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秋国开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考试三套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秋国开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考试三套试题及答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秋国家开放大学电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大作业终结性考试三套试题及答案试卷一考核说明: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终结性考试占课程综合成绩的50%。课程终结性考试成绩必须及格且课程综合成绩达到60分及以上(及格),可获得本课程相应学分。题目: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论述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认识又包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论联系实际,如何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IoO分)答:一、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前提和基础。感性认识是通过感觉、知觉和表象三
2、种相互联系的形式获取事物表面的和初步的认识。感性认识是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取得联系的基本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片面性与主观性的特点。是为开展理性认识提供思维素材的初级认识形式;二、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级认识形式。理性认识通过概念、推理和判断等三种循序渐进的形式对事物展开本质及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抽象性与客观性的特点。理性认识是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揭示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高级认识形式;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0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提供思维的素材(认识论中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即透过现象看本质
3、。(认识论中的辩证法);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从人的认识层次来说:前一阶段的认识是后一阶段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因此相对来讲前一阶段的认识是感性的,而后一阶段的认识是理性的,但这一过程也有被倒置的情况;3、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前提基础与继承发展的关系,而非是对立关系。没有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就是空想、就是无水之鱼和无米之炊。没有对于事物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就只能停留事物的表象、就无法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4、实践是联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手段。实践是思想的内部斗争和.与外斗争之总合,或者说实践是对于人的物质活动和思想活动的统称。人们将自身获得
4、的感觉、知觉和表象认识投入社会活动进行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收获的挫折与经验来修正认识,再将修正过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如此反复,直到获得成功。这就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度的过程,实践在其中起到的是媒介与验证的意义和作用。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其特点是宜接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感
5、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理性认识指导下的感性经验深刻;感性经验支撑下的理性认识丰富。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唯理论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认为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经验论则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它们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
6、必须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这是因为:只有通过这次飞跃,才能使认识物化、对象化,使认识变为现实,使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才能使认识受到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实现这一飞跃的条件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利益和需要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化为群众的行动。试卷二题目:理论联系实际,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被称为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论述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
7、上,像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占有者。”理论联系实际,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被称为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IOO分)答: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简单商品生产。所谓简单商品生产,就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基础上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这跟雇佣劳动者用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的社会化大生产有一定的区别。这就说明简单商品生产是建立在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的基础之,上的为了交换而进行的商品生产。而要把握这对基本矛盾,关键在于“交换”。在简单商品生产的前提下,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
8、的存在,各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是他们个人的私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私人决定,所生产的产品也归私人所有。因此,他的劳动是私人劳动。但同时这种简单商品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换,交换一方面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不得不牵扯到所交换对象的需要,因而私人劳动也就具有了社会劳动的性质。因此连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桥梁就是交换,也就是商品流通。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而具体劳动产生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产生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快定的,因此,商品就包含了这一系列的矛盾。而商品的生产是由私人劳动来完成的,但商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私人劳动才有可能转化为社
9、会劳动,如果商品不能够发生交换,私人劳动就不肯被社会承认而转化为社会劳动。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能同时存在于商品的拥有者中,只有通过交换,它的使用价值才能够转化为价值,具体劳动才能够转化为抽象劳动,因此,要解诀使用价值和价值以及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必须先解诀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问题。举例说明:为了更加清楚地说明这个矛盾,现将中西两种不同的生产组织形式进行对此。在中国小农经济中,家庭手工业同样是私人劳动,他们所进行的生产同样跟简单商品生产-样,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由私人快定,所生产的产品也归私人所有,但不同之处在于中国传统的这种家庭手工劳动所生产出来的东西最终不是用来交换的,它不进
10、入流通领域,因而跟社会需要没有任何关系,也就不存在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问题。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的简单商品生产,商品生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换,没有交换,商品生产就无法进行。比如说某个家庭的收入来源是织布。因此为了维持家庭的运转,它就必须尽一切变法生产更多的布匹,包括原料的采购、生产技术的更新,以及家庭成员的分工。而这些工作都是在以单个家庭为基础进行的,集中了家庭各个成员具体劳动的布匹,在没有进入流通领域之前,这个家庭通过付出具体劳动获得了布匹的使用价值,但要维持家庭正常的生计,这些布匹必须跟其他的商品进行交换,将具体劳动转换成无差别的抽象劳动,从而让渡它的价值。有了价值,该家庭才能够采购原
11、料、更新工具,进行下一轮的生产。因此,家庭保持正常运转的关键就在于交换,即将布匹的使用价值交换成价值,其实质就是将单个家庭进行生产的布匹这-私人劳动产品转化成由社会提供的原料、工具等社会劳动产品也就是将私人劳动转化成社会劳动,如果交换不出去,家庭将面临破产的命运,一旦破产,就无所谓简单商品生产,因而也就没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如果没有这个矛盾,其他的矛盾就自然不存在了。因此,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试卷三题目:理论联系实际,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论述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
12、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J理论联系实际,为什么说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IOO分)答: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因为:第一,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形成的。从鸦片战争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现在,中国经历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八十年。在前八十年中,封建统治者丧权辱国,社会战乱不断,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饥寒交迫。在后八十多年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空前团结和组织起来,冲破重重难关,革命斗争不断胜利;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快速发展,国家日益昌盛,人民的社会地位、物质生活水平和文化教育水平显著提高。从这前后两个八十年的比较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
13、一切爱国力量深深认识到,中国能从最悲惨的境遇向着光明的前途实现伟大的历史转变,就是因为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共产党,中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这是中国人民从长期奋斗历程中得到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结论。第二,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方向。共产党同志明确指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的走上邪路了。”这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譬如,在所有制结构
14、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等等。总之,我们的目标,是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中国充分体现出来。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造长期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安定团结和社会稳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条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人心涣散,不可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党同志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问题是需要稳定
15、。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己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更有效地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来,为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党植根于人民群众。我们党的最大优势就是善于组织群众、宣传群众、联络群众。我们党坚持群众路线,能够通过制定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能够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能够通过党对国家政权机关、经济组织、文化组织、人民团体实行正确而有效的领导,通过自己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
16、人民群众组织、带动起来,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社会主义建设大军,同心同德地为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第三,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要求。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经过八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党员队伍,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著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己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卜.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活力,也提出了新挑战。我们要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一定要高举共产党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