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知识重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知识重点汇总.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重点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重点2名词定义:物质: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所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要映像。重点3运动的定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重点4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2、。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3)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事物辩证发展的过程: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历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就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即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显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上升的总趋势。重点5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I)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也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重点6名词解释: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地各个方面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的感性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1)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2)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升华为理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
4、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求。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3)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容的,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其统一的基础是实践。认识运动的基本过程:即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无限反复和无限发展。重点7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之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精神发展史。根本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根本否定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阐述
5、(务必熟读)“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
6、,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重点8(p11,104)名词解释:生产力:是指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其包括(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有时还包括科学技术。)!生产关系:是指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具体阐述见P10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间的缘由: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具体运动见p105)名词解释: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
7、制度,组织和设施。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其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重点10历史人物: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历史人物的主要作用:见课本P135.(语言自己组织吧!)重点11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商品:商品时能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8、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的自然属性。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计量的。及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IuJo而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悉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简单劳动:是指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培养的一般劳动这都能从事的劳动。复杂劳动:是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的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术专长的劳动者所从事的劳动。重点12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
9、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即支配商品的生产,又支配商品的流通。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的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D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价值规律的消极影响:1)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2)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具有有利条件的生产者可能会累积大量的财富,而另一部分生产者会因处于不地位而亏损甚至破产。3)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各个社会生产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
10、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劳动力商品的特点1,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需的生活必需品所决定的。2,其价值包括1)维持劳动者本身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3,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创造新的价值,而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重点14名词解释:1)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2)生产集中:指的是生产资料,劳动力
11、和商品的生产日益集中与少数大企业的过程3)资本集中:是指大资本吞并小资本或小资本合并为而成为大资本的过程。其结果在于越来越多的资本为少数大资本家所支配。垄断产生的原因:1)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的企业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2)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3)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都带来越来越严重的损失,为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重点15垄断向世界范围扩张的主要经济动因1)首先,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进行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2)其次,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摄取
12、高额垄断利润。3)再次争夺商品销售市场,最后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垄断资本向世界扩张的基本形式:1)借贷资本输出,即由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银行企业,把资本贷给其他国家的政府银行或企业。2)生产资本输出即国外直接投资,独立创办企业,与外国资本合营,或者收购外国己有的企业等3)是商品资本的输出。垄断资本输出产生的社会经济后果:A,对资本输出国而言,资本输出为其带来了巨额利润,加速了资本的累积,增强了垄断资本的实力;资本输出带动和扩大了商品的输出,巩固和扩大了垄断资本的销售市场和投资市场;大大改善了国际收支状况;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命脉形成控制,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商品的输出。B,对资本输入国,吸收
13、了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条件;引进了比较先进的机器设备和工艺技术,同时也优化了产业结构;同时也利用外资和技术,建立一批现代化工业,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顺便推动了本国经济发展提高了全国生活水平。消极影响,见课本193页。重点16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再到帝国主义的阶段特征:D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2)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4)瓜分世界的国际资本家联盟已经形成。5)最大资本男主义列强一把世界领土分割完毕。这些特征集中体现了帝国主义的实质,即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重点17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即结合绪论谈谈自己对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看法。具体即可。不必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