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视角下的中国工业创新体系演进及未来展望.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285669 上传时间:2023-07-2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77.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放视角下的中国工业创新体系演进及未来展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开放视角下的中国工业创新体系演进及未来展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开放视角下的中国工业创新体系演进及未来展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开放视角下的中国工业创新体系演进及未来展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开放视角下的中国工业创新体系演进及未来展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开放视角下的中国工业创新体系演进及未来展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放视角下的中国工业创新体系演进及未来展望.docx(2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开放视角下的中国工业创新体系演进及未来展望摘要:工业创新体系是工业创新能力的载体,其功能和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工业技术创新的绩效。一国工业创新体系的演进由其创新战略引导,受自身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约束,被其独特的制度环境和创新政策塑造,同时受全球创新资源流动和创新规则调整的深刻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创新体系先后经历了“自立创新”“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和“源头创新”几个发展阶段。当前以过程融合与源头创新驱动的工业创新体系,面临企业技术能力分化、基础研究投入和共性技术供给不足、各类技术之间缺乏衔接、关键原材料供给具有不确定性、人才缺口较大等问题和挑战。为了提高我国工业创新体系的源头创新绩

2、效,应加快增强我国中小企业技术能力、加大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帮助企业建立稳定的创新合作和贸易伙伴关系。1问题的提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新兴技术的复杂性特征使创新对不同学科知识、不同主体互动和不同创新过程融合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也使得利用全球创新资源、融入全球创新体系成为影响一国创新体系效能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我国工业创新体系与全球创新体系的互动与融合不断加强和深化,与此同时,全球创新规则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自2018年以来,美国不断通过加征关税、投资审查、技术管制、人才流动限制等措施加大对我国的创新限制,试图将我国在由美欧等主导的全球创新体系中边缘化,以达到抑

3、制我国工业技术进步的目的。在此背景下,我国如何通过工业创新体系结构和功能的深度调整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赶超机会,应对美国科技打压带来的严峻挑战,是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需在开放视角下分析我国工业创新体系演进及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因素,进而研究当前发展阶段我国工业创新体系与全球创新体系的竞合关系。现有研究主要从经济和创新政策、科研体制改革、创新主体建设等内部视角剖析我国工业创新体系的发展经验,从创新全球化的视角分析我国工业创新体系的研究较为少见,本文拟从这一视角出发,研究我国工业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当前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工业创新体系由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

4、、创新主体之间的连接等要素构成,通过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作用及加强相互连接,来实现基础研究、共性技术和应用技术的持续突破。工业创新体系是工业创新能力的载体,其功能和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一国或地区工业技术创新的绩效。一国工业创新体系的演进由其创新战略引导,受自身创新资源和能力约束,被其独特的制度环境和创新政策基础塑造,同时受全球创新资源流动和创新规则调整的影响。根据不同阶段的创新特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阶段:Or自立创新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期,我国采用了接受国外技术援助和举国体制推进并举的技术进步方式。这一阶段的科技创新

5、主要由政府推动、以科研院所为主体、以争取战略安全领域的技术自立和保障国家安全为目的,本文将这种自主研发模式称为自立创新O02模仿创新阶段改革开放后至2005年,我国将引进吸收作为主要的创新策略,企业在购买国外先进设备、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模仿和改造国外产品及设备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技术水平,本文将该阶段的创新模式称为模仿创新。03自主创新阶段2006年,国务院出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3年)后,我国创新政策相应调整为自主创新,企业通过集成国外核心零部件、基础软件等全球创新资源,实现了产品的自主设计和生产,这一阶段的创新模式本文称之为自主创新。04源头创新阶段2018年

6、开始,美国单方面挑起中美科技对抗,使我国部分创新主体在核心零部件、基础软件等技术源头领域遭遇卡脖子困境。为应对这些挑战,我国开始面向技术源头领域进行科技攻关,使我国工业创新体系的目标和模式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为此本文将2018年之后的创新模式称为源头创新。下文分别对四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展开论述,以系统分析我国工业创新体系的演进,并以此为基础,讨论未来我国工业创新体系调整的主线。2技术援助与自立创新驱动的工业创新体系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存在科研机构缺失、技术储备薄弱、科研人员不足、研发资金匮乏等贫困国家创新体系的典型特征。根据一般规律,这种创新体系常常面临创新主体缺乏对国际先进技术的吸收能力、市

7、场力量无力支持本土技术研发等问题。基于这些问题,无论是否开放国内市场,本地技术能力都难以大幅提升:当市场封闭时,本土市场无法提供充足的创新资源支撑本土研发,国内技术与国际前沿技术脱节将导致国内技术进步缓慢;当市场开放时,本土企业在国外先进产品的冲击下难以生存,最终将落入以生产和销售初级农产品为主要发展路径的贫困陷阱。但我国通过接受国外技术援助和举国体制并举的方式推进自立创新,实现了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创新体系的初步完善。在接受国外技术援助方面,来自苏联的以中苏战略合作关系为基础的技术援助使我国在市场封闭的条件下获取了国外先进技术,从而有效避免了国际先进产品对本土工业企业的冲击。一五二五时期

8、苏联共向我国援助了156个工业项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6个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向我国援助了68个工业项目,大幅提升了我国企业部门的技术能力。这些国外技术援助通过帮助我国建立科研院所、培养科研人员、建设高等学校等方式,使我国在较短时间内拥有了多类创新主体;通过为我国提供图纸装备和派遣培养技术专家等方式,使我国创新主体技术水平迅速提高,获得了技术吸收和自主研发能力。与此同时,还通过派出技术专家到我国进行技术指导,接受我国专家、留学生团队前往学习等方式,为各类创新主体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利用举国体制推进自立创新方面,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资源分配的主要力量,我国政府举全国之

9、力为自立创新培养研发人员和筹集研发资金,使我国克服了创新资源匮乏的约束。具言之:O1努力发展各类科研主体我国持续筹建科研院所,专业科研机构数量从1955年的800多个增加到1965年的1714个,专职科研人员从1952年的8000多人增加到1965年的12万人;高等学校数量从1952年的201所增加到1978年的598所,专任教师数量从1952年的2.7万人增长到1978年的20.6万人。02通过多种渠道壮大科研人员队伍一方面,积极邀请海外科学家和留学生归国,这些归国人才为我国科学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持续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我国高校(含本、专科)招生人数由1952年的仅为7.9万人

10、增至1978年的40.2万人,增长超过4倍。03国家财政为自立创新提供资金保障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财政科技拨款总额快速提高,虽然中间因三年严重困难等因素的影响有所回落,但截至改革开放前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尤其是1959年中苏关系破裂后,我国迅速提高财政科技拨款总额,从1959年的19.15亿元大幅提升至1960年的33.81亿元,科技拨款总额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从1959年的3.5%迅速提高到1960年的5.2%(见图1)。图1我国财政科技拨款总额及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1953-1978)通过接受国外技术援助和自立创新,我国工业创新体系基本实现了创新主体的结构完整,并在核武器、航天、生物等多个领域

11、取得了突破。但整体上看,这一阶段不同创新主体功能相对较为单一:科研院所主要负责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推进本国自立创新,企业专注于工业生产,高校聚焦于教材编制和人才培养,各创新主体之间缺乏创新合作。3引进吸收与模仿创新驱动的工业创新体系发展改革开放后,面对当时中外工业技术差距悬殊、部分轻工业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我国开始实施以引进吸收为主的创新政策。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1984年,国务院在同意批转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关于做好技贸结合和旧设备选购工作的报告的批语中进一步指出,把对外商品贸易与引进技术

12、结合起来,实行技贸结合,用我们的一部分市场换取国外的先进技术,这是加速我国技术进步的一项重大方针,明确了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与此同时,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21世纪初不断遭遇来自多方面的国际挑战,产生了与我国合作的战略需求,放松了对我国的技术出口限制,甚至允许对我国出口部分国防技术,使我国获得了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中美开始在经济、科技、能源、贸易等多个领域展开合作。易言之,这一时期我国工业创新能力尚不能对西方发达国家构成威胁,以加工制造为主的发展模式与西方发达国家以对外投资、制造业外包为主的发展模式激励相容,因此西方国家没有过多干涉我国工业创新体系融入全球创新体系的过

13、程。2001年加入WTO后,我国工业创新体系与全球创新体系间的互动进一步深化。一国对外开放过程中,如果本土企业技术能力与跨国公司之间差距较大,突然开放市场容易使本土企业遭受剧烈冲击,出现类似拉美和东欧国家经历的本土市场被跨国公司侵占的情况。我国通过有条件的开放策略,在各类主体的积极努力下,走出了与拉美和东欧国家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具言之:O1实施有条件的开放策略通过市场换技术和保护性关税等措施,鼓励跨国公司通过合资的方式进入我国市场,使本土企业充分接触国际先进技术的同时能够维持必要的市场份额。以汽车产业为例:一方面,制定了较高的车辆进口关税,以鼓励国外汽车企业在我国建立生产线,促进汽车的本土生

14、产。1994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的汽车进口关税下调,下调后的税率仍高达150%(排量3.01以上)和I10%(排量3.01以下)。另一方面,限定国外汽车企业必须以合资方式进入我国市场,并严格规定中方所占股份比例,保证我国企业在汽车生产过程中的充分参与。1994年国务院颁布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规定,汽车合资企业中生产汽车、摩托车整车和发动机产品的中外合资、合作企业的中方所占股份比例不得低于50%。在市场换技术方针的推动下,世界主要汽车公司陆续与我国企业设立合资公司,例如1985年上海大众成立,上汽集团占股50%,德国大众占股50%;1998年广汽本田成立,广汽集团占股50%,本田汽车占股50%;20

15、01年长安福特成立,重庆长安持股50%,福特亚太汽车持股35%,福特汽车(中国)持股15%;2005年北京奔驰成立,北京汽车持股51%,梅赛德斯奔驰集团合计持股49%。得益于与国外先进车企的合作,我国汽车工业的技术能力获得了飞速提升。02本土企业借鉴国外技术本土企业在开放市场环境中引进、吸收、模仿国外先进技术。市场换技术过程中,我国企业走出了从直接购买国外设备,到消化和吸收先进技术,再到具备模仿创新能力的技术能力提升之路。1979年,我国本土企业几乎将所有的技术引进资金都用于购买仪器设备,关键和成套设备的合同金额占技术引进成交总额的比例达97.7%,到1990年该比例已下降至39.1%,技术许

16、可合同金额占技术引进成交总额的比例则从1979年的0.8%上升至IJ1990年的17.8%(见表1)o在从直接购买设备到引进吸收技术的变化过程中,本土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逐渐提高。在此基础上,企业开始尝试模仿创新,对自有研发机构和创新投资的依赖程度不断上升。根据中国科技年鉴相关数据,1991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为58.6亿元,至2005年增长到1250.3亿元。相应地,科技活动人员数量也从1991年的82.9万人增长至2005年的167.9万人。在模仿创新过程中,国内企业不但直接模仿国外产品的外形和设计,而且针对国外设备价格较高、与本土市场不适配等问题,对国外设备进行了模仿和改进,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提高了技术创新能力。例如,2006年开始,浙江濮院的羊毛衫企业通过对进口自德国、瑞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