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表知识导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情表知识导学.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陈情表?知识导学课文鉴赏说明一整体感知理解本文,首先要对写作背景有所了解:司马氏集团灭蜀后,为了笼络西蜀人士,大力征召西蜀名贤到朝中做官,李密也是其中之一;李密是亡蜀降臣,如不应诏,会被误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司马氏集团通过阴谋和屠杀建立了西晋政权,为了稳固统治,提出以“孝治理天下。李密至孝,与祖母相依为命,写此奏章,陈述自己不能奉诏的原因,提出终养祖母的要求。文中所写,皆是真情实意。为了唤起武帝的怜悯心,作者不是直陈其事,而是凄切婉转地说明心意,围绕着“情“孝二字反复陈述自己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苦况亲情,表达对新朝宠遇的感谢涕零,以及孝顺祖母的哀哀衷情。第
2、一局部陈述家庭的不幸和祖孙相依为命的情形。先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字,概括自己的坎坷命运。然后讲述幼年时期失父失母,孤苦多病,全赖祖母抚养,说明“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再述家门人丁不旺,祖母疾病缠身,说明“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这段内容,是陈情不仕的惟一事实根据。作者写得凄切尽情,以使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第二局部写朝廷对自己优礼有加,而自己却由于祖母供养无主,不能奉诏的两难处境。先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谢之情,再历叙州郡朝廷优礼的事实。然后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为下文留下悬念。第三局部提出了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纲领,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再
3、次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消除了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针对上文留下的孝顺祖母和回报国恩之间的两难选择,这段首句即言以孝治天下是治国纲领,言外之意是孝养祖母虽为徇私情,却也不仅合情亦合理合法,并为下文乞终养给出了理论根据。随后说自己出仕蜀是图宦达,不矜名节,消除武帝疑虑。再以祖母病笃,说明自己确实不能远离出仕。第四局部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作者先比拟自己和祖母年岁,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是天人共鉴。表达自己对朝廷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忠心。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
4、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愿意“尽节于皇帝,是出于感恩图报的心情,不能跟报效国家同日而语。二鉴赏要点1 .融情于事。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本文的一大特色,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谢和对武帝的忠敬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2 .语言形象生动,自然精粹。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文的整俪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中流出,丝毫不见斧凿
5、痕迹。文章语言十分生动形象,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都如在目前。此外本文在语言上还十分精练准确,有些词句,成了成语。解题指导一设计此题,一是为了使学生在诵读中,注意本文陈情于事、文笔委婉的抒情特点。?古文观止?的评语,点出本文抒情真实自然(“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不满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二设计此题,意在使学生注意文中重要的字词,正确理解其含义。参考答案如下:1 .臣以险
6、衅,夙遭闵凶。险衅:指命运不好。夙:早时。凶:不幸。2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见背:离开我。背,背离、离开。5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薄:浅薄。息:子。6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盘桓:徘徊不进的样子。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7 .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听:准许。卒:终。三这是一道开放题。意在让学生讨论一下对“孝的看法。一方面,封建统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的伦理观,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自己的统治,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孝敬父母长辈,又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道德,至今仍未过时。此题没有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教学建议一注意体会作者的真挚感情。本文是写给皇帝的信,以叙
7、事为主。在叙事中包含着作者真挚的感情。诵读时,要注意文章的层次,做到有表情地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体会文中抒发的感情。二本文多四字句(五至七字句,可以看作加统领字的四字句),读来容易朗朗上口,铿锵有力。但在以四字句为主的同时,又杂以其他句式,构成了句式的错综变化,音韵和谐。诵读时要加以体会,读出文章的节奏感。三注意以下加点字的读音。臣以险衅,夙遭闵凶门衰祚薄茕茕孑立床尊猥以微贱非臣陨首责臣逋慢犹蒙矜育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有关资料一?陈情表?赏析之一(黄岳洲)第一段,作者陈述家庭的特殊不幸和作者与祖母更相为命,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臣密言,是奏表开头的一般格式。“臣
8、以险衅,夙遭闵凶,是第一段的综述,又是全文陈述苦情的总冒。“险,不同于今天的“危险义,?说文?:“险,阻难也。贾逵?国语?注:“衅,兆也。“险衅,险恶的兆头。“闵,病困,凶丧。“险衅“闵凶这两个词儿含义程度很重,很快就把读者导入惨苦的境域。什么“险衅?什么“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小孩儿出世主要依靠父母抚养,竟然“慈父见背,是一大不幸。?文子?:“慈父之爱子,非求报。可见父慈于子是人之本性。作者不用第一人称“臣,而用第三人称“孩,旨在客观陈述苦情以使武帝动心。父亲死了,固然痛苦,如果还有慈祥的母亲一道过着孤儿寡母的生活,那还只是比拟艰苦而已,竟然又“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是又一个大不幸!?晋
9、书李密传?:“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四岁的孩子,既经失怙,又已失恃,宛然一只被猎人击毙父母的没有羽翎的乌鸟,其寒伦、蒙昧、本能地求居觅食而又不可得的苦状可以想像得之。?毛诗序?:“卫世子蚤死,其妻守义,父母欲夺而嫁之。“舅夺母志典出于此,但这是托词(因为封建社会里人们把妇女在亡夫以后的改嫁视为丑事),也是作者对母亲宽解的一种孝行。从心理的通常情况看,似乎长者特别喜欢第三代,似乎祖父祖母喜欢孙子胜过儿、媳喜欢子女;如果这种判断不误,那么,祖母刘氏对作者的特别喜欢是很自然的,再加上作者是一个失怙失恃的孩子,当然特别喜欢又加上特别同情了,这样,“悯臣孤弱的“悯其含义之深、程度之重可以贴切体会,祖母当然
10、“躬亲抚养了。?晋书李密传?:“密时年数岁,感挛弥至,之情,遂以成疾。“九岁不行,也许是软骨病之类。如果孩子身体健康,祖母操心费力可能少些,现在竟是“九岁不行,特异的体弱是又一种大不幸,是祖母格外操心费力的又一个因素。以上一句写“弱,以下集中写“孤。尽管有三种大不幸,如果家里人丁较多、外面亲戚不少,那还可以有假设干圆通的余地,现在是“零丁孤苦,至于成立。“孤得够痛苦了,够奇特了,够长久了:一,从作者的父辈看,没有叔叔又没有伯伯。二,从作者的平辈看,没有哥哥又没有弟弟。?诗经郑风扬之水?:“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汝)。郑玄笺:“鲜,寡也。作者借用?诗经?一句,但“鲜并不作“少讲而作“无讲,是在特殊
11、的语言环境下跟“既无叔伯的“无防止重复的一种特殊词义。从外亲看,既没有为祖母、兄弟、妻子等穿孝服的亲眷,也没有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穿孝服的家族,也没有为堂兄弟、为未出嫁的堂姊妹穿孝服的同姓,单枝独芽寡人一个。从经济看,门庭衰败,连个使唤的童仆也没有。最后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来简括、有力、形象地刻画作者幼年时经历的那种寂寞、清贫、孤独、悲怆、冷酷、凄厉无告、遭人白眼的惨境。封建社会的世俗观念跟今天不同,今天男女平等又以独生(无分男女)为正为荣,封建社会重男轻女又提倡多子(男子),作者这个“九岁不行,又是“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又是缺亲无故,又没有童仆的清贫之家的几世单传的孤根弱苗的成长,饱蘸着
12、祖母刘氏多少关顾之爱,倾注了祖母刘氏多少矜悯之情,消耗了祖母刘氏多少操劳之力!不妨说,祖母虔诚不渝地把自己全部的智慧、热血、精力乃至生命都放在抚养作者上面,读者怎不被浸透在一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气氛之中而对作者产生深切的同情呢?如果祖母刘氏身心康泰,操作便利,那还可以有些周旋。大不幸又一次在必然中发生了,祖母刘氏经受不了许多家庭变故的摧残,经受不了许多社会人心的冷遇,经受不了许多对孤弱孙儿的哀悯和担忧,喂养和抱持,事必躬亲,因而“夙婴疾病,“常在床褥,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祖母所唯一依靠的是一根弱苗而已,“臣侍汤药,未尝废离,概括而又具体地写出了作者对祖母的孝谨备至。?晋书李密传
13、?:“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那么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可见作者对祖母感情的深切、侍奉的殷勤和依附的紧密。从“而刘到“废离不过寥寥几句,却勾勒出陈情不仕的一个很重要的画面。以下论列紧紧把这几句当作惟一的事实根据。第二段历叙朝廷屡次征召,优礼有加,都由于“刘病日笃而有着“报国恩和“徇私情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作者旨在消除晋武帝的疑虑,为下文请求“终养埋下伏线。“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其中有对晋武帝的最高颂词;更有对作者深受其恩的最大感谢,“沐浴一词隐喻作者犹如禾苗蒙受雨露滋润因而茁壮成长。武帝担忧作者以事奉祖母为借口,实在是对新朝持反对或观望的态度,作者更担忧如果措词失当会引起武帝
14、疑虑将有杀身之虞。“奉圣朝,臣仆称君之词,“沐浴清化,臣仆无比感谢新朝的话,称呼和感谢都能使晋武帝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宠臣对君主说话,因而心弦为之一弛。“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又作为一个过渡引导到“陈情上来,以下具体地陈述“沐浴清化的事实:一是太守推举作者为“孝廉,这是褒德;二是刺史荐拔作者为“秀才,这是称才,但是“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辞不赴命乍一看来并非“沐浴清化,其实是最好的“沐浴清化,因为晋朝的地方官吏不但成认并且大力表彰了作者的孝顺和与事有原那么和有才干,而且体谅了作者的惨苦处境,通情达理,言到行成。由于是地方官吏,又由于是以前的事,只用“供养无主,辞不赴命简单交代一下就行了。“沐
15、浴清化的更重要的事实是“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武帝“特下诏书,而且要作者做特别亲信的宫廷侍卫之长;不久又授予辅佐太子的官职。面对最高统治者一再提拔,作为降臣的李密越发不能简单从事了,于是“具以表闻。在武帝看来,李密对这种厚爱竟然“辞不就职,难免身在曹营心在汉。但是作者巧妙地写道:“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作者主动说出武帝心中想要说的,而且是这样委婉,这样诚恳,武帝当然会心平气和了。但这话毕竟是作者所说,从以前的情况看,并没有获得武帝的谅解,而是遭到强迫手段:“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切,”峻,”责,”逋,“慢,都准确鲜明地刻画了武帝当时的恼怒情态。郡县风驰电掣地执
16、行王命,是“逼迫,是“催臣上道,州司具体贯彻王命,是“临门,是“急于星火,先后六个四字句,非常精练形象地描绘了一幅雷厉风行无可阻遏的催命图,这与上文所写“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成为鲜明的对照。“臣欲奉诏奔驰的“奔驰用得绝妙,它有力地显示了作者非常急迫地希望立刻赴京为皇家奔波效劳的焦急心情,“刘病日笃的“日字又准确地显示了苦情日深而且是为时不久,它跟下文“苟循私情的“苟(姑且)相得益彰。作者巧妙地应用了二难推理:“欲奉命奔驰,那么刘病日笃;欲苟循私情,那么告诉不许。二难推理是假言推理和选言推理联合起来的推理,它的前提既然有两个,结论就是或此或彼,因此说,“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个结论含蕴精警,外表看来它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