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致孙家栋.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315866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仰望星空——致孙家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仰望星空——致孙家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仰望星空——致孙家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仰望星空——致孙家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仰望星空——致孙家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仰望星空——致孙家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仰望星空——致孙家栋.docx(1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仰望星空一致孙家栋插图:郭红松【中国故事】我曾问:“您喜欢仰望星空吗?”您回答:“是的。”“在星空中,您看到了什么?”“星星和月亮啊!”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答案,于是又问:“只有星星和月亮?”“当然啰。“您笑道,不过,十五月圆,看不到星星;朔日无月,星星当家。”您的幽默让我无法继续追问。后来,我发觉当初可能这样提问才更妥帖:“仰望星空,您想到了什么?”是的,每当仰望星空时,您想到了什么?天上有颗会唱歌的“星”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杨,犹向苍穹寄深情。这是“感动中国”2016年人物组委会授予您的颁奖词。虽寥寥数语,却道出了您

2、传奇的航天人生。您的传奇故事,可以从1967年7月29日那个夜晚说起一一那也是个繁星满天的夜晚,仰望星空,您思绪万千,心头波涛翻涌。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58年1月,美国的探险者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紧追而去。同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期间,毛泽东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令。据统计,1958年,全世界有8颗卫星上天;1959年,全世界有14颗卫星上天;从1962年起,全世界每年发射的卫星总数超过IOO颗。特别是美、苏两国竞争激烈。这些卫星上天绝非去旅游!然而,太空中却还没有一颗卫星属于中国。就在1967年7月29日上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筹建处的领导告诉您

3、:“我们国家马上要开展人造地球卫星研制,中央决定由钱学森同志全盘负责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和发射工作。钱学森同志向聂荣臻元帅推荐了你,根据聂老总的指示,上级决定调你来负责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设计工作(相当于总设计师)。”听说是钱学森院长点将、聂老总亲自批准,您心里很激动。1958年从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毕业回国后,您一直在钱学森的麾下工作,这位中国航天事业的先行者,一直都在提携、帮助您,一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您。您切身感受到了老一代科学家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无私奉献精神。您深知将一颗卫星从地面发射到天上,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从研制到生产,从生产到发射,从发射到测控,环环相扣。总体设

4、计部是这个庞大而复杂工程的参谋部。尽管压力巨大,您却信心满怀。钱学森对您说:“按照中央领导的指示和要求,我认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总体技术方案,可以概括为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假如这12个字做到了,就意味着我们国家掌握了发展航天最基本的技术。”“上得去、抓得住、听得到、看得见”,12个字,简单明了,但真正做到,难、难、难!卫星研制初期,各种试验条件极其简陋、原始。为了模拟卫星在太空低温环境里的工作状态,研制人员跑了许多地方,最后看中了海军后勤部的一个冷库。当他们提出借用时,军方问:“你们准备库存猪肉,还是海鲜?”听说他们是在搞一项重大的科技试验,军方非常支持,立即将冷库腾空。在零下十几

5、摄氏度的库房里,您带领试验人员利用电加热系统对卫星各分系统温度进行调节,使其达到设计要求。通过试验,确定了加热方式和加热功率的大小,为卫星发射的地面加温系统设计提供了参数。正值盛夏,大地热得像蒸笼,可在冷库里,穿上棉衣、棉裤、棉鞋,戴上棉帽,试验人员依然被冻得鼻青脸肿。那个年代,国内工业基础薄弱。上海某无线电厂生产的用于卫星上的一种四芯插座,质量未达到要求。您带着国防科委的介绍信去上海,上海市“革委会”接待人员为难地说:“现在工厂都正在闹革命呢。”好不容易找到厂里几位工人师傅,听说是国防上要用的元件,非常热情。他们采用人工的办法,在每个插头上一个弹簧一个弹簧地调整,保证了产品的质量要求。歹单精

6、竭虑,呕心沥血。“上得去”“抓得住”的难题解决了,还有“看得见”和“听得到”。东方红一号是个直径一米的72面体。气象学专家说,在天气好的情况下,它的亮度相当于七等星,而人的眼睛只能看到六等星。这是必须解决的难题,您将任务交给七机部第八设计院,务必尽快解决“看得见”的问题。领受这一任务的技术员沈祖炜,做了一个个方案,却一次次失败。眼看时间一天天过去,他茶不思饭不想,着急上火。那天,下着小雨,出门时,沈祖炜看见身旁一位姑娘打开一把折叠伞,他眼前一亮。当时折叠伞还是个稀罕物,他追过去问姑娘从哪买的,姑娘告诉他只有王府井百货大楼才卖这种伞。沈祖炜急忙乘公共汽车赶到王府井,买到一把折叠伞。回家后,如获至

7、宝。打开,收拢;再打开,又收拢,连说:“有了!有了!”沈祖炜将折叠伞带到办公室,受折叠伞的启发,设计人员巧妙地在末级火箭上加装一个“观测裙”,俗称“围裙”o它是一个直径4米、具有良好光学反射特征的球状体,可大面积反射太阳光,从而达到二三等星的亮度。研制人员又找到了一种又轻又薄的材料,在零下269C的环境里,还能保持其柔软性。那天,您闻讯赶到试验现场,只见操作员启动电钮,顷刻,4根弹射杆同时弹出,将绕成环状的“围裙”拉开,在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围裙”膨胀开来,像一盏宫灯似的闪闪发光。剩下最后一道“听得到”的难题。让卫星播放东方红乐曲,大家一致赞同。用什么乐器奏出清晰、悦耳、动听的东方红乐

8、曲?中科院遥控室的刘承熙首先想到的是北京火车站的报时钟声,但是线路复杂,无法仿制。后来在北京乐器研究所和上海国光口琴厂的协助下,选中了铝板琴的声音。用线路来模拟铝板琴奏出的东方红乐曲,不仅声音清晰、悦耳,而且线路简单,可靠性强。您告诉刘承熙,东方红乐音装置电子线路的所有元器件,既要能经受住火箭发射时的力学环境考验,也能在恶劣的空间环境长时间运行,还得解决电磁干扰导致乐曲错乱和部件固封后乐曲产生变调等关键问题。承担制作任务的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因陋就简,利用大口径保温瓶胆做试验,瓶底灌液氮,液氮上方挂晶体管和温度计,在零下80的环境中测试晶体管的特性,对20支晶体管一一测试挑选,最后将乐音装置和

9、卫星短波遥测装置固封在一个盒子里。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东方红一号在东风发射基地顺利升空。21时50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来消息:准时收到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声音响亮清晰。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自制运载火箭发射本国自行研制的人造卫星能力的国家。十载饮冰,热血不减。后来,您对年轻人说:“现在看,东方红一号的科技含量并不高,按照当时国家的整体技术水平和条件,是不具备搞航天能力的。但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确实有魄力,下决心搞航天。航天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靠着一股拼劲,硬是搞出来了。正是有了

10、东方红一号,才有了后来的通信卫星、返回式卫星,也才有了现在的神舟、嫦娥和北斗”诚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了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探月之旅每当您那双微微眯缝着却又无比敏锐的眼睛遥望星空时,您的心底总会荡起一波波涟漪人类航天技术分为三大领域:卫星应用、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国际上对深空探测的定义,是指探测的距离等于或大于地球与月球的距离,探测月球和月球以外的空间才是深空探测。2000年11月22日,中国政府首次公布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宣布将“开展以月球

11、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对于月球探测,您心向往之,神憧憬之,此愿久矣!2004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将我国第一个探月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您被任命为嫦娥工程总设计师,74岁的老将军,再一次披挂上阵。我国探月工程按照“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实现中华民族千年探月之梦。接过嫦娥工程总设计师这副重担,您意识到这是一次追赶之旅、跨越之旅。这的确是一次追赶之旅一一此时,距离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2号在月球着陆,已经过去了40年;距离1969年美国阿波罗飞船载人登月,已经过去30年。中国航天人像是凭借一双赤足在追赶风驰电掣的时代列车,如同夸父逐日般意气风发、壮志凌云!这

12、又是一次跨越之旅一一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科技储备不足。虽起步晚,起点却不能低。第一颗“中华牌”绕月卫星,别人做过的项目,我们要有新的发现;别人没有的项目,我们应有创新之处。只有创新才能超越。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刻,您带领航天人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箪路蓝缕!嫦娥一号是我国第一个深空探测器。与以往所有的卫星和飞船不同,它要从地球奔向38万千米外的月球,并绕月飞行1年,必将会遇到过去近地飞行器前所未有的一系列技术难题。从探月工程立项初始,您便在关注嫦娥一号卫星。当时国内好几家单位提供了月球探测卫星方案,您一个个参与论证、甄别,最终通过成熟性、可行性、创新性等方面的评估、遴选,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叶培建团

13、队的方案拔得头筹。那些日子,您隔三岔五往卫星总装现场跑;实在没时间,您就给东方红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叶培建打电话,了解情况,解决问题。您在电话里问叶培建:“气象部门预测,嫦娥一号在太空要经历两次月食,你们准备怎么应对?”嫦娥一号在绕月运行过程中,能源主要依靠其身上太阳能电池帆板来接收太阳照射发电。发生月食时,这些太阳能电池板会因没有阳光而停止工作,卫星便无法得到足够的能源。另外,由于没有太阳照射,卫星表面的温度会急剧下降,低至零下130左右,卫星上的仪器肯定会被冻坏。您告诉叶培建:“首先要考虑月食期间怎么将卫星的功率负载降下来;同时应想办法运用一些新技术,加强卫星热控能力,解决整星热量不足的问题。

14、”有一次,叶培建向您汇报:“孙老,您要求我们严抓产品质量,任何细微的迹象都不应该放过,我们将它理解为捕风捉影。这一捕风捉影,还真发现了问题。卫星进行总装后,负责总装的陈向东便提出复查发动机的安装情况。因为,一个产品如需经过两个以上单位定义极性或安装操作,往往容易产生极性错误。他细致入微、一丝不苟,当真发现一条重大隐患:流程先后介入的两个单位,对坐标的定义相差了180度,把所需推力反了个方向。如果上天,后果不堪设想,大家惊出一身冷汗。”您严厉地说:“这是不应该发生的隐患。还是那句话:质量是嫦娥的生命,务必慎之又慎!”举一反三,您要求工程五大系统,来一次质量安全大检查。2007年10月24日。在排

15、山倒海般的轰鸣声中,长征三号火箭腾空而起,运载着嫦娥一号卫星开始了探月之旅。当夜,您又急忙从西昌发射中心返回北京。在此后的一个多月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成了您的“家”O飞控中心承担着指挥决策、轨道控制、数据分析处理、应急控制以及卫星环月飞行后长期监控管理等任务。中心那块大屏幕上,不断在显示嫦娥一号的运行轨迹。而您的脑海里也一直浮现着一幅嫦娥一号的运行图。特别是每遇关键节点,哪怕是深更半夜,您也不离开飞控中心。11月5日11时41分,嫦娥一号被月球“成功捕获”一一这一刻,嫦娥一号卫星成为一颗真正的绕月卫星,中国第一次拥有了月球卫星。驰骋航天事业近半个世纪,几多成功,几经失败,您从不大喜大悲,也

16、极少落泪。而此时此刻,您再也无法抑制心中翻涌的波涛,热泪横流。11月26日,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航天城隆重举行嫦娥一号卫星第一张月面图片发布仪式。温家宝总理握着您的手,亲切地说:“家栋,你是身经百战,你辛苦了!”嫦娥一号获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月球影像图;获得精度和分辨率最高的全月球数字高程模型和三维月球地形图;获得重要元素在全月球和局部区域的含量分布数据;获得月表微波辐射亮温数据的全月球分布数据;获得独特的近月空间高能粒子和太阳风粒子数据等。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成功发射,飞往距离地球150万千米外的拉格朗日12点。此时,您已是81岁高龄。几年前,您曾经考虑过,自己毕竟70多岁了,应该让年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