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冢源流及其符号象征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冢源流及其符号象征意义.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青冢源流及其符号象征意义王前程(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宜昌443002)西汉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宫女王昭君奉诏出塞远嫁匈奴单于,生儿育女在匈奴部族生活了三十余年(一说十余年),死后葬于大漠,后人将其坟墓称为“青冢”。然而,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沉淀,青冢早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古迹地标与名称,而成为一个多民族认同和共享的蕴涵丰富的文化符号。兹就青冢文化生成及其符号象征意义谈一点个人看法。一、青冢文化现象生成从现存文献资料看,最早记载王昭君墓葬方位的史学著作当是唐杜佑的通典,其卷一百七十九“州郡九单于府”条云:“麟德元年,改云中都护府为单于大都护府,领县一:金河。有长城,有金河,上承紫河及象水。
2、又南流入河,李陵台、王昭君墓。”1杜佑指明昭君墓在金河县境(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境内)黄河之北,只是未提“青冢”之名。北宋初乐史太平寰宇记是最早明确载录青冢方位及得名原由的历史地理文献,其卷三十八“关西道十四振武军”条云:“金河县:四乡。即汉成乐县地,唐武德四年于此立都督府,遂立此县,北有金河以为邑称武德四年平突厥,置云中都护府于此地。青冢,在县西北。汉王昭君葬于此,其上草色常青,故日青冢。”2806此后关于“青冢”的记录常见于历史地理著作、地方府县志及文人游记等。然而,文学家题咏“青冢”则早于历史学家的记述。“青冢”一词早见于南北朝诗人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八:“空营卫青冢,徒听田横歌。”
3、3但此处“青冢”实为“卫青冢”,即西汉名将卫青之冢。最晚到盛唐时期,“青冢”已经成为了昭君墓的专称,许多著名诗人都在诗作中描述过或提及青冢。如常建塞下曲其四:“因嫁单于怨在边,蛾眉万古葬胡天。汉家此去三千里,青冢常无草木烟”;王昌龄箜篌引:“弹作蓟门桑叶秋,风沙飒飒青冢头”;尉迟匡塞下曲:“夜夜月为青冢镜,年年雪作黑山花”;李白王昭君其一:“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等等,这些诗歌作品其意不在考证青冢方位,而是将青冢作为一个抒情表意的特殊物象。中唐以后,历代文人学士除了常在诗作里题咏“青冢”外,直接以“青冢”或“昭君冢”“明妃冢”等
4、为题来作诗填词的大有人在,如白居易、杜牧、胡曾、蒋吉、林希逸、王元节、耶律楚材、霍瑛、徐兰、张鹏翩、顾绍芾、曹雪芹、耆英、彦德、徐树璟、王循、傅增湘等等。晚清文人胡丹凤辑录了近500首历代题咏昭君出塞的诗词及若干诗句,还辑录了20余篇文人序言、评论和部分历史地理文献记载昭君故事、遗迹的文字,特以青冢志命名,分为12卷,成为晚清民国以来颇具影响的昭君文学专集。在古代叙事文学创作中,对于“青冢”同样情有独钟。产生于中唐时期的王昭君变文(俗称明妃传)是一篇韵散相间的民间说唱文学作品,作品叙述昭君死后单于悲痛万分,召集部众为昭君举行了极其隆重的国葬:“一百里铺慨祉毛毯,踏上而行;五百里铺金银胡瓶,下脚
5、无处。单于亲降,部落皆来坟高数尺号青冢,还道军人为立名。只今葬在黄河北,西南望见受降城。”将青冢的修建和立名写得颇富传奇色彩。元初著名杂剧家马致远作汉宫秋,虽然虚构了昭君不愿去匈奴、投黑龙江自尽的情节,但也承袭了王昭君变文言匈奴单于为青冢立名的说法:“可惜,可惜!昭君不肯入番,投江而死。罢罢罢!就葬在此江边,号为青冢者。”明清时期佚名文人作传奇戏青冢记,虽然仅存其中送昭出塞两出,使读者难以窥其全豹,但作者显然对昭君青冢充满了深情厚意。元明清以来,北方各地民间产生了若干昭君墓的传说,大多以“青冢”为号。仅在今天内蒙古地区,曾先后有过十几处青冢(或称昭君冢、明妃冢)。山西大同市、朔州市、右玉县、马
6、邑县等地,山东单县、东明县等地,河北定兴县、高碑店市等地,陕西神木县等地,河南襄城县等地,都有青冢、青冢村之类的地名与古迹,以致学术界和民间为昭君葬地究竟在何处而争论不休。从史家记载到文学创作再到民间传说,无不关注“青冢”而呈现出纷纭复杂的情形,从而形成了一种令人瞩目、独放异彩的青冢文化现象。二、青冢之名源于民间青冢之称始于何时?源自何人?宋代佚名学者注晚唐诗人胡曾咏史诗卷下时云:“旧注:前汉云:昭君死,番怜之,遂葬于汉界,号青冢。青冢者,王昭君墓也。”4南宋著名学者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十四中亦有类似观点:“昭君卒葬,匈奴谓之青冢。”5所谓“前汉”,即指班固汉书。此汉书记载单于将昭君葬于番
7、汉边境,号其坟墓为青冢,而今所传班固汉书并无此记录,当是唐宋文人根据中唐王昭君变文的记述所作的臆测之词。王昭君变文乃是唐代民间文学作品,距离昭君出塞已有八百年,其说法难免存在附会成分,无法作为信据。昭君之墓为何号称“青冢”,具有何种含义?历来亦颇多争议,主要有四种意见:其一,边地多白草,而冢上草木独青,故名青冢。乐史太平寰宇记认为冢草“常青”,明一统志山西通志山堂肆考历代山陵考肇域志读史方舆纪要大清一统志等明清历史地理文献改为冢草“独青”。这是宋代以后最流行的解释。其二,冢上不生白草,故名青冢。清人王应奎柳南续笔卷一云:“王昭君青冢,在归化城塞上,遍地白草,惟冢上不生,故名青冢,非谓冢上草独青
8、也”6其三,远望呈现黛色,故名青冢。晚清李慎儒辽史地理志考卷五云:“青冢,即王昭君墓蒙古名特木尔乌尔虎。塞草色皆白,惟冢草青,故名。按宋荤筠廊偶记:嘉禾曹秋岳先生尝至昭君墓,墓无草木,远而望之,冥蒙作黛色。据此则是冢色自青,非草青也。可证古人记载之误。”7其四,昭君葬呼市,故名青冢。今学者崔迈农说:“按蒙语呼和日青,乌兰日红,浩特日城。呼和浩特意即青城;乌兰浩特意即红城。昭君殁葬呼和浩特,汉语遂称昭君墓为青冢。8诸说中“白草”说只是一种推测,“无草”说只是季节不同所致;“呼和”之说过于离奇,青冢之名最晚流行于盛唐,其时尚无“呼和浩特(青城)这个地名,而且真正意义上的蒙古族蒙语亦未形成,何来昭君
9、殁葬青城故而号称“青冢”之理!今学界有学者以为青冢之名源于草原牧民,如刘志云说:“人们把昭君墓名为青冢,分明包含着万古长青的厚意深情。草原人民喜欢青色,往往给他们心中所喜爱和崇敬的圣物涂上青色的油彩。称昭君墓为青冢,寄托着人民对昭君的一片怜爱之情、崇敬之意。”9陆德阳说:“最早将昭君墓称为青冢的应当是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时间应在昭君墓修成之后不久。”10认为青冢之名源于民间确实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推论,但说昭君死后不久匈奴牧民称其墓葬为“青冢”则未必说得通。按照常规,昭君死后如果用汉字刻墓碑,应为“宁胡阿氏王昭君之墓”,口语可简称“昭君墓”,不至于马上便有“青冢”之称。如果真像王昭君变文所说单于建
10、造昭君墓时便立名“青冢”,或昭君葬后不久匈奴牧民取名“青冢”,那么在西汉后期至盛唐七八百年间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中为何找不到关于“青冢”的片言只语的记载呢?合理的解释应是草原牧民逐渐创造了“青冢”这个文化符号。古代有地位有声望的名人名物,死后往往被隆重安葬,其坟墓修建规格非同常人。史记卫将军骡骑列传载霍去病死后,“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11坟墓高耸似山丘者称“冢”,冢含有“山顶”之义。故世人常以“冢山”相称,如“王冢山”“龙冢山”“马冢山”嵯冢山”丘冢山”“五妇冢山”“微子冢山”等等。也有称“青冢山”的,如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七”河北道六澧州顿丘县”条载:“附胡山,
11、在县西北三十里,今名广阳山。山海经云:颛顼葬其阳,九嫔葬其阴,四蛇卫之。船籍山者,盖今广阳山之别名也。按郡国志云:颛顼所葬,俗名青冢山焉。”21176所谓“俗名”即民间百姓的称呼,民间百姓将颛顼帝葬地称为“青冢山”,显然与冢高如山有关,而其上常常草木青葱,故平素人们习惯将山称为“青山”,“青冢山”当由冢高草青而来。由此可见宋人乐史解释青冢源于“草色常青”,是有显著合理性的,今学者“草原人民喜欢青色”之类的看法与此一脉相承。那么,王昭君死后匈奴单于有没有可能为昭君建造高冢呢?对于昭君出塞和亲,汉匈双方都极为重视,汉元帝特此改元为“竟宁”,即国境安宁,而呼韩邪单于特封昭君为“宁胡阙氏”,即安宁胡地
12、之妃。改年号取安宁之意,封嫔妃亦取安宁之意,这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上乃至世界民族关系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昭君在呼韩邪死后再嫁复株累单于,与两代单于生儿育女,备受匈奴军民敬重,昭君出塞后四五十年间汉匈处于历史上的“蜜月期”。按王昭君变文所述,昭君死在单于前,单于(当为昭君丈夫复株累单于)动用全部族之力为昭君举行“国葬”,修筑高大墓葬,可向西南瞭望受降城。王昭君变文是文学作品,文学惯用夸饰手法,其中有多少实写则无法知晓。但汉书匈奴传载汉哀帝建平四年(公元前2年),乌珠留单于(复株累单于之弟)上书请求朝见汉哀帝云:“蒙天子神灵,人民盛壮,愿从五百人入朝,以明天子盛德。”122819建平四年(公元前2年
13、)距离昭君出塞三十年,乌珠留延续了父兄单于的亲汉政策,以亲率五百官员侍从的高规格礼仪朝见汉帝来显示汉朝之盛德,由此不难推知匈奴单于(无论是复株累单于还是其他继位单于)按照汉族习俗以高规格厚葬昭君的可能性极大,王昭君变文虽有文学夸张成分,但匈奴单于为昭君修建大冢以示亲汉则应是客观事实,昭君墓冢应是大漠之中一座地标性建筑。叶舒宪曾说:“从文化文本的历史生成看,物的符号在先,文字符号在后,文字产生之前肯定存在大量的口传文本。”13也就是说,从昭君墓葬物象到青冢符号生成,历经了一个牧民口传的漫长过程,这个时间应是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南北朝时期,中国进入分裂动荡的乱世,但也是多民族进一步走向交流交融的时代
14、。生活在阴山脚下的敕勒族牧民口头创作了一曲著名的草原牧歌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族族源复杂,或曰赤狄之余种,或曰匈奴后裔,或曰丁零后裔。阴山之名见于秦汉史籍,“阴字含有树荫、阴影等义,自然含有草木青翠之义。从这首牧歌不难看到北方游牧民族对于绵绵阴山和阴山脚下大草原草木丰茂的崇拜喜悦之情。至隋唐时期多民族交流交融更加频繁,原为鲜卑语的敕勒歌进入汉族文人视野,被翻译成汉语,立即博得了广大汉族民众的喜爱。敕勒川,位于今内蒙古阴山山脉中段大青山南(“大青山”之名见于五代宋初文献,民间口传历史应更早)。这片大草原养育了无数的牧民,而在大草原之上
15、昭君之墓冢高耸突兀,每当春夏季节草木丰茂,远望一片青翠,象征着一代女杰王昭君的流风遗韵,青色墓冢的概念便在草原牧民心中油然而生。与牧歌敕勒歌吸引了汉族文人学士一样,广大牧民对于昭君墓充满敬意的称呼经过漫长的口传阶段,亦被翻译成汉语为“青冢”。于是,昭君青冢逐渐成为盛唐以后历代文人学士和广大民众高度关注、歌咏的热门话题。三、青冢符号象征意义在广袤的大漠和华北平原上,分布着数十座青冢,究竟何处为昭君尸骨葬地?今学术界普遍认为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的青冢最有可能是昭君葬地,如刘志云漫话“青冢”一文云:“可以断定,今天呼和浩特的青冢,正是通典辽史太平寰宇记和柳南随笔所记的昭君墓所在地。至于这个青冢是否就是昭君的真实葬地,则由于史载不详,尚难断定。”9孙利中青冢考则依据清代奉使俄罗斯日记出塞纪略等纪实文献的记载以及王昭君变文“只今葬在黄河北,西南望见受降城”等文句的描述,做出推断云:“大量历史文献的记载,不仅证实了呼和浩特市南郊的昭君墓就是汉代的王昭君墓,同时,青冢一名的长期沿用,也足以说明了昭君墓的真实存在和它的悠久的历史。”14然而,也有不少学者以为那不过是一座烽火台,而被古人附会为昭君青冢:“呼市郊区的昭君墓,听当地专家用方音讲,胳膊(根本)就是烽火台。”15此青冢高达三十余米,广径数亩,与古代烽火台相仿。究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