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肝硬化护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染科肝硬化护理.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感染科肝硬化护理一.概念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临床上早期由于 肝脏功能代偿较强,可无明显症状;后期则有多系统受累,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并常出现消化 道出血、肝性脑病、继发感染、癌变等严重并发症。肝硬化在我国以2050岁的男性多见,青壮年的发病多与病 毒性肝炎(乙型、丙型)及某些寄生虫感染有关。二.肝硬化症状早期症状:常缺乏特异性,以疲倦乏力、食欲减退及消化不良为主。可有恶心、厌油、腹部胀气、上腹不适、隐 痛及腹泻。晚期症状:衰弱而卧床不起。皮肤干枯粗糙,面色灰暗黝黑。常有贫血、舌炎、口角炎、夜盲、多发性神经炎及 浮肿等
2、。可有不规则低热,可能原因为肝细胞坏死;肝脏解毒功能减退肠道吸收的毒素进入体循环;门脉血栓形 成或内膜炎:继发性感染等。三.肝硬化病因引起肝硬化的原因很多,在我国以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最为常见,在国外,特别是北美,西欧,则 以酒精性肝硬化多见。(一)病毒性肝炎主要为乙型及丙型(过去称为非甲非乙型)病毒性肝炎,甲型病毒性肝炎一般不发展为肝硬化。其发病机理与肝 炎病毒引起的免疫异常有关,其致病方式主要是经过慢性肝炎,尤其是慢性活动性肝炎阶段,而逐渐演变为肝硬 化。肝炎后肝硬化多数表现为大结节性肝硬化;少数病例如病程缓慢迁延,炎性坏死病变较轻但较均匀,亦可表 现为小结节性肝硬化。从病毒性肝炎发展至
3、肝硬化的病程,可短至数月,长至数拾年。(二)血吸虫病血吸虫寄生在肠系膜静脉分枝,虫卵随血流进入肝脏后主要沉积于汇管区,虫卵及其毒性产物的刺激,引起大量 结缔组织增生,导致肝脏纤维化和门脉高压。血吸虫性肝硬化左叶受累较重,肝表面有较大的结节。因除邻近虫 卵沉积处的肝细胞有萎缩外其它部分肝细胞无明显变性及再生,故临床上肝功能改变较轻微,而门脉高压出现较 早,过去称之为血吸虫病性肝硬化,应称为血吸虫病性肝纤维化。()慢性酒精中毒长期大量饮酒,酒精的中间代谢产物乙醛对肝脏的直接损害,经脂肪肝而发展为肝硬化是酒精性肝硬化的主要发 病机理。由于酗酒所致的长期营养失调,降低肝脏对某些毒性物质的抵抗力,在发病
4、上也起一定作用。(四)药物及化学毒物许多药物和化学毒物可损害肝脏,如长期服用异烟肺、四环素双醋酚汀、甲基多巴、辛可芬等,或长期反复接触 某些化学毒物如四氯化碳、磷、碑、氯仿等可引起药物性或中毒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进而发展为中毒性(药物性)大结节或小结节性肝硬化。(五)营养不良侪6“二4普世*J 方4好4W4aiM长期营养不良,特别是蛋白质、B族维生素、维生素E和抗脂因子如胆碱等缺乏时,能引起肝细胞坏死、脂肪肝,直至发展为营养不良性肝硬化。但有人否定营养不良与人类肝硬化的直接关系。目前,多认为长期营养失调 可降低肝脏对其它致病因素的抵抗力。(六)循环障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缩窄性心包炎和各种
5、病因引起的肝静脉阻塞综合症(BUddChiari综合症),可致肝脏长期瘀血缺氧,小叶中心区肝细胞坏死,结缔组织增生而导致瘀血性肝硬化,在形态上呈小结节性。由心脏病引起也 称心源性肝硬化,有肝脏肿大,肝功损害可不很严重,但也可表现为轻度黄疸,血浆白蛋白减少和腹水等。(七)胆汁淤积肝内胆汁淤积或肝外胆管阻塞持续存在时,可导致肝细胞缺血、坏死、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肝硬化。一般可分为 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胆管梗阻性胆汁性肝硬化。与自身免疫因素有关的肝内细小胆管炎症与梗阻所致者称为原发 性胆汁性肝硬化。(A)肠道感染及炎症慢性特异或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常引起消化、吸收和营养障碍,以及病原体在肠内产生的毒素经门
6、脉到达肝脏, 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而发展为肝硬化。(九)代谢性疾病由遗传性和代谢性疾病,致某些物质因代谢障碍而沉积于肝脏,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肝硬 化。1、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或称WilSOn病。由于先天性铜代谢异常,铜沉着于肝、脑组织而致病。其特点为肝硬化与双侧脑基底神经节变性同时存在,临床上除肝硬化症状外,有精神障碍及锥体外系症状,如面部 缺乏表情、流涎、吞咽及说话困难,手、足及头颈部震颤、肌肉强直等表现。2、血色病(hemochromatosis)因铁代谢障碍,过多的铁沉着于肝组织而引起的肝硬化。多为小结节性,晚期也
7、可表现为大结节性肝硬化,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肝硬化,糖尿病及皮肤色素沉着等。(十)原因不明发病原因一时难以肯定,称为隐原性肝硬化。很可能不是一种特殊的类型,其中部分病例可能与隐匿型无黄疸型 肝炎有关。侪产方二4普世二、病理学分类过去分为门脉性、坏死后性肝硬化等,目前确认的病理分类是经1974年国际会议制定,分为4个类型:(一)小结节性肝硬化结节大小较均匀,直径为3-5mm, 一般不超过ICm,纤维隔较细,假小叶亦较一致。此型最为常见,相当于以往的门脉性肝硬化。(二)大结节性肝硬化结节较粗大、且大小不一,直径一般在3-5mm,最大可达5cm,结节由多个小叶构成,纤维隔宽窄不一,一般较宽。此型多由大片
8、肝坏死引起,相当于既往的坏死后性肝硬化。(三)大小结节混合性肝硬化为上述两类的混合,此型肝硬化亦很常见。(四)不完全分隔性肝硬化又称再生结节不明显性肝硬化。其特点为多数肝小叶被纤维隔包绕形成结节,纤维隔可向肝小叶内延伸,但不完 全分隔肝小叶,再生结节不显著,此型病因在我国为血吸虫病。三、病理生理(一)肝脏机能减退因肝细胞大量坏死,而新生的肝细胞功能又远不及正常,故导致肝功能减退,如血浆白蛋白的合成、胆色素的代 谢、有害物质的去毒、雌激素的灭能、抗利尿激素的增加、继发性醛固酮增多,以及凝血因子制造等诸多功能均 受到影响而引起各种临床表现。(二)门静脉高压因肝小叶结构破坏,纤维组织增生,使门静脉血
9、液通道减少。在再生的肝细胞团中,毛细血管异常曲折,阻碍血 液流通。加之门静脉分支肝动脉分支之间的直接交通,使门静脉压力大为升高。门脉压正常低于1.96kpa(200mmH20) o当门脉压超过2.94kpa(300mmH20)时,出现胃肠道淤血、脾脏充血肿大、腹水形成,以及门静脉与腔静脉间的侧支循环建立等。门静脉与腔静脉的侧支循环主要见于以下几个部位:食管下段及胃底部,胃冠状静脉与食道静脉吻合。在直肠下段,肠系膜下段的痔上静脉与下腔静脉的痔中,痔下静脉吻合。在脐部周围,自出生后己闭锁的脐静脉及脐旁静脉重新开放,并与腹壁皮下静脉吻合。腹腔器官与腹膜后组织接触处,如肝及膈之间的静脉,脾肾韧带中的静
10、脉等。在上述各个侧支中,以食道下端 者出现较早,且容易破裂引起大出血而危害生命。其原因为:食道静脉距门静脉近,易受门脉高压的影响。食道静脉位置甚浅,处于粘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中,当静脉曲张时,这层结缔组织也受压萎缩。食道静脉位于胸腔,受吸气时胸内负压的影响,使门静脉血液更易流入。(三)腹水腹水的形成除门静脉高压外,还有以下几个因素:1、低蛋白血症侪6“二4普世*J力上好上,耳嫣L*工肝脏合成白蛋白的机能减退,蛋白质摄取不足,肠道淤血致消化吸收隙碍。当血浆白蛋白低于25-30gL时,常有腹水及肢体水肿。2、肝淋巴液失衡当肝静脉流出道受阻时,血浆自肝窦壁渗透至窦旁间隙(DiSSe腔),致肝淋巴液生成
11、增多,每日可达7-1IL(正常为13L),大量淋巴液超过胸导管回流输送的能力,淋巴液自肝包膜表面及肝门淋巴管溢出至腹腔,这种腹水的蛋白含量高,产生速度快,且不易吸收。3、内分泌因素抗利尿激素增多,使水的重吸收增加。第三因子排纳激素活力降低,尿钠排出减少,腹水加重。继发性醛固酮增多,增加水钠的重吸收。前列腺素(PGE, PGE2)心钠素活性降低,而致肾血流量、排钠和排尿量减少。4、肾脏因素肝硬化时肾脏血液动力学改变明显,有效血容量减少,加之腹压力增加,肾血管收缩使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 降低,水钠潴留,少尿或无尿。严惩者可形成所谓功能性肾衰。四、病理过程肝硬化的病因很多,其形成途径和发病机制亦不
12、相同,有的通过慢性肝炎的途径(如病毒性肝炎和中毒性肝炎);有的以大囊泡性肝脂肪变性途径(如酒精性肝病);有的以长期肝内、外胆汁淤积或肝静脉回流障碍,致门脉区或小叶中央区纤维化的途径等。不论何种病因、哪种途径,都涉及到肝细胞炎性坏死,结节性肝细胞再生和肝纤维化等 3个相互联系的病理过程。(一)肝细胞炎性坏死肝脏在长期或反复的生物、物理、化学、代谢产物或免疫损伤等病因作用下,均可发生弥漫性肝细胞变性坏死, 肝小叶结构破坏、塌陷。若炎症、坏死持续不断,各种炎性细胞浸润,将释放各种细胞因子,促进细胞外间质尤 其是胶原蛋白的生成增多。因此,肝细胞炎性坏死不单是肝硬化发生和发展的始动因素,而且贯穿整个病变
13、过 程。(二)肝细胞再生肝细胞再生是对肝损伤后的修复代偿过程。但由于肝小叶纤维支架断裂或塌陷,再生肝细胞不能沿原支架按单细 胞索轮状排列生长,形成多层细胞相互挤压的结节状肝细胞团(再生肝结节)。结节周围无汇管区,缺乏正常的血循环供应,再生肝细胞形态大小不一,常有脂肪变性或萎缩。再生结节可压迫、牵拉周围的血管、胆管,导致血 流受阻,引起门静脉压力升高。(三)肝纤维化和假小叶形成侪6“二4普世*J力上好上,耳嫣L*工肝纤维化系指肝细胞外的间质细胞(贮脂细胞、成纤维细胞、炎性免疫效应细胞等)增生和细胞外间质成分生成过多、降解减少,致在肝内大量沉积。细胞外间质包括胶原(I、L IV、V、Vl型)、糖蛋
14、白(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和蛋白多糖(硫酸软骨素、硫酸皮肤素、透明质酸)3类大分子组成,分布于肝脏间质、肝细胞及血管的基底膜。I、I型胶原分布于汇管区,IV型位于小叶血管、胆管的基底膜、V型位于肝血窦周围和门脉区;纤维连接素、层粘连蛋白与透明质酸等是细胞外非胶原蛋白成分,具有连接和固定作用与胶原相互连接,形成网状结构,影响了 肝脏细胞成分的基因表达。肝脏在肝炎病毒、酒精及其中间代谢产物乙醛、血吸虫卵、缺氧或免疫损伤等作用下,引起急性、慢性、炎症坏 死、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产生各种细胞因子如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肿瘤坏死因子、IL-I等,作用于贮脂细胞、成纤维细胞,促其分化增生并
15、分泌、生成大量胶原纤维。各型胶原比例与分布发生变化,I/m型胶原比值增加。大量I、IV型胶原沉积于DiSSe腔,使肝窦内皮细胞间窗”的数量和大小缩减,甚至消失。形成肝窦”毛细血管化,导致门脉压力增高,同时妨碍肝细胞与肝窦间营养物质的交换,进一步加重肝细胞的损害。增生的胶原纤维组织自汇管区-汇管区或汇管区-中央静脉延伸扩展,形成纤维间隔,不仅包绕再生肝结节,并将残存的肝小叶(一个或几个)重新分割,改变成为假小叶,形成肝硬化的典型形态变化。假小叶内的肝细胞没有正常的血循环供应系统,在炎症持续作用下,又可引起肝细胞再坏死及胶原纤维增生。如此反复发展,假小叶形成 越来越多,病变不断加重,导致肝内、外血循环障碍及肝能日益恶化。四.肝硬化并发症一、上消化道出血为本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多突然发生,出血量大、除呕鲜血外,常伴有血便。易出现休克及诱发肝性脑病,病死 率较高。许多患者过去有消化道出血史。在肝硬化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中,除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外,部分患 者出血的原因为并发急性胃粘膜病变或消化性溃疡。鉴别需作内镜检查。二、肝性脑病见于严重肝病患者,是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综合症,临床上以意识障碍和昏迷为主要表现。是肝 硬化最常见的死亡原因,亦可见于重症肝炎、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