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教学法与声势律动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反思——以花儿与少年为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奥尔夫教学法与声势律动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反思——以花儿与少年为例.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奥尔夫教学法与声势律动在音乐课堂中的运用反思一一以花儿与少年为例本节课是我校XX老师参加片级公开课前的一节磨课案例,上课内容是苏少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欣赏课花儿与少年,我将从环节概述、新课程标准两个方面来做听课反思。一、环节概述花儿与少年是一首富有藏族民族特色的三拍子山歌,共有A、B、A三段构成。在学生进入课堂前,XX老师以花儿与少年为背景音乐,用简单的、符合三拍子的声势动作进入教室。待学生跟随动作来到自己的座位后,XX老师正式开始导入环节,首先图文介绍“笛子”,并用简易制作的笛子带领大家学习吹奏笛子的手势动作,随即播放歌曲A段旋律,在笛子声中介绍美丽的青海与可爱的藏族人民。在导入环节中,XX
2、老师用“塔尔寺”的故事引入“年年”与“花花”两位主人公,并为每一位人物设计了一个出场动作,而“塔尔寺”的故事也更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学习本首歌曲。新授环节,XX老师通过模唱、旋律线、边歌边舞的形式带领学生学唱与表演歌曲,并通过学生接力律动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在学唱环节的最后,教师与学生围成圈,跟随伴奏一起用笛子、舞蹈共同表现整首歌曲,学生们都能在学中收获快乐。二、新课程标准下的听课反思本节课的亮点在于教师用一条完整的故事线串起了整节课,学生能在学中动、在动中乐,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我将从新课程标准的三点要求来反思。1过程与方法本节课XX老师将较为模糊的概念,如“山歌”、“少数民族
3、歌曲”这两个概念转化为了较为形象的具体概念,如“塔尔寺的故事”、“花花”、“年年”,故事使得整节课有章可循、条理清晰,“花花”与“年年”的形象解决了我国民歌体系中“花儿”这一演唱形式的叙述。在新授环节中,XX老师大量采用了声势教学法与奥尔夫教学法,用动作与故事填充进了本就单调的音乐中,学生在声势动作中获得音乐乐趣的同时,也达到了教师想要达到的目的。大量教具的使用,如双响板、沙锤、碰铃等,既达到了训练学生三拍子节奏特点的目的,也为演唱打下了基础。但通过听课发现,学生在学习律动与节奏时适应能力较慢,教师在此环节应放慢速度,带领学生由慢及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学习。2 .知识与技能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4、,民歌演唱形式与民歌特色是一大主题,XX老师从导入环节便潜移默化地融入了民族特色,介绍了藏族特点,并在声势律动中大量使用了藏族元素,如纱巾、笛子、藏族动作等,学生也对于藏族文化与藏族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由于本次赛课规则,三年级学生上四年级的课程,因此考虑到学生的学情不同、能力不同,在新授环节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声势律动时应放慢进度,如在用跺脚、拍腿、拍手、打响指表现四拍子的节奏时,三年级的学生适应能力不如四年级学生,因此在这一环节时,教师应带领学生反复不断练习,直至学生产生肌肉记忆。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少数民族音乐歌曲的欣赏,都离不开民族特色,而每一民族音乐,都有其旋律与节奏特点。藏族歌曲的特点便是二拍子与三拍子的来回变换,XX老师从学生进入教师时,便引入了简单的二拍子动作,带领学生对二拍子有初步印象。在B段的三拍子处,教师带领学生围成一个圈一起载歌载舞,这也符合藏族音乐表现的特点与规律。三拍子是一个十分富有律动感的音乐记号,例如西方的小步舞曲、圆舞曲,蓝调中的布鲁斯等,都是三拍子的大量运用,因此,带领学生声势律动便是学习三拍子节奏的最好呈现方式,学生也能在课堂中寻找到音乐的快乐。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花儿与少年的听课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