环境四大要素,坚持生态化建设,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实现经济进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与自然与谐的相互协
10、调与有机统一。工业主导,集群进展。依托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与合芜蚌自主创新平台,培养壮大区域主导产业,加快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促进关联产业集聚,完善产业链,构建区域合作竞争共赢机制。产城融合,集聚进展。按照宜业、宜居、宜游的要求谋划园区与城市进展,努力提高工业用地综合利用率,以“产业密集”、“与谐人居”与“生态休闲”为三大特色,实现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进展。城乡统筹,与谐进展。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统筹协调城镇化进展与美好乡村建设,着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第三节战略定位依托岭区连南贯
11、北的区位条件,促进皖江示范区、合肥经济圈与皖北“四化”协调进展先行区相互对接融合,努力构建区域分工合作、互动进展新格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展的先行区。构建以合肥为中心,以淮南、六安与滁州为重要节点,以中心城镇为支撑的区域城镇体系,着力推动合六、合淮同城化进展;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推动岭区各地积极融入周边中心城市,促进资源要素跨区域优化配置,形成岭区经济一体化进展格局。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新高地。以新型城镇化进展为引领,坚持工业主导、以工促农、三产协调,打造工业主导型县域经济进展样板;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培养壮大一批规模与水平居全省前列的县域经济产业集群,打造全国重要的汽车及家用电器产业配套基地、重化工
12、业基地。特色农业与美好乡村建设示范区。努力提高现有水资源的利用水平与使用效率,促进以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的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立足岭区生态环境条件,坚持规划引领,发挥县级主体作用,统筹现代农业示范区与中心村建设,逐村逐片整体推进,形成岭区特色乡村风貌。-江淮地区生态安全大屏障。以岭脊地带、岭脊两侧生态敏感区与岭脊沿线村庄为重点,建设江淮分水岭岭脊森林长城,实施低山、丘岗地森林保育、水源涵养、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工程,打造我省长江与淮河之间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生态文明家园。第四节要紧目标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三个强省”建设的总体要求,在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建设框架内,力争到2023年经济与社
13、会进展实现下列要紧目标: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岭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220亿元,人均超过超过全省县域经济平均水平;实现财政收入5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10:50:40;科技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岭区要紧城镇实现到合肥“1小时通勤圈”,各县(市、区)点对点通达条件全面改善,县乡公路与农村路网全面优化;三网融合覆盖范围达到80%乡镇;农村水利条件明显改善,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千公顷,抗旱减灾能力进一步提升;农村交通更加便利。优势产业形成竞争优势。家电信息、装备制造、硅基新材料、盐化工、凹土新材料、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成为在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其中
14、盐化工与硅基新材料成为千亿元级产业,并呈现高端化进展态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面积达40%,养殖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60%以上,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80%以上。现代城镇体系基本建立。现代城镇体系基本形成,镇化率达到6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066元,农民全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8077元。生态环境建设得到加强。进展方式实现转变,要紧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操纵,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开发取得实质性进展,重点地区与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人口、资源、环境更加与谐,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与水耗完成省市下达任务。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教育资源配置
15、进一步优化,旅游、文化、卫生与信息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旅游综合接待功能配套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江淮分水岭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目标类型指标2012年2023年年均增长率属性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亿元)211042209预期性财政收入(亿元)19950012预期性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825785020预期性城镇化率(%)46601.75预期性外资国外(亿美元)41315使期性境内省外(亿元)810248015预期性进出口(亿美元)144315预期性民活人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214904606610预期性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元)68001807712预期性城镇登记失业率(%)44预期性资源环境森林覆盖率(%)2135预期性耕地面积(千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