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两首有关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经〉两首有关资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诗经两首?有关资料【?诗经?的编排分类】前人有“六诗“六义四始”的说法。?周礼·;春官如iddot;大太)师?中说:“大师教六诗:日风,日赋,日比,日兴,日雅,曰颂。在?毛诗序?里,“六诗又叫做“六义。对这两个名词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解释。其中,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的解释较有代表性。他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他认为风、雅、颂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是诗的不同表现手法,这看法被长期沿用下来。至于?毛诗序?中又把风、小雅、大雅和颂说成是王道兴衰之
2、所由始的“四始,那么是出于封建礼教的观点对?诗经?所作的曲解。?诗经?中的“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风又分为周南、召南、邢、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共160篇。“雅是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共105篇,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用于诸侯朝会;“小雅74篇,用于贵族宴享。“颂是统治阶级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又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诗经?各局部的产生时间,一般认为“周颂和“大雅的大局部产生于西周前期,“小雅的大局部和“大雅的一局部产生于西周后期和周室东迁之初,“国风中除有一些西周时期的作品外
3、,多数篇章以及“鲁颂”商颂的全部都产生于春秋时期。就具体篇章说,产生年代最早的是?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等,它们是周的早期史诗,其原始形态在武王伐纣之前可能就已存在。产生年代最晚的是?陈风·;株林?,内容是挖苦陈灵公的,当作于鲁宣公十年(前599年)之前。【?诗经?的表现手法】?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这种解释比拟通行。赋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一般多见于?颂?和?大雅?;但像?七月??氓?漆?等优秀民歌作品,也使用了赋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
4、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如?风Middot;相鼠?魏风·;硕鼠?用令人憎恶的老鼠来比喻统治者的不讲礼仪、贪婪可恶;?卫风·;氓?中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变衰。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兴同诗歌内容有一定的联系。如?周南·;桃天?是一首嫁女诗,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使人从桃花盛开联想到新嫁娘的美貌。又如?邢风·;燕燕?是一首送别诗,以“燕燕于飞,差池其羽起兴,使人从燕子飞时的差池不齐联想到送别时的依恋之情。比兴手法的运用,能加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诗的韵味和形象感染力。比兴手法对后世诗歌
5、的创作有很大影响。?诗经?善于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上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这种情况在?国风?和?小雅?的局部诗篇中尤为突出。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对应地只换几个字,如?周南·;?;有的只在章首或章尾重叠,如?周南·;汉广?;有的隔章重叠,重首重尾,如?周南·;关雎?。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是民歌的特色之一,盘旋反复,可以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怀。?诗经?中还运用了叠字、双声、叠韵等修辞手段,如“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其中的“凄凄”喈喈“萧萧“胶胶都是叠字;双声如“参差蹦蹦等;叠韵如“窈窕“崔嵬等。这些修辞
6、手段的大量运用,不仅增加了诗的音乐美,而且表达出细微曲折的思想感情,描摹出事物的特征和属性。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氓?赏析】?卫风·;氓?表达的是一个古老的、至今还在无数次重演的生活事件:痴情女子负心郎,诗人们曾千百次地用以作为创作的题材;然而今天我们读着这两千多年前的诗章,却决不因时代的遥远、题材的习见而厌倦。诵读之中,仿佛仍能听到女主人公催人泪下的悲怆呼声,仍能看到她那哀伤坚贞的感人形象。一首诗歌,何以能具有如此强大的、不朽的生命力呢?近代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说:“无论是创造艺术的艺术家,还是欣赏艺术的观众,都只需要普
7、遍与特殊,或那么说得更精确些,都只需要特殊化的普遍,即全归结和集中到一种独特心境的表现上那种普遍的艺术活动。(?美学纲要?第二章)克罗齐把这种能表现普遍的独特心境称之为“直觉,直觉是每个人在一定情境中的心境和情感的表现。如果我们舍弃克罗齐在认识论上的本末倒置的唯心主义立场,将直觉视作激于现实而产生的,真实的不加矫饰的勃生的感情,那么这段话正道出了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也包括?氓?之所以成功的第一义谛。?氓?的作者并没有任何文艺理论作为指导,他只是将即时即地(一定情境)所触发的忆念与感触(独特心境)一一写来。潜在意识的顺次涌现,感情节奏的自然起伏,衍成了诗歌跌宕盘旋的布局,塑成了主人公浮雕般具体生动
8、的形象。其寓神理于自然的艺术胜境,足以使后世的一切大手笔叹为观止。正由于?氓?产生于文艺创作的素朴时代,因此它的杰出的艺术成就,就更能启发我们去深入领会创作论中长期以来被无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作者主观意识,或称“独特心境,在文艺创作中的重大作用。全诗共六章,情节很简单,少女为一青年男子所追求,终于结成了夫妇,尽管她甘贫操劳,三年如一日;然而色衰爱弛,最后仍逃脱不了许多弱女子共同的命运丈夫变心。这首诗,就作于归途之中。后人可以从这首诗中分析出许多结构与修辞上的匠心来。它并不是平铺直叙事件经过。显然,三、四两章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吁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女也不
9、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这是女主人公在三年婚嫁生活中所得出的痛苦的经验教训:“作为女子,千万不能沉溺于男女的情爱之中。男子沉于情爱,还可以自我解脱,然而女子一旦沉溺其间,就总是不能自拔!因为女子的感情是专一不二的,而男子却往往朝三暮四,纵其心欲而无所拘忌!围绕着这一主旋律,前此一、二两章,写了当初男子求婚,女子于归的可珍贵的甜蜜回忆。后此第五章,又追溯了婚后三年女子不暇的操劳与不幸的遭遇,结末第六章,发为浩叹。这样围绕着主题,前后分成了两个鲜明而强烈的对照,一是男子前后态度的变化,“三年前他来求婚时,面带着嗤嗤然的敦厚的笑,还玩了一个可爱的小小花招,他抱着布匹来换丝,其实却是来找我商
10、量婚姻大事。然而三年之后,“言既遂矣,至于暴矣他的欲望一旦到达,就变得如此不仁和凶暴。二是女子际遇与心情的比照,“三年前,我深感于他的爱恋与诚意,曾有过多少美好的憧憬与苦乐相融的梦。他来得匆忙,连媒人也未找好;我送他过了淇水到顿丘,约他秋天再来结同好;我登上颓垣将他归来的车儿望复关,回车。关,车厢。参看高亨?诗经今注?注。,不见车来,我涕泪汪汪,一旦车来,我又是说来又是笑;然而三年后,“尽管我担当了一切的辛苦与操劳,我早起晚寝,不分今日与明朝。谁知到头来,他却翻然变脸!这种强烈的比照,有力地表现了那男子凶暴不仁的性格与女子善良温厚的品质,从而激荡起人们的无比同情与义愤。然而上述分析,总是隔了一
11、层的,设身处地体味一下女主人公的特定情境,就能感到这种看似精心的结构与修辞,其实是她潜意识最自然不过的流露。这首诗中有三处提到淇水,首章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四章之“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六章之“淇那么有岸,隰那么有泮。三写淇水正为我们提示了女主人公思绪的轨迹。作为弃妇,她的心情悲哀而又惘然,人处于这种心情之下,所产生的忆念,往往是由近边的景物唤起的,这在心理学上称作“暗示。“淇水汤汤,渐车帷裳是弃妇归途中的实境,当年初议婚约时,她曾“送子涉淇,至于顿丘,正是渡过了淇水,他们才订下了“秋以为期的誓约,也才有了以后的一切。淇水,是她那段以欢乐始,以悲伤终的生活的见证人。因此诗人很自然地从涉淇订约
12、为中心的初恋的回忆,开始了她的歌唱。涉淇订约后经过焦心的盼望,终于盼来了行媒迎娶的归车,“以尔车来,以我贿迁,是涉淇订约的自然延展,是他们爱情的高潮,欢乐的顶峰,然而同时也是以后三岁为妇不幸遭遇的起点。正因为这是欢乐与痛苦的交点,所以回忆至此,诗人万箭攒心,不可压抑地迸发出了三、四两节的痛苦呐喊:“于嗟鸠兮,无食桑建,当初那达于顶峰的欢爱,原来是这么不可凭依!可见在回忆中插入的这两节抒情议论,并非诗人自觉的巧思结撰,而是意念感情的符合逻辑的开展,看来这是布局上的跌宕之笔,其实这是奔腾江河的自然曲折,所以虽然曲折,却更具有澎湃汪洋的力量。这里可以讨论的是三、四两章起始“桑之未落,其叶沃假设,“桑
13、之落矣,其黄而陨两个比照性的托兴。为什么诗人这里不用其他景物(比方用“桃之夭夭),而偏举桑叶?我们以为桑树应当也是弃妇归途中所见的实物,以实景起兴的例子,在?诗经?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兼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都是以眼前实景为发端起兴的。“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弃妇归返涉淇时所见到的河岸上桑树的实际形象?风·;桑中?“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可知淇上确实有桑林。这样说似乎与“秋以为期有矛盾,其实是合理的,首章虽说“秋以为期,但是二章又云“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可见这男子并未
14、按约于秋日遣媒来迎,而女子有过一个时期的焦心等待。正式行媒,很可能拖到春季。?礼记femiddot;月令?“仲月三月,立鸟至,至之日,以太牢祀高襟。传日:“立鸟燕也。燕以来巢,室于嫁娶之家,媒氏以为候也。可见先秦时以为行媒宜在春季。“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的男子,应当是遵从这种习尚的。隰,低湿的地方,此解河岸。闻一多云隰当作湿,指渥河,卫境中又一大河,恐非是。由河及岸,由岸及边,是连贯一致的。,所以下面又紧接着写道“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而由此暗示,产生心理学上所说的“比照联想,又回忆起行媒时,“桑叶沃假设的景象。淇水之畔,桑叶现时的黄而陨与忆念中的“沃假设润美所构成的触目惊心
15、的对照,使得弃妇自然地取以为三、四段的起兴,所以能一气贯下,其势正与汤汤淇水浑融为一,荡人心魄。桑叶沃假设与黄陨的比照,是爱情由盛而衰的象喻(用欧阳修说),因此由叶落的黄,又自然转入了婚后三年不幸生活的回忆。在这一节中“兄弟不知,唾其笑矣两句尤可玩味,第四章前半是回忆婚后之不幸,而“兄弟两句那么是女子返渡淇水时所预想的到家后的情景,这与?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在休归途中预想到“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出于同样的心理状态。由回忆到预想的跳跃,只有在弃妇返归的特定情境中方会出现,是潜意识在此诗中主导作用的又一鲜明表现。往事不堪回首,前程又复可畏,至此这女子不禁发出了“静言思之
16、,躬自悼矣的哀叹,而最后第六章十句又正是想到这种进退维谷的困境时烦乱心情的自然延展:“像这样下去,即使与你白首到老,只怕更增加我的哀怨。淇水还有个岸,河岸还有个边,我的怨愁又何时能完?温存的言笑,旦旦的誓言,还在我眼前,又何曾想到竟一朝反悔;既然你反悔了呵,那就不必再苦苦追思,过去了的一切,也只有一丢了事诗人至此,已百无聊赖,无复可言,只有那无声的哀思,在引动着读者对女主人公后来遭际的担忧与关心。诗是需要反复诵读的,前析女主人公的感情起伏变化,可从本诗的音乐节奏中去体味,诗的首章,音调于缠绵中带有渺远之韵,平顺中微见恻然之感,读来似闻话语絮絮,这正是诗人刚回到久远的往事忆念中惘然假设失的心声。回忆的逐渐深入,使她逐渐忘情,诗的节奏渐趋热烈而亢扬。然后乐极生悲,触物伤神,从美梦中惊醒,三、四两章长歌当哭般的呼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