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地理信息资源 核心矢量要素生产技术规范》(报批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地理信息资源 核心矢量要素生产技术规范》(报批稿).docx(3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ICS 07.040 CCS A 75中 华CH人 民 共 和 国 测 绘 行 业 标 准CH/T XXXXX202X全球地理信息资源核心矢量要素生产技术规范Global geographic information resourcesSpecifications for core digital line graphic production(报批稿)202X-XX-XX 发布202X-XX-XX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 发 布CH/T XXXXX202X目 次前言 II引言 I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基本要求 14.1 要素内容 14.2 数据分层
2、 14.3 数学基础 14.4 精度指标 25 生产流程 26 资料准备 26.1 资料收集 26.2 资料分析 37 技术设计 37.1 设计原则 37.2 设计要求 38 数据生产 38.1 数据预处理 38.2 几何配准 48.3 编辑整理 48.4 数据接边 58.5 地图配图 58.6 元数据制作 59 质量控制 59.1 基本原则 59.2 过程质量控制 59.3 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 610 成果整理 610.1 成果整理与提交 610.2 成果包装 7附录 A(规范性) 核心矢量要素成果内容 8附录 B(规范性) 核心矢量要素数据分层与属性定义 11附录 C(规范性) 核心矢量要
3、素成果元数据 15参考文献 16ICH/T XXXXX202X前 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 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 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草。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本文件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本文件由全国地理信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测绘分技术委员会(SAC/TC 230/SC2)归口。本文件起草单位: 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一航测遥感院、黑龙江地理信息工程院、 自然资源部第三航测遥感院、自然资源部第七地形测量队、自然资源部重庆测绘院、中国地图出版社有 限公司、国家测绘产品质量检验测试中心、北京建
4、筑大学。本文件主要起草人: 杜晓、田海波、吴晨琛、张宏伟、蒋捷、林尚纬、查祝华、郑义、陈利军、冉 花、丁思磊、雷宇宙、何静、庞帅峰、郭婧、关茜、彭舒、张俊辉、周琦、万咏涛、陈家阁。IICH/T XXXXX202X引 言全球地理信息资源系列规范全面规定了全球测绘生产的产品内容、生产流程和主要技术方法,包括 数据产品规范、数字表面模型生产技术规范、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范等。本文件是全球地理信息资 源系列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了国内1:50 000比例尺核心矢量要素数据相关生产技术标准,根据当 前的生产技术水平制定而成,能够满足全球地理信息资源核心矢量要素采集、更新的需求。IIICH/T XX
5、XXX-202X全球地理信息资源 核心矢量要素生产技术规范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全球地理信息资源核心矢量要素生产的基本要求、生产流程、资料准备、技术设计、 数据生产、质量控制及成果整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全球地理信息资源核心矢量要素的生产和建库。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 文件。GB/T 2659 世界各国和地区名称代码CH/T 1001 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 1004 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 9032 全球地理
6、信息资源 数据产品规范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核心矢量要素 core digital line graphic在以点、线、面形式表达地理信息要素的矢量数据中,根据需求、重要性和可操作性选取的交通、 水系、政区等地理要素。3.2众源地理信息数据 crowdsourcing geographic data由志愿者或相关机构采集并公开提供的地理信息数据。4 基本要求4.1 要素内容核心矢量要素应包含交通、水系、行政区划3个大类,其下又分为7个中类、57个小类,具体代码与 几何特征等内容应符合附录A的规定。要素内容可根据需要进行扩充。4.2 数据分层核心矢量要素数据按类型分层存
7、储。要素层命名采用5位字符,前三位字符为要素类型的英文缩写, 后两位字符为几何类型(PT:点, LN:线, PL:面) ;制图辅助等非地理实体要素层可不按上述规则命名。 具体数据分层及属性定义应符合附录B的规定,数据层和属性项均可根据需要进行扩充。4.3 数学基础1CH/T XXXXX202X坐标系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确有必要时,可采用依法批准的其他坐标系。高程基准原则上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原始数据中高程基准不明或无法转化时,可采用原数据的 高程基准。4.4 精度指标核心矢量要素采用与生产使用的1:50 000数字正射影像相同的投影方式, 两者对应地物的套合中误差 为10 m,限
8、差为20m 。因地形、云影等导致的局部套合困难区域,无资料核实的可保存原状。生产使用的数字正射影像应符合CH/T 9032中相应的精度要求。5 生产流程收集分析众源地理信息数据、数字正射影像等资料,通过技术设计确定生产技术路线,开展数据预 处理、编辑整理、数据接边、元数据制作等生产工作,经过过程质量控制和成果验收,整理数据成果并 包装提交,最后形成核心矢量要素数据成果。生产流程见图1。资料准备(资料收集、资料分析)技术设计(技术路线、技术试验、编制设计书等)数据生产(编辑整理、数据接边、元数据制作等)检查验收(过程质量检查、成果验收等)成果整理(整理提交、成果包装等)核心矢量要素成果图 1 核
9、心矢量要素生产流程图6 资料准备6.1 资料收集6.1.1 众源地理信息数据众源地理信息数据主要包括在线获取的各类地图、影像、交通、水系、政区等数据。众源地理信息数据应包含要素的位置、属性、类别和空间关系,要求时相最新,质量良好。 6.1.2 数字正射影像数字正射影像为经过数字微分纠正的卫星影像或航空影像。2CH/T XXXXX-202X数字正射影像应覆盖核心矢量要素数据生产范围,符合CH/T 9032中1:50 000比例尺的精度要求。影 像分辨率应满足地物要素提取要求,现势性符合生产要求,图面清晰色彩自然,无大面积噪声、条纹、 云雪覆盖等影响地物判读的情况。6.1.3 其他参考资料其他参考
10、资料主要包括通过其他方式获取的导航、旅游、文化、外文转译等多种类型的地图集、数 据集、专业参考资料等。其他参考资料应内容丰富、现势性好、准确度高,可有效用于地物要素补充或编辑整理。6.2 资料分析资料分析应包含以下内容:a) 查看资料源完整性和质量情况, 分析其是否存在重要信息遗漏和整体质量问题;b) 检查资料源的坐标系和高程基准,分析其是否满足坐标和高程转换要求;c) 检查资料源的现势性、精度和覆盖范围, 分析其是否满足生产总体要求;d) 检查资料源的图形和属性的详细程度及可用性,分析其在后续编辑处理中是否适用,明确其 具体使用方式、方法。7 技术设计7.1 设计原则根据项目要求以及作业区具
11、体情况,拟定技术路线、技术方法和质量控制措施,编写技术设计书。 技术设计书的编写要求及内容应按CH/T 1004的规定执行。在满足精度指标前提下,可使用经过试验验证的技术和方法,并在测绘技术设计文件中做出明确规 定。7.2 设计要求a) 根据项目总体要求和区域特点开展测区分析, 依据地形、要素分布特征、资料丰富度等实际 情况开展差异化资料收集,明确收集方式、收集内容和使用原则;b) 针对收集资料分析结果, 明确各资料使用内容、使用方式、处理步骤;c) 根据生产资源配置, 制定合理的技术路线和工艺流程;d) 设计各工序应达到的技术要求和指标,特殊情况不能达到时, 应明确说明原因及处理措施并 通过
12、审核批准;e) 设计质量控制和组织实施措施。8 数据生产8.1 数据预处理8.1.1 数据转换对收集到的类型各异的资料进行统一的格式转换与坐标转换。a) 格式转换: 将获取的资料数据转换为通用矢量数据处理软件格式。b) 坐标转换: 将数据的原坐标系统转换为设计要求的坐标系和高程基准。8.1.2 多源数据融合3CH/T XXXXX202X对不同数据来源中的同类要素进行分析比对,依据现势性、位置精度、内容丰富度等原则进行筛选 合并。通过图形融合、属性合并、空间关系处理等多种处理方式,形成融合数据。8.2 几何配准进行融合数据与数字正射影像套合检查,对不符合套合误差要求的局部区域,进行几何配准。局部
13、 区域面积一般不超过1000平方千米,如面积过大应划分区域分别进行几何配准。几何配准方式宜选择橡 皮页变换,每平方千米均匀选取不少于6个同名点。8.3 编辑整理8.3.1 结构规整将预处理后数据整理转换成本文件要求的数据结构,包括数据分析、 转换方案制定、结构转换。a) 数据分析: 从数据分层、属性定义、要素分类等方面对预处理后数据进行分析。b) 转换方案制定: 制定从原始数据结构到本文件数据结构的转换方案,建立形成要素分层对照 表、属性项对照表、分类代码对照表等。不同区域、不同来源的数据在组成结构、详细程度 和质量情况均不尽相同, 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作业区域的转换方案。c) 结构转换:
14、依照转换方案,进行数据结构转换。因数据质量问题无法批量转换的几何图形和 属性信息,应采取有效措施保留原貌,待后续处理阶段进行补充处理,不应遗漏和错误转换。8.3.2 属性处理结构规整后数据存在的属性错误、内容无效等情况,依据其他参考资料完成要素属性检查和鉴别, 剔除无效、错误属性内容,最大限度保留资料源中的有效属性信息,确保数据一致性和可靠性。 结合参 考资料,对地物要素的名称、数量、拼写进行核实修改,按照相关译写规范对外文名称进行罗马拼写标 准化和汉字译写。8.3.3 补充采集基于数字正射影像等资料, 补充缺失的地物要素,并赋值相应的属性信息。a) 补充采集: 基于生产使用的数字正射影像或其他参考资料,对源数据中缺失且符合采集要求 的地物要素进行补充采集。b) 几何处理: 补采要素应与数字正射影像套合准确, 超过限差的应进行几何修正。补采要素的 空间关系应合理,与周边已有要素的接边及空间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