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缘油油泥与沉淀物检测细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绝缘油油泥与沉淀物检测细则.docx(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绝缘油油泥与沉淀物检测细则1检测条件1.1环境要求除非另有规定,检测均在当地大气条件下进行,且检测期间,大气环境条件应相对稳定。a)取样应在良好的天气下进行。b)环境温度不宜低于+59。c)环境相对湿度不大于80%.1.2 待试样品要求a)用洁净的50OmL磨口具塞试剂瓶,从设备下部取样口采样500mL。b)油样在运输、保管过程中要注意样品的防尘、防震、避光和干燥等。1.3 人员要求试验人员需具备如下基本知识与能力:a)熟悉绝缘油油泥与沉淀物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标准。b) 了解油泥与沉淀物检测使用的分析天平、电热干燥箱、器皿的技术参数和性能。c)掌握绝缘油油泥与沉淀物检测方法和影响因素。d)掌
2、握分析天平、电热干燥箱及器皿、化学试剂操作要求。e)熟悉电力生产和化学相关安全管理规定。f)经过上岗培训并考试合格。1.4 安全要求a)执行国家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部分)相关要求。b)现场取样至少由2人进行。c)取样过程中应有防漏油、喷油措施。d)测试仪器接地良好。e)按照化学药品安全使用规定进行操作。1.5 仪器及材料要求绝缘油油泥与沉淀物检测主要使用的仪器有电热鼓风干燥箱、精密天平、水浴锅、烧杯、容量瓶等。1.5.1 仪器要求主要仪器要求:a)电热鼓风干燥箱:温度范围为室温300C,误差1。b)分析天平:感量0. Img。c)水浴锅:室温100,误差1。d)烧杯:250 mLoe
3、) 容量瓶:100 mlof) 干燥器:4L0g)锥形瓶:250 mL1, h)漏斗:普通玻璃漏斗。1.5.2试剂与材料要求除非另有说明,分析时均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优级纯化学试剂。a)正庚烷:分析纯,6090 (无芳香烽)。b)甲苯:分析纯。c)丙酮:分析纯。d)无水乙醇(或异丙醇):分析纯。e)定量滤纸:中速(滤速31s60s)直径IICm。2检测准备检查环境、人员、仪器满足试验要求。3检测方法3.1 方法概要利用不同溶剂对油中不同种类物质的溶解能力的不同,通过溶解、过滤、称重的方法实现对油中油泥、 沉淀物的定量检测。3.2 检测步骤a)将测试油样瓶充分地摇匀,直到所有的沉淀物都是均匀的悬浮
4、在油中。b)准确称量约IOOg (精确到0.0Ig)油样w,并将其转移至IoomL的容量瓶中,用正庚烷稀释至容 量瓶的刻度线。盖紧瓶塞,将油样与正庚烷溶剂充分地摇匀,放在暗处18h24h.O 观察容量瓶内有无固体沉淀物存在。若能观察到沉淀物时,则用已干燥、恒重过的定量滤纸过渡 这一混合溶液,并用正庚烷少量、多次地洗涤淀纸直至滤纸上无油迹为止。d)待滤纸上的正庚烷挥发后,将含固体沉淀物的滤纸放人100IlOC的恒温干燥箱中干燥Ik 然后将淀纸取出,放人干燥器中冷却到室温后,称重滤纸,并反复此操作,直至滤纸达到恒重为 止。将恒重后的质量扣除滤纸的空白质量后的值,即为油中沉淀物和可析出油泥的总质量A
5、。e)用少量热的(约50)混合溶剂(甲苯、丙酮、乙醇或异丙醇等体积混合)溶解纸上的固体沉积物, 并将溶液过滤收集在已恒重的三角瓶中,继续用混合溶剂洗涤,直至滤纸上无油迹和过滤液清亮 为止。D 将装有混合溶剂洗出液的三角烧瓶放于水浴上蒸发至干,然后将三角烧瓶移入IOocIK)C的恒 温干燥箱中干燥1 h,然后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称重。直至三角烧瓶达到恒重为止。将已恒 重的含有沉淀物的三角烧瓶的质量扣除空白三角烧瓶的质量后的值,即为可析出油泥的质量Bo g)计算油中沉淀物的质量:A-Bo h)计算油中沉淀物的含量:AW100%o i)以2次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3.3 注意事项a)试验用的容量
6、瓶、三角烧瓶等仪器应洁净、干燥。b)观察时光线要充足。C)所有溶剂在使用前应经过滤处理。3.4 检测验收a)检查检测数据与检测记录是否完整、正确。b)恢复检测仪器设备到检测前状态。4检测数据分析与处理油泥与沉淀物含量应不超过0.02%,则认为试验合格。当超过标准时,应进行再生处理。5检测报告检测结束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将检测报告整理完毕并录入PMS系统,检测报告见附录Ao附录A(规范性附录)绝缘油油泥与沉淀物检测报告A.1绝缘油油泥与沉淀检测报告表A. 1 绝缘油油泥与沉淀物检测报告一、基本信息变电站委托单位检测单位取样时间检测性质检测日期检测人员检测地点报告日期编写人员审核人批准人检测天气环境温度 CO相对环境湿 度(%)气压(kPa)二、样品信息设备信息设备名称型号电压等级(kV)容量(MVA)油重(t)油种出厂序号出厂年月投运日期冷却方式调压方式油保护方式取样条件取样原因油温()负荷(MVA)三、检测数据样品名称/编号油泥重量(g)沉淀物重量(g)油中油泥与沉淀物含 量(m/m)结果仪器型号结论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