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热像检测细则.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346062 上传时间:2023-09-11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771.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外热像检测细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红外热像检测细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红外热像检测细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红外热像检测细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红外热像检测细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红外热像检测细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外热像检测细则.docx(4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红外热像检测细则前言错误!未定义书签。1检测条件11.1 环境要求11.2 待测设备要求11.3 人员要求11.4 安全要求21.5 仪器要求22检测准备33检测方法33.1 检测原理图33.2 检测步骤33.3 .2精确检测33.3检测验收44检测数据分析与处理44.1 判断方法44.2 判断依据44.3 缺陷类型的确定及处理方法55检测原始数据和报告5.1 原始数据55.2 检测报告5附录A (规范性附录)红外热像检测报告6附录B (规范性附录)红外热像检测异常报告7附录C (资料性附录)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各种部件、材料和绝缘介质的温度和温升极限.8附录D (资料性附录)电流致热型设备

2、缺陷诊断判据10附 录E (资料性附录)电压致热型设备缺陷诊断判据12附录F (资料性附录)风速、风级的关系表14附录G (资料性附录)常用材料发射率的参考值15附录H (资料性附录)精确测量红外热像仪的基本要求16附录I (资料性附录)一般测量红外热像仪的基本要求19附录J (资料性附录)在线型红外热像仪的基本要求21附 录K (资料性附录)电气设备红外缺陷典型图谱22红外热像检测细则1检测条件1.1 环境要求1.1 . 1 一般检测要求a)环境温度不宜低于5, 一般按照红外热像检测仪器的最低温度掌握;b)环境相对湿度不宜大于85%;c)风速:一般不大于5ms,若检测中风速发生明显变化,应记

3、录风速,必要时可参照附录F;d)天气以阴天、多云为宜,夜间图像质量为佳;e)不应在有雷、雨、雾、雪等气象条件下进行;D 户外晴天要避开阳光直接照射或反射进入仪器镜头,在室内或晚上检测应避开灯光的直射,宜 闭灯检测。1.1.2精确检测要求除满足一般检测的环境要求外,还满足以下要求:a)风速一般不大于0.5ms;b)检测期间天气为阴天、多云天气、夜间或晴天日落2h后;c)避开强电磁场,防止强电磁场影响红外热像仪的正常工作;d)被检测设备周围应具有均衡的背景辐射,应尽量避开附近热辐射源的干扰,某些设备被检测时 还应避开人体热源等的红外辐射。1.2 待测设备要求a)待测设备处于运行状态;b)精确测温时

4、,待测设备连续通电时间不小于6h,最好在24h以上;c)待测设备上无其他外部作业;d)电流致热型设备最好在高峰负荷下进行检测;否则,一般应在不低于30%的额定负荷下进行, 同时应充分考虑小负荷电流对测试结果的影响。1.3 人员要求进行电力设备红外热像检测的人员应具备如下条件:a)熟悉红外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诊断程序;b) 了解红外热像仪的工作原理、技术参数和性能;c)掌握热像仪的操作程序和使用方法;d) 了解被测设备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运行状况和导致设备故障的基本因素;e)具有一定的现场工作经验,熟悉并能严格遵守电力生产和工作现场的相关安全管理规定;f)应经过上岗培训并考试合格.1.4 安全

5、要求a)应严格执行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部分)、电力安全工作规程(配电部分) 及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线路部分)的相关要求;b)应在良好的天气下进行,如遇雷、雨、雪、雾不得进行该项工作,风力大于5ms时,不宜进 行该项工作;c)检测时应与设备带电部位保持相应的安全距离;d)进行检测时,要防止误碰误动设备;e)行走中注意脚下,防止踩踏设备管道;D 应有专人监护,监护人在检测期间应始终行使监护职责,不得擅离岗位或兼任其他工作。1.5 仪器要求红外测温仪一般由光学系统、光电探测器、信号放大及处理系统、显示和输出、存储单元等组成。 红外测温仪应经具有资质的相关部门校验合格,并按规定粘贴合格标志

6、。1.5.1 主要技术指标便携式红外热像仪的基本要求:a)空间分辨率:不大于1.5毫弧度(标准镜头配置);b)温度分辨率:不大于0.1;c)帧频:不低于25Hz;d)像素:一般检测不低于160X120,精确检测不低于320X240;e)测温准确度应不大于士2C或2% (取绝对值大者);f)测温一致性应满足测温准确度的要求。手持(枪)式红外热像仪主要指标:a)空间分辨率:不大于1.9亳弧度(标准镜头配置);b)温度分辨率:不大于0.15;c)帧频:高于25Hz;d)像素:不低于160X120。1.5.2 功能要求a)满足有最高点温度自动跟踪。b)采用优质显示屏,操作简单,仪器轻便,图像比较清晰、

7、稳定。c)可采用目镜取景器,分析软件功能丰富。d)温度单位设置可C和。F相互转换。e)可以大气透过率修正、光学透过率修正、温度非均匀性校正。D 有测量点温、温差功能、温度曲线,显示区域的最高温度。g)可以修正红外热像图及各种参数,各参数应包括:时间日期、物体的发射率、环境温度湿度、 目标距离、所使用的镜头、所设定的温度范围。h)电源必须采用可充电锂电池,一组电池连续工作时间不小于2小时,电池组应不少于两组。i)能够对不同的被测试设备外壳材料进行相关参数的调整。2检测准备a)检测前,应了解相关设备数量、型号、制造厂家、安装日期等信息以及运行情况,制定相应的 技术措施。b)配备与检测工作相符的图纸

8、、上次检测的记录、标准化作业工艺卡。c)检查环境、人员、仪器、设备满足检测条件。d) 了解现场设备运行方式,并记录待测设备的负荷电流。e)按相关安全生产管理规定办理工作许可手续。3检测方法3.1 检测原理图窗口和光学系统信号版大及处理图1探测器成像原理示意图3.2 检测步骤3. 2.1 一般检测a)仪器开机,进行内部温度校准,待图像稳定后对仪器的参数进行设置。b)根据被测设备的材料设置辐射率,作为一般检测,被测设备的辐射率一般取0.9左右。c)设置仪器的色标温度量程,一般宜设置在环境温度加10K20K左右的温升范围。d)开始测温,远距离对所有被测设备进行全面扫描,宜选择彩色显示方式,调节图像使

9、其具有清 晰的温度层次显示,并结合数值测温手段,如热点跟踪、区域温度跟踪等手段进行检测。应充 分利用仪器的有关功能,如图像平均、自动跟踪等,以达到最佳检测效果。e)环境温度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对仪器重新进行内部温度校准。f)发现有异常后,再有针对性地近距离对异常部位和重点被测设备进行精确检测。g)测温时,应确保现场实际测量距离满足设备最小安全距离及仪器有效测量距离的要求。3. 2. 2精确检测a)为了准确测温或方便跟踪,应事先设置几个不同的方向和角度,确定最佳检测位置,并可做上 标记,以供今后的复测用,提高互比性和工作效率。b)将大气温度、相对湿度、测量距离等补偿参数输入,进行必要修正,并选择适

10、当的测温范围。 c)正确选择被测设备的辐射率,特别要考虑金属材料表面氧化对选取辐射率的影响,辐射率选取具体可参见附录G。d)检测温升所用的环境温度参照物体应尽可能选择与被测试设备类似的物体,且最好能在同一方 向或同一视场中选择。e)测量设备发热点、正常相的对应点及环境温度参照体的温度值时,应使用同一仪器相继测量。D 在安全距离允许的条件下,红外仪器宜尽量靠近被测设备,使被测设备(或目标)尽量充满整 个仪器的视场,以提高仪器对被测设备表面细节的分辨能力及测温准确度,必要时,可使用中、 长焦距镜头。g)记录被检设备的实际负荷电流、额定电流、运行电压,被检物体温度及环境参照体的温度值。3.3 检测验

11、收a)检查检测数据是否准确、完整;b)恢复设备到检测前状态;c)发现检测数据异常及时上报相关运维管理单位。4检测数据分析与处理对不同类型的设备采用相应的判断方法和判断依据,并由热像特点进一步分析设备的缺陷特征,判 断出设备的缺陷类型。3.4 判断方法a)表面温度判断法:主要适用于电流致热型和电磁效应引起发热的设备。根据测得的设备表面温 度值,对照GBZT 11022中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各种部件、材料及绝缘介质的温度和温升 极限的有关规定(详细规定见附录C),结合环境气候条件、负荷大小进行分析判断。b)同类比较判断法:根据同组三相设备、同相设备之间及同类设备之间对应部位的温差进行比较 分析。

12、c)图像特征判断法:主要适用于电压致热型设备。根据同类设备的正常状态和异常状态的热像图, 判断设备是否正常。注意尽量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对图像的影响,必要时结合电气试验或化学分 析的结果,进行综合判断。d)相对温差判断法:主要适用于电流致热型设备。特别是对小负荷电流致热型设备,采用相对温 差判断法可降低小负荷缺陷的漏判率。对电流致热型设备,发热点温升值小于15K时,不宜 采用相对温差判断法。e)档案分析判断法:分析同一设备不同时期的温度场分布,找出设备致热参数的变化,判断设备 是否正常。D 实时分析判断法:在一段时间内使用红外热像仪连续检测某被测设备,观察设备温度随负载、 时间等因素变化的方法。3

13、.5 判断依据a)电流致热型设备的判断依据详细见附录D Ob)电压致热型设备的判断依据详细见附录E OC)当缺陷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引起的,应综合判断缺陷性质。对于磁场和漏磁引起的过热 可依据电流致热型设备的判据进行处理。3.6 缺陷类型的确定及处理方法根据过热缺陷对电气设备运行的影响程度将缺陷分为以下三类:4. 3.1 一般缺陷a)指设备存在过热,有一定温差,温度场有一定梯度,但不会引起事故的缺陷。这类缺陷一般要 求记录在案,注意观察其缺陷的发展,利用停电机会检修,有计划地安排试验检修消除缺陷。b)当发热点温升值小于15K时,不宜采用附录D的规定确定设备缺陷的性质。对于负荷率小、 温升小但

14、相对温差大的设备,如果负荷有条件或机会改变时,可在增大负荷电流后进行复测, 以确定设备缺陷的性质,当无法改变时,可暂定为一般缺陷,加强监视。5. 3. 2严重缺陷a)指设备存在过热,程度较重,温度场分布梯度较大,温差较大的缺陷。这类缺陷应尽快安排 处理。b)对电流致热型设备,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如加强检测等,必要时降低负荷电流。0 对电压致热型设备,应加强监测并安排其他测试手段,缺陷性质确认后,立即采取措施消缺。 d)电压致热型设备的缺陷一般定为严重及以上的缺陷。4. 3.3危急缺陷a)指设备最高温度超过GBfT 11022规定的最高允许温度的缺陷。这类缺陷应立即安排处理。b)对电流致热型设备,

15、应立即降低负荷电流或立即消缺。C)对电压致热型设备,当缺陷明显时,应立即消缺或退出运行,如有必要,可安排其他试验手段, 进一步确定缺陷性质。5检测原始数据和报告5.1 原始数据在检测过程中,应随时保存有缺陷的红外热像检测原始数据,存放方式如下:a)建立文件夹名称:变电站名+检测日期(如:瓶窑变20150101);b)文件名:按仪器自动生成编号进行命名,依次顺序定为20150101001. 20150101002.20150101003,并通过附录A与相应间隔的具体设备对应(如衢城1751线CTA相、衢城1751线CTB相)。5.2 检测报告检修工作结束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将试验报告整理完毕并录入系统,记录格式见附录A。对于 存在缺陷设备应提供检测异常报告,报告格式见附录B。附录A(规范性附录)红外热像检测报告A.1红外热像检测报告表A. 1XXX变电站红外热像检测报告一、基本信息变电站委托单位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