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全民健身步道资助申报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全民健身步道资助申报表.docx(2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附件1重庆市全民健身步道资助申报表项目基本信息健身步道名称步道所在地址建设主体单位填报人(签字)联系方式(座机和手机)项目详细情况规划选址及用地情况步道种类(请在符合的括号中划4)登山道()健走道()骑行道()步道类型(请在符合的括号中划线状步道()环形步道()网状步道()建设情况(请具实详细填列)单向总长度(单位:米)宽度(单位:米)平均坡度面层材料配套设施情况标识系统情况安全救援系统情况其他设施情况是否免费对外开放(请在符合的括号里划4)免费对外开放()不免费对外开放()项目投资及拟申报资助情况总投资:万元拟申报资助金额:万元开工和竣工时间开工时间竣工时间年月日年月日组织验收单位及验收时间
2、验收单位验收时间审核意见情况申报单位意见主要负责人(签字):(盖章)年 月 日区县体育部门审核意见主要负责人(签字):(盖章)年 月 日区县人民政府(管委会)审核意见主要负责人(签字):(盖章)年 月 日市体育局审核意见主要负责人(签字):(盖章)年 月日附件2登山健身步道配置要求(国家体育局总局制定并发布)E3 EJ本配置要求规定了登山健身步道的分类与分级、选址要求、设计要求、建设要求、配套设施要求、标识系统要求、智慧信息系统要求、环境保护系统要求、安全救援系统要求、检测要求、验收要求。本配置要求适用于各类登山健身步道场所。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
3、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 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19079.30-2013体育场所开放条件与技术要求 第30部分:山地户外场所GB/T 10001.1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 10001.2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GB/T 10001.4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第4部分:体育运动符号GB/T 23268.1
4、运动保护装备要求 第1部分:登山动力绳HJ/T 6-1994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配置要求。登山健身步道 mountain trail system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为目的的步行道路。环境容量 environment capacity又称环境负载容量、地球环境承载容量或负荷量,是在人类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或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机体数量的最大限度。流量控制flow control基于生态压力,对单位时间内通过登山健身步道总
5、人数进行的限定。缓冲带 buffer zone登山健身步道两侧为保障使用者安全与降低对登山健身步道所在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带状区域。分类与分级分类线状登山健身步道一条拥有独立起点和终点,且起点与重点互相不重合的登山健身步道。环形登山健身步道形成一个闭合的环形的一条登山健身步道。网状登山健身步道由多条登山健身步道交错形成的网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分级按建设程度,分为A、B、C三级。A级属性:完全开发。路面和交通流量(依据流量控制原则):路面宽、坚实、稳定,通常整条步道规格统一。交通流量低到中等时设计单行线。交通流量中到高时设双行线。设计宽度(除注明外均为非荒野路线):无荒野路线,单行线宽度l-2m
6、,双行线宽度1.5-3m ,建筑最小宽度1m。设计坡度:理想断面坡度2%-3% ,最大断面坡度3% ,最大距离密度为步道总长的0%-5%。设计断面坡度:理想断面坡度2%-3% ,最大断面坡度3%。设计洁度:宽度L5-2m ,无植被侵占肩清洁0.45-0.6m。设计路面:无突起,无障碍物,台阶总长度通常少于步道总长度的8%o设计转弯半径:L8-2.4m。路面材料:通常用沥青或其他外来材料硬化。建筑特点及路面元素:建筑普遍或连续;通常使用外来材料。可包括桥梁、木栈道、路肩、扶手、路边便利设施及类似设施。一级导示标识:设置于各出入口。在第一出入口修建步道大门。二级导示标识:设置于各关键节点、功能区、
7、岔路口。三级导示标识:每500m等距设置。警示标识:全面设置,内容详尽。劝示标识:全面设置,内容详尽。附属设施:可能高度修整过。有步道服务中心。有定式露营地以及中转式露营地。有广被利用的休息点,通常形式完整。有多个停车场。有多个活动准备区(缓冲区b对步道环境,通常是郊区。B级属性:高度开发。路面和交通流量(依据流量控制原则):路面宽且相对平整。少有不规则处。主要为单行线,局部交通流量大的区段设双行线。设计宽度(除注明外均为非荒野路线):荒野单行线宽度0.6-0.8m ,双行线宽度L2-2m ,建筑最小宽度0.5-lm。设计坡度:理想断面坡度2%-10% ,最大断面坡度15% ,最大距离密度为步
8、道总长的5%-20%o设计断面坡度:理想断面坡度3%-7% ,最大断面坡度10%o设计洁度:宽度1.2-1.5m ,无植被侵占;路肩清洁0.3-0.5m。设计路面:突起不常见、不连续。障碍物不常见、量小;单体直径小于0.2m。台阶总长度为步道总长度的8%-10%。设计转弯半径:122.4m。路面材料:就地取材或外来材料修建。面也许硬化。建筑特点及路面元素:建筑普遍或大量;就地取材或使用外来材料。人工或自然涉水。在保护资源或方便使用者时,可架设桥梁。可有路边便利设一级导示标识:设置于主出入口。可在第一出入口修建步道大门。二级导示标识:设置于各关键节点、功能区、岔路口。三级导示标识:每500m等距
9、设置。警示标识:全面设置,内容详尽。设置数量为等长A级步道长度的80%0劝示标识:全面设置,内容详尽。设置数量为等长A级步道长度的80%0附属设施:可能修整过。有步道服务中心。有露营地(固定式或中转式b有较多休息点。有停车场。有活动准备区(缓冲区卜终点应设置清洁区,配备气流除尘设备。有条件的可配备衣物烘干设备。对步道环境,通常是半原始到田园。属性:开发。路面和交通流量(依据流量控制原则):面连续、明显。单行线。设计宽度(除注明外均为非荒野路线):荒野单行线宽度0.5-0.6m ,双行线宽度l-1.5m ,建筑最小宽度0.5m。设计坡度:理想断面坡度3%-12% ,最大断面坡度25% ,最大距离
10、密度为步道总长的10%-20%o设计断面坡度:理想断面坡度5%-10% ,最大断面坡度15%o设计洁度:宽度l-1.22m ,植被可能侵占清洁区域。清洁0.3-0.5m。设计路面:突起可能常见,但不连续。障碍物也许常见,但量不大,且不是为增加挑战性;单体直径小于0.25m。台阶总长度为步道总长度的10%-20%o设计转弯半径:0.9.L8m。路面材料:就地取材或用外来材料修建。建筑特点及路面元素:建筑常见。就地取材为主,较少使用外来材料。涉水路面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工的。在保护资源、连接道路时,可架设桥梁。一级导示标识:设置于主出入口。二级导示标识:设置于各关键节点、重要功能区。三级导示标
11、识:每500m等距设置。警示标识:设置必要的劝示标识。设置数量不低于等长A级步道长度的50%o劝示标识:设置必要的劝示标识。设置数量不低于等长A级步道长度的50%o附属设施:自然、大部分未修整。有步道服务中心。有露营地(单程超过8h路程应设露营地卜有必要的休息点(间隔lh路程,有停车场。有活动准备区(缓冲区卜终点应设置清洁区,配备气流除尘设备。有条件的可配备衣物烘干设备。对步道环境,通常原始到。要求选址要求应选择在海拔3500m以下(西藏地区海拔5000m以下)的山地中。应避开可能发生山体滑坡、山洪暴发、易发泥石流、风雪灾害等地质不稳定、易发生地质灾害和自然灾害的危险区域。应尽量避开生态环境脆
12、弱、资源易于遭到破坏和野生动物经常活动的区域。应保证群众健身的通达便利性。应达到健身目的与享受登山乐趣,符合山地户外运动的安全原则,维护经过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态、历史文化和景观原有特征。设计要求登山健身步道路线设计前须经前期勘察调研。应利用和改造原始山路、古道、机耕路、防火隔离带等原有路径;不破坏自然环境、并使自然景观充分发挥价值。登山健身步道路网中每条道路应根据不同的区域、地形、地貌、使用功能和资源条件选用不同的设计,并应与其他道路、景点相连接,形成环路。对于难以避让的危险区域应建设标志明显的警示牌及安全有效的防护设施。登山健身步道路线的设置应易于救援队实施救援救护、方便使用者撤离。根据环境
13、和使用需要,设置活动准备区。根据环境容量和流量控制原则,进行登山健身步道路线、本体、配套和附属设施的设计。登山健身步道所在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与当地城乡总体规划、自然生态保护区、文化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等上位规划相统一。设计方案应通过评审方可建设。建设要求应坚持环境保护、保持原始环境状况,以就地取材为原则,运用施工现场的地形与素材进行修筑,避免产生建筑垃圾。登山健身步道路面由主步道与两侧的缓冲带构成。登山健身步道主路面以原地土石道为主要道路类型,辅以木栈道、砾石道、间隔石道、台阶、桥梁等其他辅助类道路。缓冲带应有植被覆盖。应尽量减少石质台阶与硬质路面的使用,以土质、草质、腐殖质等
14、松软、具有一定弹性的路面为宜。登山健身步道应具有一定坡度。坡度超过25。的路段应设置台阶。台阶分石制、木制、土木混制等形式。应修建完善的排水系统。根据环境容量和流量控制原则,宜采用相应的施工工法进行步道路面、缓冲带、木栈道、桥梁、台阶、排水系统、配套和附属设施等的建设。配套设施要求休息点应就地取材。休息点的建筑物形态颜色宜与周边环境保持协调一致。应设置固定座位。根据环境及使用需要,可设置遮雨篷、固定桌子、厕所等设施。休息点的设置间隔以lh路程长度为宜。露营地单程超过8h路程,应设置露营地。应建在山体地质结构稳定、无上方威胁、无洪水危险、干燥平整、靠近水源地的安全地区。应设置帐篷区、用火区、卫生区。根据环境及使用需要,可设置取水区、用餐区、娱乐区、休息区等。应设有厕所。厕所的设立应避开水源地60m以上。步道服务中心应设立步道服务中心。有条件的可设置多处。视条件,可提供登山健身步道信息咨询、住宿、补给、垃圾处理、安全救援、医疗等服务。停车场应在登山健身步道主出入口设置停车场。有条件的可设置多处。清洁区应在B级、C级登山健身步道终点应设置清洁区,配备气流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