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制造产业链交流纪要.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322335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卫星制造产业链交流纪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卫星制造产业链交流纪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卫星制造产业链交流纪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卫星制造产业链交流纪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卫星制造产业链交流纪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卫星制造产业链交流纪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卫星制造产业链交流纪要.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导航:北斗的运营在北斗办,归国家所有。其他企业只能开展北斗导航增强业务.比如千寻、 时空道宇、吉利的公司、未来导航这些公司。其中未来导航比较纯粹,是把制造全部外包的纯 运营公司。遥感:体制内的企业,比如四维高景,是航天科技集团下面的纯运营商,通过购买科技集团的 卫星、火箭做数据运营。体制外的做制造的公司都在做运营 天仪在做SAR (SynthetiCAPertUreRadar合成孔径雷 达)的运营,微纳在做光学遥感加SAR的运营,长光主要做光学遥感的运营。在中国遥感卫星的运营最多,因为第一,遥感卫星一颗卫星上天就能生成图像提供服务的带来 收入;第二,在中做遥感没有IiCenSe门槛要求通信:体

2、制外的企业基本无法开展通信业务。第一,无法获得基础电信运营商牌照一类牌照。 第二,通信网络必须成网才能使用,前期成本巨大。特例是物联网业务因为没有牌照限制可以 开展,。如国电高科一直做物联网业务运营,公司具有400兆赫兹的载波,400兆赫兹上下 带宽几个200K的带宽频率上进行物联网业务。Q:国内商业卫星制造行业的整体情况是怎么样的?A :2015年之前,国内的卫星制造主要集中在体制内,最大的三家为:航天五院、航天八院、 中科院微小卫星工程中心。航天五院最为全面,承担中国所有的通信卫星,高轨通信事业部。中国大部分导航卫星的研制, 如北斗系列卫星的研制;载人航天器如天宫神州的研制;深空探测器,如

3、去火星月球的卫星的 研制;还有大量军用或民用的遥感卫星研制。航天八院的特点是负责中国所有的气象卫星的研制,同时承接一些五院做起来困难的、比较偏 门的卫星。上海工科院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是依托中科院逐步发展起来的。北斗三代卫星 半来自五院,一 半来自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另外,近年来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还抢了很多航天科技集团的 军工订单体制内的整体格局:五院最为传统,八院挑战五院的地位,上海中科院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挑战 五院和八院的。商业卫星上游制造发展:商业卫星发展的起点是2014年10月出台的国务院60号文,允许民营资本、社会资本投资航 天领域。当时主要开放的是遥感领域,鼓励投资遥感的空间基础设施建

4、设。最早的一批有长光卫星、九天微星、天仪研究院。长光卫星:混合所有制,前身是体制内的长城光机所,专门给五院八院、中科院提供遥感卫星 的相机。马上要进行IPO 了,是国内卫星制造最头部的企业,在遥感领域是做得最好的。九天微星:最开始要做卫星互联网和卫星物联网的业务,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后来转向卫星 制造。天仪研究院:从中科院出来的企业,希望能够去把地面的一些新技术搭载到空间站上。天仪, 即天上的仪器。九天和天仪这两家在2017年之后因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很难做也都开始说全力的去做卫星制 造了。之后又出现了微纳星空、银河航天。微纳:成立之后就主抓卫星制造。从国电高科出来二次创业。银河:2018、19年

5、成立后,高举高打,融资情况较好,要做中国的卫星互联网。初期银河希 望从体制内购买卫星,自己做运营,后来发现购买卫星价格太高转向做制造。之后成立的企业都以卫星部组件作为切入点,做星上的操控、相机、输传、载荷、太阳翼、电 池等等。上游卫星制造的难点在于卫星设计和供应链问题,卫星制造工厂并不困难。中游运营发展情况: 中游指卫星运营,一般是有通信、导航、遥感 种。这些卫星制造企业在成立之初都想做中游 的运营,但因为购买卫星的成本太高进而转向自己做卫星制造。导航:北斗的运营在北斗办,归国家所有。其他企业只能开展北斗导航增强业务.比如千寻、 时空道宇、吉利的公司、未来导航这些公司。其中未来导航比较纯粹,是

6、把制造全部外包的纯 运营公司。遥感:体制内的企业,比如四维高景,是航天科技集团下面的纯运营商,通过购买科技集团的 卫星、火箭做数据运营。体制外的做制造的公司都在做运营 天仪在做SAR (SynthetiCAPertUreRadar合成孔径雷 达)的运营,微纳在做光学遥感加SAR的运营,长光主要做光学遥感的运营。在中国遥感卫星的运营最多,因为第一,遥感卫星一颗卫星上天就能生成图像提供服务的带来 收入;第二,在中做遥感没有IiCenSe门槛要求通信:体制外的企业基本无法开展通信业务。第一,无法获得基础电信运营商牌照一类牌照。 第二,通信网络必须成网才能使用,前期成本巨大。特例是物联网业务因为没有牌

7、照限制可以 开展,。如国电高科一直做物联网业务运营,公司具有400兆赫兹的载波,400兆赫兹上下 带宽几个200K的带宽频率上进行物联网业务。下游应用发展情况:导航终端:北斗星通、华帝创通等很多公司在做北斗终端,因为国家有补贴,又是10年前的 高新技术产业,各个地方都有产业园。做导航终端的企业在业务基础上发展了导航应用,比如 高精度导航,增强系统。通信:曾经卫星广播电视业务很火热,但FL功事件后卫星广播电视被禁止,很多公司就转向 去做了卫星通信终端,很多船上有这种需求,会安装这个终端。比如海卫通公司,它和中国卫 通下属的运营商星展测控合作,星展测控提供锅,海卫通去给船安装。通信终端从八九十年代

8、 到后来一直是开放的产业。遥感:在国外基本上都是云服务,如AWS,微软的云,Google cloud,他们都在做遥感,邀 请开发者来他们的平台来开发图像,他们去提供服务。国内现在像腾讯云、阿里云也都在做这 些方面的业务。从应用场景来说,包括像水利、交通、环保等等都与遥感应用相关。从整个系统的构成来说,基本上是1: 2: 7的结构,1在上游,2在中游,7在下游。比如整 个产业链有10块钱,一块钱在上游,卫星制造加火箭占了 1。中游运营商向上要买火箭卫星 向下买相应的终端和提供服务,它的产值基本上占了 2。剩下的就是应用的产值,虽然应用的 产值看起来大,但是每家公司都很小,尤其是国内现在无法形成很

9、大的应用厂商。但是国外基 本上通过合并整合游会出现很大的厂商。Q:我们想了解一下目前我们国家卫星的产业每年大概是有多少的一个规模。您刚才也说到1: 2:7规模是什么量级?A :体制内的情况不好计算。国家的项目可能在未来五年可能占到整个基本盘的80%,民营的小项目可能占20%。比如遇 感,可能国内每年有60- 80亿,通信每年有60- 80亿,导航这两年较少因为没有项目,要 到下一代从2024年之后才会开始启动,可能一年100到200亿.这里的规模是火箭加卫星 的,要是单算卫星的规模要把数除以2。Q:刚才您提的这些项目,我理解就是占大头的应该还是国家或者是国家的这些项目。这些商 业的卫星公司是不

10、是能拿到单子?您认为现在他们和体制内的那些航天五院八院相比,对他们 大概能占多少体量?A :我觉得在2025年之前不会超过20%,Q:国家级项目在选的时候,他们都是公开选的吗?还是怎么样的?是招标的吗?A:传统的项目都是不公开的,传统的项目也招标,但就是从五院八院中科院去招标。体制内的商业模式是立了一个国家项目,可以用这个项目去其他各个口再申请钱。体制外是一 开始拿到多少钱就只有这些钱,这样商业模式的差别对体制外并不友好。Q :体制内的这些制造公司,是不是可能更拿到的都是一些市场上面的单子,就是国家级项目 这样的?A :体制内不拿市场的单子,市场单子体制内做起来并不好受比如有一个商业公司,像未

11、来 导航招标只给IOOO万。五院用未来导航的项目去科技部、科工局申请经费,人家会觉得不是 国家项目所以不能批。体制内是不愿意去做商业项目的,体制内做星网这种比较新国家项目都 不愿意做。因为星网像是半商业项目,在各个部局还没有扎根,没有列入行动规划,申请不到 经费。Q:其实我现在理解下来就是商业的卫星公司和体制内的这些研究院所,它的一个商业模式可 以是很不一样的,那技术能力上面他们的差距有多大?A:技术能力上的差距在绝大部多数的领域上体制内和体制外是可以拉平的。首先这些人都是 体制内出来的,从人的能力上来说,是可以拉平的.第二,从基础设施来说,体制外的基础设 施都是靠融资买的,这些基础设施其实体

12、制内外也都差不多.第三,软实力,比如卫星设计能 力可能比体制内会差一点,但也差距不大。如果同样都给两家2000万做一个卫星,长光肯定干的比五院好;或者限制重量,比如五院和 长光都做一颗50公斤的卫星,长光也会干的比五院好。当限定条件比较苛刻,或者要求成本 的比较低的情况下,体制外其实有很大的优势。但是在高精尖的尖端技术上,体制外是没有优 势的.因为体制内有充足的各种资源去完成这个东西。在性价比上体制外有优势。资金方面体制内是立项之后可以放心干,就算拖欠经费也无所谓,体制内是可以垫付。体制外 不行,资金耗尽就破产了。第二,对于体制外的制造商,体制内或者体制外的订单都不是有保 障的,不能垫付,东西

13、都得自己去买。Q:他们的供应链上面会有区别吗?体制内的公司和体制外的公司?A :最早是没有区别的,19年20年成立了一批做供应链的公司,这批公司逐渐成长起来以后 供应链有区别了。早期银河19年发射卫星的时候,供应链体系完全得依赖体制内,所以卫星 价格很高。第一个卫星花了一点几个亿,但原本的目标可能只有IooO万,有9/10的成本空 间可以降,但这个空间不是压榨供应链能够解决的,需要换体制外供应链。现在基本上体制外的供应链体系是完整的但是从性能上来说,跟体制内肯定还是有一定差距 的,但差距不大。同样的东西,体制外可能比体制内便宜了 90%,但是性能上差了 20%,这 是可以接受的。体制外的性能和

14、性价比是在不断改善中的,体制内很多东西都定型了,现在去 买的东西可能10年前就已经定型了。体制内不愿意根据需求去修改,体制外是可以帮客户改 的。对于供应链体系来说,现在比3年前会好很多。Q :我再问一下体制内的这些研究院所,他们去买的时候目前还是以采购体制内的为主。是吗?A :采购以体制内为主,但现在也开始买体制外的了。比如星网这种订单,虽然体制内在资金 上不会那么困难,但是星网招标蓝标价可能只有1个亿,为了中标还得再砍到8000多万。体制内讲究继承,下一颗卫星要继承上一颗卫星不能低于继承比例(比如80%),否者无法 评审通。这导致要想节约成本,就要在剩下20%种进行创新,这就逼着体制内必须考

15、虑在供 应链体系上去做创新C创新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不买原先体制内的这些东西了,从体制外 购买性价比更高的。第二种就是逼着体制内的供应链的体系去把东西搞定,要求不变但成本得 降下来,这是一层层传递的.比如原先一颗卫星5亿经费时,一个测控应答机卖2000万,现 在一颗卫星只有1亿经费,应答机必须得降到200万以下,对于供应应答机的厂商来说,虽然 只有200万,但是一次能卖20个,就会去考虑供应链体系的改进,比如从部件、芯片上创新。 供应链是在变化的,但具体是卫星总体去压体制内的供应链体系,让体制内供应链体系更多去 用体制外的东西,还是卫星总体直接去买体制外的东西这是不一定的。其实整个产业都是在

16、一 个磨合期,并没有磨合到一个定型的阶段。Q:我还想问一下,我们现在看一些这些商业的卫星制造公司,它一年发射卫星的量也就是大 概几颗到十几颗这样的量级。所以我不太清楚他订单的情况,感觉很不稳定,今年多一颗少一 颗,可能对他的营业收入和利润的影响就会很大。我想问问这个东西对商业公司的影响你们怎 么看?怎么去评价它是不是能拿到单子?还是这个东西都不可预测。它的市场开拓时怎么做?A :国内现在的商业卫星公司已经没有只做制造的了。出现了新的商业模式,比如没卖出去的 卫星就变成自己的卫星、与地方共建卫星等。卫星制造的公司不可能停下自己发射卫星的步伐,每年都得保持有几颗卫星发射,即使没有订 单也得去做一些创新,发射实验卫星,验证技术进行试验等。早期的商业航天公司都在干种事, 没有订单也得自己发射卫星,验证产业链,展示自己能力。这种模式每个企业每年大概发射3到4颗星。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