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智慧水务建设加强供水管网漏损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智慧水务建设加强供水管网漏损控制.docx(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推进智慧水务建设,加强供水管网漏损控制总量足,人均少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INTERNATIONA1G1OSSARYOFHYDRO1OGY(国际水文学名词术语,第三版,2012年)中有关水资源的定义,水资源是指可资利用或有可能被利用的水源,这个水源应具有足够的数量和合适的质量,并满足某一地方在一段时间内具体利用的需求。水资源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作用。一直以来,我国水资源总量保持高位,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名列世界第六位。区域分布上,我国水资源呈现出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特点。我国水
2、资源总量丰富,总体来看我国水资源总量呈增长趋势,2023年我国水资源总量达29520亿立方米。但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o据智研咨询发布的2023-2028年我国水资源利用行业运行动态及投资趋势预测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地表水资源量为30407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为8553.5亿立方米,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重复量为7355.3亿立方米。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水的需求和质量要求随之增加,2019年我国供水总量达6021.2亿立方米;2023年我国供水总量为5812.9亿立方米。其中,2023年我国地表水供水总量为4792.3亿立方米,地下水供水总量为892.
3、5亿立方米,其他供水总量为128.1亿立方米。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口不断增长,城市日渐增多和扩张,各地用水量不断增多,2023年我国用水总量达5921亿立方米。其中,2023年我国工业用水总量为1030.4亿立方米,占全国用水总量的17.73%。管网漏损普遍存在,智慧化建设势在必行供水管网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正常运行和有效工作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供水管网长度不断增加,而供水管道老化、施工不规范、管材选择不到位、施工维修管理力度不够等造成的管网漏损现象更加突出。供水管网漏损普遍存在,降低漏损、提高管网管理能力势在必行。管网管理存在的问题:1、管网泄漏
4、可能导致水质污染,无法确保输水、供水质量,用水不安全。2、管网漏水检测以人工探漏技术为主,对于规模大、管网结构复杂的供水系统,检漏效率低,发现时间长。3、供水管道状态不能实时监控,一旦管网故障,无法及时发现并作出响应。4、管网漏损率过高会使得管网内水流速度,造成水压损失,影响正常用水。新技术激发行业活力,智慧水务大显身手智慧水务系统的运行主要是依赖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技术及传感器技术等现代化技术手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用水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不断地将智慧水务系统运用到企业供水系统中,不仅可以有效缓解企业供水压力,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整个企业供水系统的使用功能,从而保证人们
5、生活和生产的用水安全。1、构建水务物联网,实现动态感知。实现水务全生态链设备的动态感知、互联互通,实时监测水质、用水负荷、污废排放等情况,并进行历史趋势分析、异常智能报警。2、合理预测分析,实现安全、稳定供水。根据企业需求量和管网能力,制定合理、有效的生产计划;再根据用水负荷的预测与分析,动态调整生产计划;模拟仿真生产过程,实时监测,针对异常进行报警,确保安全、稳定供水。3、建立G1S管网模型,为管网平衡与优化提供决策依据。通过GIS管网模型,实现管网可视化;实现在线网管巡检及远程运维;分析管网运行参数,为管网平衡与优化提供决策依据。4、安全综合监控,实现快速响应。通过涉水区域流程图、GIS跟
6、踪、视频监控、移动应用等多种方式,实现安全应急事件的综合监控;针对安全隐患进行报警,并进行分析、评估,制定应急预案。5、水务统计分析,为决策提供支撑。建立水力动态模型、管网控制模型,进行水厂运行优化、管网平衡与优化、能耗平衡与优化等;针对水务相关信息进行深度挖掘与统计分析,实现生产状况、能耗、设备运行情况、水质、环境质量等的分析与评价。6、便捷移动终端,实时查看监测数据。系统提供基于平板电脑及手机终端的WebAPp,实现与PC端同步的管理功能;移动终端可以结合G1S地理信息系统,标示出涉水区域的实际地理位置信息以及各区域监测点的真实地理位置,实时监测其运行参数、运行状态、能耗值、报警信息等;移动端支持用户服务功能,可以查看水务公共信息、查看用水情况,预约报装服务、申请报修等。供水管网的智慧化与供水管网漏损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通过智慧水务系统建设实现对管网管理是非常有效的措施,通过在线监控,实时监控管道大漏点的爆发,精准查找管道的小漏点。因此,供水管道智慧化建设对管网优化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为漏损控制提供了预警、辅助、和决策依据,将是企业控制漏损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