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治理黄河的故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熙治理黄河的故事.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康熙治理黄河的故事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夏,持续大雨,黄、淮并涨,导致各处又发大水,决口30多处,淮扬地区灾情的疏报,纷至京师。河道之破坏与灾害之惨重,已达到了极点,水患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不仅如此,黄河水患还直接导致漕运严重受阻。由于清朝财政物资运输主要仰仗漕运,官俸、军饷全赖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八省每年多达400万石的漕粮供应,所以,一旦漕运受阻,就会导致每年的漕粮无法照额完解,也不能按期运抵京师。漕粮无出,财政收入变成了无源之水,以致国库空虚,仓储无存,人民愤而揭竿起兵,社会严重动荡不安,清朝的统治陷入不稳固的状态之中。重视治河康熙皇帝亲政伊始,对所面临的政
2、治军事形势、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河患的严重性,是有着比较清醒的认识的。因此,他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麾念,曾书之宫中柱上。每当发生水灾,他便立刻派人巡视河工,绘图以进,及时掌握受灾地区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对策。而三大事之中,河务又与漕运息息相关。能否把河道治好,直接关系到漕运是否通畅。特别是在三藩之乱已经爆发的情况之下,保证漕运的畅通,使南方的漕粮顺利按期运至京师,不仅关系到战争所需粮饷能否及时发放,也直接关系到京师皇室食用、王公官员俸禄及八旗兵丁的口粮之需。一旦漕运运送出现问题,便会直接威胁到京师和畿辅地区的稳定,前方官兵的战斗土气也会大受影响,平叛进程也势必因此放缓。此等形势
3、下,平稳的河道和顺畅的漕运显得更为重要了。因此,尽管平定三藩之乱的战争还没有结束,康熙皇帝仍把河道的治理提上了工作议程,给予高度重视。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河又发大水,沿岸堤防决口之处甚多。康熙皇帝考虑到淮、扬等处堤岸溃决,淹没田地,关系运道民生,甚为重大,遂于同年十月派遣工部尚书冀如锡、户部侍郎伊桑阿前往淮、扬省视河工。行前,他特别叮嘱:河工经费浩繁,迄无成效,沿河百姓皆受其困。今特命尔等前往,须实心相视,将河上利害情形体勘详明。各处堤岸应如何修筑,务为一劳永逸之计,勿得苟且塞责。如勘视不审,后复有事,尔等亦难辞咎。通过这道谕旨,康熙皇帝明确提出了治理河工必须坚持务为一劳永逸之计的原则
4、。这不仅表明了康熙皇帝根治河道的坚定决心,同时也折射出河工的治理并非易事,无法一蹴而就,需要从长计议。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二月工部尚书冀如锡、户部侍郎伊桑阿回报,河道总督王光裕题报虚假,贻误河工,全无治河之才,以致河工溃坏,请革其职,另简贤能。事关重大,为了确认冀如锡、伊桑阿等人的回报是否属实,康熙皇帝又派吏部侍郎折尔肯、副都御史金俊前去阅看,结果以察审得实,将王光裕革职。起用靳辅、陈潢起初,康熙皇帝委任靳辅为河道总督。靳辅在幕僚陈潢的辅佐下开始治理黄河,他们推崇明朝治水专家潘季驯束水攻沙,以河治河的治理思想和方法,以束水(合流)攻沙作为主导方针,用减水坝来分流杀势,用以应对黄河的暴涨,并创建了分黄助清一法,既宣泄黄河的非常洪水,又增加洪泽湖的刷黄水源。经过自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至二十年(1681年)的三年治理,取得了黄河安澜、运河畅通、漕运顺畅的大好局面,实现自清朝入主中原以来的第一个河道大治时期。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皇帝第一次南巡,见河无冲决,漕艘无误,充分肯定了靳辅治河卓有成效。靳辅离任后,康熙皇帝先后委任马斋、王新命、董讷、于成龙、张鹏翩、赵世显、陈鹏年等人为河道总督。后来,黄河北迁,但清代基本上都遵循了靳辅、陈潢所施行的治河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