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294966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淮南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淮南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淮南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淮南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淮南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淮南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淮南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淮南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征求意见稿)1总贝IJ1. 1编制目的1.2 编制依据1.3 适用范围1.4 工作原则1.5 事件分级2组织指挥体系2. 1领导机构2. 2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2.2 市指挥部办公室2.3 市专家组2. 5市现场指挥机构3. 6县、区组织指挥机构3应急准备4. 1预案体系3. 2风险控制3.2 应急队伍3.3 物资装备3.4 科技支撑3. 6联动机制4监测预警4. 1监测4.2预警5信息报告与通报5. 1信息报告5.2信息通报6应急响应6. 1响应分级6.2先期处置6. 3响应措施6.4 指挥协调6.5 应急处置6. 6响应终止7后期工作7. 1损害评估7.2

2、事件调查7.3 善后处置7.4 总结报告8附贝I8. 1预案管理8.2 预案解释8.3 预案实施时间附件:1突发环境事件分级标准2 .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3 .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工作组组成及职责4 .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分级标准1总贝IJ1. 1编制目的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机制,科学有序高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最大限度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环境事件风险和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1.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安徽省环境保护条例安徽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安徽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

3、案淮南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预案。1.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我市境内或发生在市外但对我市有较大影响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和辐射污染事件。放射源和射线装置生产、销售、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造成的辐射事故、重污染天气的应对工作按照相应专项应急预

4、案及规定执行,其他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按照本预案执行。1.4 工作原则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为主、协同应对,快速反应、科学处置,资源共享、保障有力的原则。1.5 事件分级按照事件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突发环境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具体见附件1。2组织指挥体系2. 1领导机构在市委统一领导下,市人民政府是全市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的行政领导机关。在市长领导下,市政府对较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进行研究、决策和部署。2. 2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市人民政府设立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市指挥部),统一指导协调和组织全市突

5、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总指挥: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副总指挥:市人民政府相关副秘书长、市生态环境局局长。成员:市生态环境局、市委宣传部、市发展和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市商务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应急管理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林业局、市气象局、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消防救援支队、淮南军分区、武警淮南支队等单位负责同志。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见附件2。市人民政府根据应对工作需要,可对市指挥部领导和成员进行调整。市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市指挥部统一部署,按照工作需要

6、,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发生重大级别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后,市指挥部根据需要,设立综合协调、污染处置、应急监测、医疗救治、应急保障、转移安置、新闻宣传、社会维稳、调查评估等工作组。工作组组成及职责见附件3。2.2 市指挥部办公室市指挥部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生态环境局,办公室主任由市生态环境局主要负责同志兼任。主要职责:承担市指挥部日常工作;推进全市环境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督促落实环境应急准备工作;办理市指挥部交办的其他事项等。2.3 市专家组市环境应急专家组由市生态环境局负责组建和管理,为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处置建议。2.4 市现场指挥机构市人民政府根据工作需要成立现场指挥部,具体负责

7、组织、指挥、协调突发环境事件现场应急处置工作。2.5 县、区组织指挥机构县、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设立相应组织指挥机构,负责较大和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组织开展重大和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先期处置;并按照市指挥部要求,做好相关应对工作。3应急准备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应坚持关口前移,强化预案体系、风险防控、应急队伍、应急装备物资建设等工作。3. 1预案体系县、区人民政府负责制定、完善本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承担环境安全主体责任的企事业单位,应当在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和应急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3.2风险控制县级以上生态环

8、境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工作,分析评估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提高区域环境风险防范能力;检查企事业单位环境风险防范、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并督促整改发现的问题。承担环境安全主体责任的企事业单位开展本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确定环境风险等级,完善风险防控措施;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档案,及时发现并消除环境安全隐患。3. 3应急队伍县、区人民政府及生态环境部门要不断推进环境应急救援能力建设,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或生产经营者和其他社会力量建立提供社会化应急救援服务的应急救援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快速响应及应急处置能力。承担环境安全主体责任

9、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加强环境应急处置救援能力建设,加大员工培训力度,提高自救互救能力,确保环境应急先期处置有序有效。3.4物资装备县级以上生态环境部门应当健全制度和规划,配备符合实际需求的应急监测仪器设备和装备;开展应急资源调查,建立和充实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建立物资储备信息库并实行动态管理,有条件的地区应设立实物储备库。承担环境安全主体责任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储备必要的应急装备和物资。3.5科技支撑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先进技术、装备的研究和应用,为环境应急处置提供科技支撑。县级以上生态环境部门应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专家库,规范专家管理和使用,充分发挥

10、专家的决策咨询作用。3.6联动机制根据区域或流域环境风险防范需要,加强与相邻地区环境应急管理部门的联动,健全风险防范、信息通报和应急联动机制;加强生态环境部门与其他部门的联动机制建设,协同高效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4监测预警4.1监测生态环境部门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环境突发事件监测机制,提高监测技术水平;通过日常环境监测、互联网信息、环境污染举报等途径,加强突发环境事件苗头信息收集;自然资源、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水利、卫生健康、应急管理、气象、消防救援等部门,应当及时将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信息通报同级生态环境部门。承担环境安全主体责任的企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监测制度,强化监测手段,提

11、高监测能力。4.2预警4. 2.1预警分级对可以预警的突发环境事件,按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紧急程度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将预警级别由高到低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突发环境事件预警分级标准见附件4o4. 2.2预警信息发布预警信息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手机、警报器、宣传车、大喇叭、新媒体等渠道或方式向本行政区域公众发布,针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可组织人员逐户当面告知等方式。预警内容:预警原因、预警级别、预警区域或场所、预警时间、影响估计及应对措施、发布机关等。县级以上生态环境部门研判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

12、提出发布预警信息的建议。预警原则上由县级人民政府(专项指挥机构)或其授权的生态环境部门发布,及时向上一级政府或生态环境部门报告,必要时可越级上报,并向可能受到危害的毗邻或相关地区政府通报。三级(黄色)及以上预警,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专项指挥机构)或其授权的生态环境部门同时予以发布;一级(红色)、二级(橙色)预警,市指挥部办公室同时予以发布。4. 2.3预警行动预警信息发布后,事发地人民政府及生态环境部门要根据预警级别和实际情况以及分级负责的原则,采取下列一项或多项措施:(1)分析研判。组织有关部门、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及时对预警信息进行分析研判,预判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2)防范措施。设

13、置危害警告标志,采取健康防护措施;提前疏散、转移可能受到危害的人员;指令应急救援队伍进入待命状态,调集应急处置所需物资和装备,做好应急保障工作;对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相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加强环境监管。(3)舆论引导。及时准确发布事态最新情况,公布咨询电话,组织专家解读;加强舆情监测,做好舆论引导工作。4. 2.4预警级别调整和解除发布预警信息的政府或部门,根据事态发展情况,适时调整预警级别;当威胁或危险消除时,按照“谁发布、谁解除”的原则,由发布单位宣布解除预警,适时终止相关措施。5信息报告5. 1信息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涉事企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应立即向所在地政府及有

14、关主管部门报告,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人员。事发地市、县级生态环境部门接报后,立即核实、分析研判、分类报告。对初步认定为一般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当在4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生态环境部门报告。对初步认定为较大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及上级生态环境部门报告。初步认定为重大级别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及上级生态环境部门报告,同时报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接到报告后,应当进行核实并在1小时内报告省人民政府和生态环境部。其中,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或特殊情况下,事发地生态环境部门可直接向生态环境部报告,并同时报告上级生态环境部门。

15、较大级别以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事发地市、县级人民政府须在2小时内向省人民政府报告;对重大级别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省人民政府在接报后按规定及时向国务院报告。特别重大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或特殊情况下,事发地市、县级人民政府可直接向国务院报告。发生下列一时无法判明等级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当按照重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的报告程序上报:(1)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影响的;(2)涉及居民聚居区、学校、医院等敏感区域和敏感人群的;(3)涉及重金属或者类金属污染的;(4)有可能产生跨省影响的;(5)因环境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或者社会影响较大的;(6)其他有必要按照重大以上突发环境事件报告的。突发环境事件处置过程中事件级别发生变化的,应当按照变化后的级别及时续报信息。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的内容和格式,按照原环保部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规定执行。5.2信息通报因交通事故、安全生产事故、火灾事故等引发或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公安交警、交通运输、应急管理、消防救援等部门应当及时通报同级生态环境部门。其他部门和单位获得环境污染事件信息后应及时向同级生态环境部门通报。突发环境事件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相邻行政区域的,事发地政府或生态环境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