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48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4816.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为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困 难,根据上级文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二、重点任务(一)切实保障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状态下老年人公共 服务。1 ,优化“健康码”管理。积极探索和推行无感亮码做法, 推进“健康码”与身份证、社保卡(市民卡)、老年卡、 交通卡、公园卡等集成应用。完善“健康码”家人代办和 工作人员代查机制,为老年人使用“健康码”提供便利。 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落实“健康码”信息互认 机制和规则,便利老年人跨省流动。2 .保障居家老年人基本服务需要。组织、引导城乡社区 组织、机构等各类社会力量进社区、进家庭,为
2、居家老年 人提供生活用品代购、餐饮外卖、家政预约、费用代收代 缴、挂号取药、上门巡诊、精神慰藉等服务。3帮助老年人应对突发事件。优化提升防汛防台“安全 码”人员转移精准管控应用,对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 通过使用“安全码”卡片、读取身份证、人脸识别、转移 责任人代为登记等方式,确保提前转移到安全区域。在面 临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时,通过覆盖全省的应急广播 体系向老年人传递紧急信息Q鼓励各地在独居老年人居住 场所安装具有应急唤醒功能的数字电视终端,实现紧急情 况下老年人转移的精准通知与管理。(二)切实保障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便利。1 ,提供更加优质的打车出行服务。进一步完善出租汽车 电召服务体系
3、,保持巡游出租汽车电召服务。推动组建出 租汽车爱心车队,优先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 预约服务。在节假日等客运量上升时期,从出租汽车油补 资金的退坡资金中调剂部分资金,补助出租汽车爱心车队 经营者。鼓励网约车平台公司开展手机应用适老化改造, 增设“一键叫车”功能,为老年人提供优先派单服务。鼓 励有条件的地区在文体中心、医院、居民集中居住区、重 要商业区等场所设置出租汽车候客点、临时停靠点,切实 便利老年人打车出行。2 .提供更为便利的公共交通服务。继续发行公交电子实 体老年卡,保留使用现金、纸质票据、凭证、证件等乘车 方式,逐步实现老年人凭身份证、社保卡(市民卡)等证 件乘坐城市公共交通
4、。在城市公交站点新增公交线路电子 显示牌200个,新增或优化社区微循环公交线路100条。3,提高客运场站人工服务质量。在各类客运场站及高速 公路服务区、收费站等至少保留一个人工售票窗口,自助 售票、取票机等服务终端安排服务人员提供引导和咨询服 务,具备条件的地区为老年人设立优先购票窗口、专用等 候区域或绿色通道等。(三)切实保障老年人日常就医便利。1 提供多渠道挂号等就诊服务。医疗卫生机构提供电话、 窗口、诊间、自助机、网站、手机等多种预约挂号方式。 畅通家人、亲友、家庭签约医生等代老年人预约挂号渠道。 老年人可凭社保卡(市民卡)、身份证、纸质证明、通信 行程卡等进入医疗卫生机构。加大门诊号源
5、向基层医疗卫 生机构下沉力度,方便老年人通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约 挂号。二级以上医院适当增加窗口的专家号源,保留一定 数量的人工服务窗口。鼓励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为不会 使用智能手机、往返医院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代寄检查检验 报告等服务。在挂号、付费等重点场所增设服务岗,为老 年人提供指导和帮助。2 .优化网上办理就医服务。简化网上办理就医操作流程, 促进线上线下服务结合。全面启动“医后付”,探索实施 子女与老年人共享模式。完善方便老年患者和陪护人员出 院结算服务机制。推动通过身份证、社保卡(市民卡)等 多介质办理就医购药服务,鼓励应用人脸识别等技术。3 ,完善日常健康管理服务。搭建社区、家庭健康
6、服务平 台,由家庭签约医生、家人和有关市场主体等共同为老年 人提供健康监测、咨询指导、药品配送等服务。推进“互 联网+医疗服务”,提供老年人常见病、慢性病复诊以及随 访管理等服务,实现远程医疗服务向基层延伸。实施老年 智慧健康管理,对高龄、独居、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等 重点人群开展基本健康状况动态监测。深入推进智慧健康 养老应用试点建设,促进优质产品和服务推广应用。(四)切实保障老年人日常消费便利。1 .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充分保障公众支付方式选择 权,杜绝拒收人民币现金情况。银行保险机构应保留人工 服务窗口或人工服务岗位。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和公共服 务机构应设置人工现金收付通道。推广数字政
7、务的机构应 充分考虑不使用智能设备人士的需要及可能出现的突发情 况,满足公众现金支付需求。零售、餐饮、商场、公园等 老年人高频消费场所,水电煤气等基本公共服务费用、行 政事业性费用缴纳,以及医疗、社保、电信、邮政等老年 人高频使用服务项目应支持现金和银行卡支付。2 .提升网络消费便利化水平。加大老年人消费者权益保 障力度,推动金融网点、网络消费便利化。开展第三代社 保卡(市民卡)升级工作,提升社保卡(市民卡)针对老 年人的数字化服务能力。鼓励市场主体发展老年人专属的 网络购物平台,鼓励餐饮、家政等企业为老年人开设绿色 通道和提供便民服务,营造便捷放心的网上消费购物环境。 指导金融机构聚焦老年人
8、日常高频金融场景,打造大字版、 语音版、简洁版等适老手机支付应用,提升智慧化金融产 品的易用性和安全性O(五)切实保障老年人文体活动便利。1 .提高文体场所服务适老化程度。在A级旅游景区和各 类文体场所,保留人工窗口、电话专线及现场预约渠道和 名额,加强老年人信息服务指引和老年志愿服务,研究提 高老年人参加部分文体活动年龄限制。设置扶老助残公益 岗,开展智能技术操作帮扶和指导。明确各级各类赛事活 动执行方在开设线上报名通道的同时,兼顾邮寄、传真等 老年人能够使用的报名方式。2 .丰富老年人参加文体活动的智能化渠道。加强针对老 年人的智能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开展丰富的传统文体活动, 提升老年人的体
9、验满意度。针对老年人在戏曲、广场舞、 歌咏、书画等方面的普遍文化需求,引导企业开发设计适 老化智能应用。指导A级旅游景区和各类文体场所探索通过 5G、超高清、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帮助老年人便 捷享受在线游览、观赛观展等智能化服务。(六)切实保障老年人办事服务便利。1 .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应用。持续深化政务服务 2.0工作,加快推动涉老政务服务事项业务流程再优化、表 单材料再精简、数据共享再提升,持续优化老年人办事体 验。建立健全“掌办优先、网办为辅、大厅兜底”机制。建设老年人服务专区,综合集成老年人相关政务服务事项 和场景化应用。完善政府数字化项目立项评审机制,对涉 及公共服务、民
10、生医养等方面的项目,要将适老化要求作 为设计的必要条件,并在绩效评估中增加适老化评价指 标。2 .设置线下办事渠道。全省各级政府办事大厅、行政服 务中心加强爱心窗口、特殊窗口等建设,合理设置导询服 务区、“兜底办”窗口并配备老花镜等便民服务用品,确 保政务服务事项全部进驻行政服务中心。向高龄、失能老 年人等行动不便人员提供代办代跑等上门服务。(七)切实保障老年人使用智能化产品和服务应用便 利。1 ,加强适老化智能技术研发应用。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智 慧健康养老产品开发和行业应用。积极推动语音识别、图 像识别等关键技术在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和服务中的应用。2 .扩大适老化智能终端产品供给。支持健康养老终
11、端设 备的适老化设计、研发、升级和应用推广。鼓励智能终端 产品普及语音控制功能,确保老年人可通过语音方式实现 便捷化操作。开展公共服务窗口、无人值守自主设备的适 老化、无障碍改造,确保老年人、残疾人方便使用Q3 .推进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Q重点推动与老年人日常 生活密切相关的政务服务、社区服务、金融服务等互联网 网站、移动互联网应用适老化改造。优化界面交互、内容 朗读、操作提示、语音辅助等功能,鼓励企业提供相关应 用的“关怀模式” “长辈模式”,将信息无障碍改造纳入 日常更新维护。4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的电信服务。开展精准降费,引 导基础电信企业为老年人提供更大力度的资费优惠,推出 更多老年人用
12、得起的电信服务。持续开展电信普遍服务试 点,推进行政村移动网络深度覆盖,加强偏远地区养老服 务机构、老年活动中心等宽带网络覆盖。5,加强应用普及和培训。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日常应用 普及行动,切实提高老年人对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力。组织 招募熟悉智能技术应用的教师、学生和其他社会志愿者, 开展志愿服务送教上门活动Q利用社区老年学堂、老年大 学(学校)等,组织有能力的老年人开展“以老助老”活 动。组织开展“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科普专项行动等工作。 各级公共文化机构应结合老年大学(学校)、志愿服务等 工作,针对辖区内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高频事项和使用场 景设计简单易学的培训课程、使用指南,方便有意愿的老 年
13、人尽快掌握基本的智能技术。6 .开展老年人智能技术教育。将加强老年人运用智能技 术能力列为老年教育的重点内容,引导老年人了解新事物、 体验新科技,积极融入智慧社会。通过老年大学(学校)、 老年活动中心、养老服务机构等,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 方式,开展送教上门活动,建成一批老年智慧生活全媒体 课程,有条件的地方可设立常态化服务教学岗位,帮助老 年人提高运用智能技术的能力和水平。7,营造安全可靠的智能技术应用环境。积极开展互联网 安全保护专项行动,突出老年人网络安全防护。规范智能 化产品和服务中的个人信息收集、使用等活动,加强技术 监测和监督检查。实施常态化综合监管,及时曝光违法违 规收集个人信息等行为。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公民个 人信息泄露等违法犯罪行为,切实营造老年人使用智能化 产品、享受智能化服务的安全环境。三、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Q(二)完善法规规范。(三)加强督促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