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金维他的作用及功能主治]2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1金维他的作用及功能主治]2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1金维他的作用及功能主治21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21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是会员 漂浮的云 作品,更多本课内容,请查看:21桃花源记目录/teach/5854.html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朗读、背诵课文。 3、认识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 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2、 文章的叙事线索。 3、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准备 1、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2、 朗读课文,初步掌握字词。 设计思路 学习桃花源记,要注意把握文章的线索发现桃花源,进访桃花源,寻找桃花源。虚构
2、的世、外桃源,是与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清退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而这篇文言文之所以被历代人学者关注,其间也有大量的文言词语演变成了成语,说明人们对“桃花源”中美好、安宁、祥和的社会一直心怀向往。 第一课时,学生在自读求疑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点拨,解决文言实词和古今异义词,理解文章的字面意思。这是理解整篇文章意思的基础。第二、三课时,学生议论解疑,理解渔人发现桃花源、进访桃花源、寻找桃花源的整个过
3、程,体会桃花源的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或同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借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从桃花源的典故导入。“世外桃源”是同学们熟知的一个成语,它出自于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是怎样一个地方呢?为什么说它在“世外”呢?如果同学们想知道这一切,就让我们一起从桃花源记这篇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
4、了这篇记。 二、疏通文意。桃花源记课文分析 (一)朗读课文。 (二)落实生字词。 (三)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四人共同讨论,有疑问处提问,老师指点。) 1、掌握课文实词和虚词。 捕鱼为业。缘溪行。甚异之。欲穷其林。桑竹之属。悉如外人。并怡然自乐。乃大惊。具答之。咸来问讯。邑人。寻向所志。各复延至其家。不足为外人道也。处处志之。寻病终。 2、掌握以下古今异义词。 芳草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味道)新鲜。 阡陌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来此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魏晋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今义:不管(连词)。 不足为外人道也 古义:
5、不值得。 今义:不够,欠缺。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老婆。 3、在老师的帮助下,让学生试着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4、再次朗读课文,复述课文内容。 三、布置作业。桃花源记译文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三、四。 2、 熟读课文并试着背诵。 第二课时 一、理清脉络。 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了哪些情节? 要点提示: 发现桃花源(第一自然段);进访桃花源(第二、三自然段);寻找桃花源(第四五自然段)。 二、具体研习。 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 1、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源的?为什么会“甚异之”? 桃花源记课后练习指导 2、这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
6、用? 要点提示: 1、“忘路之远近”说明渔人走了很远的路程,以致迷路忘返;“忽逢”说明是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桃花林的,而桃花林之广之美,是渔人以前未曾见过的,因此“渔人甚异之”。 2、这一段突出了桃花林奇、美的特点,一开篇就渲染出一种神秘色彩,扣人心弦,为下文写渔人进访桃花源作了铺垫。 总结第一自然段线索:缘溪行 逢桃花林。当堂背诵第一自然段。 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思考:(四人一小组讨论,老师适时点拨、引导。) 1、渔人是怎样进入桃花源的? 2、桃花源的环境和其中的人有什么特点? 3、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4、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要点提示:
7、1、渔人是经过了林尽水源 山有小口 舍船从口入 复行 豁然开朗的过程才进入桃花源的。这表明桃花源的隐蔽,与世隔绝,难于发现。 2、自然环境:“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风景优美。 社会环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怡然自乐。”社会安定。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3、为桃源外的民办如此埃、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4、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总结第二、三自
8、然段线索:林尽水源 山有小口 舍船从口入 豁然开朗 见渔人 自云先世 问今是何世 停数日,辞去。参照文章线索,当堂背诵第二、三自然段。 自读第四、五自然段,思考: 1、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处处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访桃花源,可人们再去寻找时,却“迷”“未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最后两自然段与前文哪句话相呼应? 要点提示: 1、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地方,也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是寄寓的理想圣地,可遇而不可求。 2、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总结第四、五自然段线索:既出 及郡下 寻向所志 不复得路 南阳 未果 无问津者。 背诵第四、五自然段。 结合的生平经历,思考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桃花源记教学反思 个别解释没有的词语教师可板,分四个组代表自愿上黑板演示。 读和讲可以穿插起来进行。 应强调桃花源与桃花林的区别,可画出图示。 当堂背诵,按段背,看谁背得快。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