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通用11篇).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269900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80.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通用11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通用11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通用11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通用11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通用11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通用11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通用11篇).docx(5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篇1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每一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无法回避的必经阶段。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也是切合我县县情的现实选择。为此,我们就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并作深入的分析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一)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据2004年统计资料显示,缙云县总人口43.69万人,农业人口39.76万人,占91.0%农村劳动力23.22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12.8万人女性劳动力10.42万人,分别占55.12%和44.88%o全

2、县农村劳动力资源特点: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比例不高。2004年全县外出农村劳动力7.68万个,占农村劳动力总人口的31.70%o二是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全县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只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8%,初中文化程J度占57.2%,小学文化程度占26.8%,文盲或半文盲占3.2%。三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大。据统计资料,2004年我县乡村实有劳动力合计23.22万人,耕地面积15.25万亩,如果按劳均种植3亩计算,只需5.25万个劳动力,加上林牧渔业约需2.5万劳动力,除去外出劳动力,尚有8.11万劳动力需要转移。(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特征1、劳动力转移异地化。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地域广

3、,异地化转移为主要特征。外出劳动力转移遍布全国二十多省、市、区,近致邻县,远到青海、吉林等地,相对集中在广西、广东、福建、上海、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在广东东莞、惠州等地超过2万人,上海、江苏等地近2万人,广西东兴市、钦州市等地约5000人。省内主要分布杭州、宁波、温州、义乌等地。2、劳动力转移规模化。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二多二少特点,即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多,工业、商贸、建筑等行业少;凭技术专长创业多,靠体力务工人员少。从事农业及相关产业主要有麻鸭养殖、水产(鱼、虾)养殖、蜜蜂放养、香菇异地培育、花卉种植、蔬菜种植及农产品加工等。去年全县有4万余人外出养鸭,群鸭饲养量1500万羽,总产值超过20亿

4、元,是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倍,有200多名农民在上海从事草花种植,面积达1000多亩,占上海盆栽草花60%市场,年产值达8000万元。3、劳动力转移专业化。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以自发性为主,大部分人是通过“亲带亲、友帮友、邻帮邻”走出去,具有显著专业化特点。据了解,全县有300多人到全国14个省市从事香菇异地栽培。500多名蜂农常年在黑龙江、吉林、北京、上海、江西等10多个省市放养蜜蜂,放养群蜂1.5万群。依托本县工业,全县有5000多名农民到全国各地推销缝纫机、灯管、工刃具等工业品。1000多名农民在温州、杭州等地长期从事个体运输及餐饮业。另外,劳动力转移具有明显区域性特征,如大源镇深坑村107

5、户,407人口,90%劳动力外出创业,其中70%劳动力常年在外专业从事经销油漆生意,村民中有的拥有资产上千万元,有的上百万元,全年村民年收入达700多万元;溶江乡有数百人在外专业从事隧道挖掘施工;城北古塘下、黄龙等村上百村民十几年长期在金华、义乌等专业从事蒸茏生产;地处最偏僻的木栗乡有150多人,常年在北京经商开设超市。4、劳动力转移模式多样化。全县劳动力转移主要形式有:离土离乡的劳动力转移,少部分农民脱贫致富,自发地下山进城、留城置业发展(农民转变市民);离土不离乡外出异地开发、务工经商劳动力转移,是我县农民转移的主要形式;不离土不离乡的劳动力转移,有的在本县进城入厂务工,有的进入当地农业龙

6、头企业务工,有的兼季节性、临时性转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外出从事三昧职业。5、劳动力转移主体单T乜我县劳动力转移以青壮年为主体,年龄40岁以下、文化素质比较高劳动力转移比较容易,文化素质低,弱势群体转移比较困难。(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向1、行政推动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新的拉动力。近年来,缙云县委、县政府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牛鼻子来抓,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作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出台关于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的若干意见,明确工作目标,计划2004年2010年全县培训农村劳动力10.5万人,其中以被征地农民、下山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要对象转移就业培训3万

7、人。据统计,2004年全县投入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237.7万元,培训被征地农民、下山移民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7056人。技能培训是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推动力。2、工业化和城镇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磁化效应更加明显。农业比较利益低,耕地面积的刚性递减,城乡发展呈二元格局,城市文明和生活方式对农民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示范效应,有力地推动农村人口和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集聚效应对农村劳动力产生了很大的拉动作用。如我县新碧工业园区引进外来企业IOO多家,有力地促进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再如我县下双龙扶贫小区建设规模300亩,拟安置高山远山移民3000名,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

8、小区的土石方工程、挡土墙工程、箱涵工程三大基础工程,已预备落实资格农户450户,将转移农村人口近2000名。二、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问题一是劳动力转移的组织程度不高。据了解,我县在组织民工有序流动人数仅占劳务输出总数的16%o大部分外出民工由亲戚朋友带出去,表现出一定的盲目性,导致劳务输出稳定性不强。二是劳动就业难度加大。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下岗工人增多,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城市劳动力就业及再就业的双重压力。加上劳务市场放开后,外地廉价劳动力进入本县各类用工单位,就地转移难度加大。同时,我县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不适应市场需求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三是民工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大

9、于求,加上发达地区和城市对民工的歧视与排斥,及部分企业老板法律意识淡薄,使许多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消弱了农民外出的信心。四是相关政策不完善。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束缚,进了城的农民生活在城镇边缘,无法像城镇那样享受医保、社保等公共福利,只能进厂不进城”、离乡不离土。县内土地流转机制和市场尚不成熟,一些外出人员农忙时又不得不回家务农,增加了务工成本。三、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与措施1、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城镇化和工业化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两个轮子,是农民变市民的重要载体。加快城镇化和工业进程,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就业容量,有利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朝昧化转移。一是

10、全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科学规划,稳步推进,完善基础设施,加快新碧工业园区和五东、壶镇二大城市功能区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制订优惠政策和提供优质服务,吸引更多外来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使工业园区成为增加农村劳动转移的重要载体。二是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加快仙都新区、中心镇、中心村建设增强城镇劳动力转移容纳和承载能力,使城镇真正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蓄水池。同时切实抓好下双龙扶贫小区建设,引导农民脱贫致富农民下山向城镇集聚。三是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充分发挥仙都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的优势,以旅游开发为龙头,带动饮食服务、交通运输、商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向

11、第三产业转移。四是打破体制瓶颈,消除劳动力转移的屏障。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离土离乡进城落户,在社会保障、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2、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关键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加强农民素质培训是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治本之策。深入实施千万农民素质工程,以培训促转移,以转移带培训,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手段。一是加强对现有培训资源整合利用。坚持实际、实效、实用“原则,整合教育资源,完善职业培训网络,科学制定年度劳动力培训计划,积极推行劳动力”培训教育券制度,加强对培训I工作管理,促进新时期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快速发展。二是创新培

12、训方式。大力推行“订单、定向。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报告篇2为全面摸清我市农村劳动力资基本情况,推进城乡统筹就业工作顺利开展,切实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我们于2月20日一月1日开展了全市农村劳动力资调查。通过认真调查和仔细分析,对全市农村劳动力资及劳动力转移情况有了初步的了除口掌握。一、全市农村劳动力资现状(一)总体基本情况此次农村劳动力资调查遍及全市三区两县44个乡(镇)86个村,农村劳动力24009人。其中:男性129179人,占总数80%;女性110916人,占总数4620%o1、年龄分布:岁以下12694人,占总人数的264%其中:16-17岁274人,占219%;18-2岁4768人

13、,占182%;26-岁772人,占222%。大于6岁11701人,占总人数的476%o其中:6-4岁78067人,占22%;46-O岁470人,占194%。2、地区分布:东区68人,占总数224%o其中:男性27人,女性2811人。西区767人,占总数240%o其中:男性297人,女性280人。仁和区61898人,占总数278%o其中:男性721人,女性28177人。米易县8172人,占总数404%o其中:男性440人,女性7697人。盐边县80人,占总数4%o其中:男性4929人,女性9401人。、化结构分布:大专及以上化919人,高中化910人,初中化121048人,小学化98771人,小

14、学以下10227人,分别占总数的08%,8%,06%,41%,426%o4、产业结构分布:从事第一产业1762人,占总数71%;第二产业1407人,占总数108%;第三产业2422人,占总数IOIO%;在家闲业8844人,占总数68%o、就业技能和就业意愿分布:4428人具备专业职业技能,占总数1846%;46814人有明确的求职择业意向,占总数190%;7071人对提高劳动技能有明确专业意向,占总数04%。(二)转移基本情况1、转移去向和地区分布:全市农村劳动力共转移69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18%o其中:市内转移404人,占转移总数的6002%;市外转移222人,占转移总数的998%o东

15、区转移2227人,占本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149%;西区转移1829人,占本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71%;仁和区转移1616人,占本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668%;米易县转移90人,占本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108%;盐边县转移2602人,占本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01%o2、转移劳动力性别、年龄、化分布:男性9106人,占转移总数的7026%o其中:16-岁292人,占转移总数的270%岁9774人,占转移总数的176%。女性16人,占转移总数的2974%o其中:16-岁12612人,占转移总数的2266%;6-0岁941人,占转移总数的708%o小学化11人,占转移总数的207%;初中化7890人,

16、占转移总数的6808%;高中及以上化644人,占转移总数的116%。二、全市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分析1、资相对分散,总量分布不平衡。我市农村劳动力的96%分布在米易县、盐边县和仁和区74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其中7%的农村劳动力居住地远离城区,交通、通讯不便。东、西区分别有一个镇的农村劳动力,仅占总数的464%,主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2、整体化素质较低,就业半径小。全市农村劳动力中具有大专以上化的只占08%,982%农村劳动力只有初中及以下化。从转移就业情况看,高中以上化转移率高达640%初中化转移率次之为10%小学化转移率最低仅为1148%。可见化素质越高,就业空间越大。3、青壮年劳动力转移就业趋势明显。调查数据显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比例占到了816%其中,在第一产业中,18岁青年劳动力仅占总从业人数的298%,而在二、三产业中,18-岁的青年劳动力占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