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演进分析与若干思考.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274208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69 大小:18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演进分析与若干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演进分析与若干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演进分析与若干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演进分析与若干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演进分析与若干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演进分析与若干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演进分析与若干思考.docx(6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演进分析与若干思考摘要:国家创新体系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在长期的历史演进和选择建构中不断发展演变。文章结合历史回溯与逻辑分析,以科技发展规律为主线,揭示了国家创新体系演进的一般规律和总体趋向,梳理总结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实践,提出了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架构特征和提升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思路建议。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存在于国家通过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在经济与科技上形成比较优势的实践活动中,具有客观性、动态性、多样性等特征。进入新发展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国内外形势变化相互交织,我国亟须优化调整国家创新体系,完善创新制度和创新治理模

2、式,以满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有鉴于此,本文系统梳理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演进,探讨国家创新体系新的架构特征,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提供参考借鉴。01、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发展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具有演化特征的概念框架,作为一种系统性的分析视角,其客观实践和理论探索为深刻认识和理解科技创新、制定与实施创新政策、塑造创新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理论工具。1.1概念发展国家创新体系研究范式的出现是创新过程研究的自然结果和更好地解释创新对经济绩效影响及国家竞争力分析的需要,其建立在对科技创新规律和国家创新行为特征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自20世纪80年代末正式提出以来,迅速被学术界、国际组织和各国政

3、府广泛应用,相关研究从不同视角描述和分析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存在及功能,共同塑造和发展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及其内涵。目前,相关研究主要从影响创新过程的核心组成及要素来描述和定义国家创新体系,将系统性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视为创新体系的基本特征。国家创新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创新体系主要指推动知识和技术产生、传播、扩散、使用的各类组织与机构,包括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中介机构等参与者的行为及其相互关系。广义的创新体系认为创新活动是嵌入社会子系统的,知识不仅来源于正式的研发活动,而且与技术的应用、改进和积累有关,同时还产生于不同的制度行为者的互动中,政治、文化及经济政策也会影响创新活动的规模、方向

4、和成败。结合技术经济范式演进和各国创新发展实践,1undva11进一步扩展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即涵盖不同组织、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内部组成,以及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的、开放的、复杂的且不断演变的体系,该体系决定了基于科学知识和技术经验学习的创新过程及创新能力建设的速度和方向。这一定义强调广义创新和主动学习,指出能力建设与创新过程是一体两面,促进各组成部分的能力建设和学习是国家创新体系发展的基石。由此可知,国家创新体系是了解国家范畴内创新如何作用于经济增长和保持国家竞争力的有效分析框架,不仅适合发达国家,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总体而言,国家创新体系是促进新知识和新技术的产生、应用和扩散,各类创新要素和

5、主体关联互动、动态演化的开放系统,是实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12研究进展国家创新体系演进根植于创新过程的认识和发展。目前,相关研究从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支撑、演进路径等方面展开了丰富讨论。在理论支撑方面,国家创新体系以长期增长理论、演化经济学为基础,内含3种基本假设:国家经济结构与知识基础设施体系之间存在共同演化;(2)制度对于学习和创新的产生方式至关重要;(3)国家特定的互动模式会反映社会化的进程。由于国家创新体系具有历史的相对性和内在的稳定性,相关学者通过对一些主要经济体在较长历史时期内建立绝对优势后交替兴衰的观察,一方面,揭示出国家创新体系在塑造核心竞争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6、以及在不同时间窗口和发展阶段的共性特征;另一方面,通过主体、网络、制度等核心要素在不同层面相互作用的过程,揭示出国家创新体系系统化和整体性的思维模式,以及通过学习和能力建设形成应对国家战略需求的体系化能力的集成特征。在演进路径方面,国家创新体系逐渐形成多个研究视角和路径。其中,动力机制路径主要研究国家创新体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动态演进过程中试图标识不同类型国家创新体系的特征;演进方向视角提出国家创新体系与社会发展、包容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等新的全球挑战之间的关系,探索通过调整分析框架来回应上述挑战;活动功能路径通过识别和归纳影响创新发展、扩散和使用的主体和要素,分析不同主体和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在

7、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根据经济发展阶段和创新体系发育特征,Chaminade和1UndVa11等将国家创新体系分为新兴创新体系、分散(双路径)创新体系和成熟创新体系3类,并指出国家创新体系在动态且不断发展的环境中逐步演进,实现阶段跃迁需要以关键制度的塑造来推动体系的整体转型。02、国家创新体系的中外实践国家创新体系与科技发展趋势和创新需求相适应,特定功能和模式的国家创新体系在不同国家实现的时间和方式存在差异,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多样性。纵观科技发展史,发达国家的创新引领和新型工业化国家的追赶跨越,无一不是创新体系演变的结果。2.1创新型国家创新体系的演进历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型国家创新

8、体系的演变经历了4个阶段。不同阶段,创新主体、组织、制度、互动方式都呈现不同的特点(表1)。发展阶段科技发展方式主要创新主体作用创新体系特征代表国冢萌芽探索阶段(17世纪一19世纪中叶)以经验和试错为基础的发明创造和技术改进企业:技术发明和改进驱动力:资本积累、经济增长主导力量:市场机制国家创新体系结构:组织松散,主体单一英国自发成长阶段(Ig世纪一20世纪中叶)以教育和研究为基础的科学技术研发企业:新产品和新工艺的开发和改进大学:纯学术研究和少量的应用基础研究科研机构:公益性技术开发驱动力:技术赶超、经济增长主导力量:市场机制国家创新体系结构:相对松散,创新主体间彼此较独立各创新主体研发方向

9、:劳动分工模式,界限明确德国美国政产学研协同阶段(20世纪中叶一21世纪初)基础研究、产业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企业:参与国冢研究项目,从事基础领域研究大学和科研机构:承担国家科技项目,参与产业应用研究驱动力:经济竞争主导力量: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共同作用国家创新体系结构:紧凄的网状结构,双向互动与合作各创新主体研发方向:一定程度的垂金与融合美国日本保持竞争力和领先地位阶段(21世纪初至今)基础前沿和颐覆住技术研发企业:基础研兖、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大学和科研机构:承担国家重大战略科技任务驱动力:科技竞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特定挑战主导力量: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共同作用国家创新体系结构:创新

10、主体多元、创新互动频繁,呈网络化、矩阵化各创新主体研发方向:一定程度的重粤与融合美国德国英国日本表工不同阶段创新型国家创新体系特征2.1.117世纪一19世纪中叶萌芽探索阶段工业社会以前,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零散的个人行为,知识和技术缓慢地增长,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被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难以有效地传递和扩散。从17世纪末开始,科技创新才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进入17世纪,西方逐渐发展出一整套以观察、推理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模式,科学研究从以满足个人兴趣为主的哲学思辨活动转变为依赖物质性实验的生产性活动,科学家自发地形成科学社团、无形学院等比较松散的科学组织形式。此时,科学研究仍是一种业余活

11、动,大学的功能虽然是传播知识,但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无关,发明者的技能和知识基础源于已有的行业,发明和创造都是源于工匠和技师的生产实践。18世纪60年代开始,第一次工业革命爆发,蒸汽动力和纺织机械领域产生系列发明创造,作坊式生产转变为工厂制生产,新的工厂生产系统大规模应用,生产效率大幅提高。政府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基础设施,通过专利法和关税保护新技术,对机械化生产给予补贴,扩展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等。以英国为代表,传统的学徒制和兼职的学徒培训培养了大量技术工人,促进了新工具、新机械的发明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扩散应用;英国皇家学会等各种科学学会的成立,使得科学的概念得到广泛传播,并推动工业技术知识的不断改进

12、和扩散;垄断法的颁布使得保护技术知识的产业制度率先在英国确立并逐渐完善起来,从手工业向制造业的转变过程中,英国实现了规模经济效应。根据霍夫曼测算,17001780年英国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为0.5%-10%,17801870年的增速大于3.0%,到18世纪后期,其人均GDP甚至高出其他发达国家50个百分点,英国一跃成为18-19世纪世界经济和技术的领导者。这一时期,创新是市场的自发行为,在需求导向和市场机制作用下,企业是主要创新主体,整个社会形成追求科学、鼓励创新的文化氛围。2.1.2 19世纪一20世纪中叶自发成长阶段19世纪中后期,自然科学的门类日趋成熟,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开始密切起来,以电磁

13、学、热力学、化学为代表的科学发展引发了电力、内燃机等一系列技术变革,带动了化工、电气等领域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的兴起和发展。研究型大学、科学实验室、工业实验室等不同形式、具有明确职能和科层结构的研究机构大规模出现。以德国为代表,柏林大学等高校突出学术研究和教学结合的定位,设立教学科研研讨班/实验室,将知识探索和知识生产纳入大学职能。职业类的工艺学院普遍升级为技术类大学,获得工程博士的授予权,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产业技术人员。1830年开始,德国已经拥有世界最高水平的大学教育体系,并保持了100年之久。教育与科研的长期投资直接催生了德国大型企业的内设研发体制,企业内部构建起的研发团队扩展了企业内部知

14、识基础,增强了技术吸纳能力和创新能力。19世纪开始,以企业为中心、大学和研究机构协同创新的国家创新体系在德国逐渐建立起来,18701913年,德国在化工、电气等新兴工业领域技术水平全球领先,经济呈现高速增长态势,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工业国。同一时期,美国全面继承了欧洲技术和组织方面的创新,并通过可互换零部件体系迅速完成了工业能力积累,19世纪中期开始,美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189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此时,部分国家开始认识到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德国将技术创新制度化,增加对教育培训的投资,颁布与企业有关的专利制度,支持与企业有关的各类研究,美国出台破产法反垄断法

15、等系列法律,激励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这一时期,创新仍主要通过市场竞争机制运行,以教育和研究为基础的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企业、研究型大学、政府研究机构等核心主体逐步完善,大企业建立制度化、有组织的研发活动,进行基础性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重要职能,国立研究机构开展公益性技术研发,各创新主体功能相对独立,分工明显,边界清晰。2.1.3 20世纪中叶一21世纪初政产学研协同阶段20世纪中叶以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幅提升,科学与技术变得相互交融,并在各个领域相互渗透,基础科学研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渐提升。以美国为代表,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的研究经费翻番,把二战期间形成的政府组

16、织科研人员集中攻关、建立专门资助基础研究的机构和资金、发展科技人力资源的经验进行固化,加强了对科学研究的统一规划和领导,政府部门各有侧重地支持技术领域研发,并创立了为国家安全利益和相关领域服务的国家实验室体系。为支持前沿技术进行商业转化,政府相关部门首创了风险投资基金机制,后得到私人投资者的效仿。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拜杜法案,为产学研合作和财政资助研发成果的商业化应用提供了有效的制度激励。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美国制定一系列鼓励伙伴关系和促进技术转移的法案,启动实施小企业研究创新计划和技术转移计划、工程中心研究计划、先进技术计划等,并采用税收优惠等政策引导企业界为高校的基础研究、仪器设备及人才培养进行投资。自二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