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制度革新解读中国社会变迁课程标准修订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368284 上传时间:2023-10-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制度革新解读中国社会变迁课程标准修订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从制度革新解读中国社会变迁课程标准修订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从制度革新解读中国社会变迁课程标准修订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从制度革新解读中国社会变迁课程标准修订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从制度革新解读中国社会变迁课程标准修订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制度革新解读中国社会变迁课程标准修订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制度革新解读中国社会变迁课程标准修订版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从制度革新解读中国社会变迁课程介绍浙江省沈玉林网络名师工作室出品2023.9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1(二)基本理念/1二、课程目标3三、课程结构4(一)设计依据/4(二)结构/4四、课程内容5()中国古代史/5(二)中国近现代史/6(三)总结/6五、实施建议6附录:教学示例7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课程性质制度是历史发展中具有根本性作用的因素,尤其是政治制度,是人们从事政治活动时的规则,建构人们社会等级秩序,勾画人们政治活动框架。中国历代政治制度既有继承,也有发展。本课运用唯物史观,研究从西周至现代中国政治制度,涵盖每段时空的政治组织构架、政治运作机制、政治文化变迁。既勾勒

2、中国政治制度史的概观,又彰显政治变迁中核心问题,还启迪学生思考如何完善当今政治制度。结合高中历史课程要求与高中课堂教学实际,我们发现制度史,尤其是中国制度史涉及面较广、专业术语较多、教学难度较大、考察频率较高,是课堂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故本团队决定从制度革新入手,帮助学生解读中国社会变迁,从而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并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二)基本理念1 .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本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落实立德

3、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使制度史教育成为形成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发挥历史课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能够从历史的角度关心国家的命运,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本课程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中国制度发展历史进行科学的阐释,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要引领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认清历史发展规律,对历史与现实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3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本课程要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目标,使学

4、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课程结构的设计、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的实施等,都要始终贯穿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一任务。在结构设计上,要在体现基础性的同时,构建多视角、多类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在内容选择上,要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史事。在课程实施上,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掌握必备的历史知识

5、,能够:1了解中国政治制度概况,从政治文明演进角度认识中国政治制度演变过程特点和规律,培育学生时空认知、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依托制度建设和政治文明,整合教材知识,强化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梳理思路,提高复习效率。2.在树立正确历史观基础上,从历史角度认识中国制度发展,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三、课程结构(-)设计依据本课程结构设计的主要依据是:1 .普通高中历史教材的相关内容。依据学生发展的多元需求,课程内容选择原则等,既要为高一学

6、生的复习备考提供切实帮助,又要为高二选考学生知识能力提升打下良好基础。2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将历史课程结构的构建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使制度史的育人价值得以更加充分的体现。3 .历史学科发展的前沿成果。注意吸收制度史研究的新成果,使课程内容体现出历史学科的发展,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并为学生提供认识制度的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对历史的探究。(二)结构本课程由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总结三部分组成,共计12课时。每个部分的内容均在历史时序的框架下,由若干学习任务构成。通过中国制度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中国社会

7、从古至今、从分散到整体、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中国社会变迁的基本脉络。本课程结构的设计考虑到以下课程之间的关联:1 .与高中必修课程的关联。本历史课程在结构设计和内容编排上,既注意高中必修课程,即中外历史纲要(上)的衔接与贯通,又注意到两者的区别,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历史知识和技能,拓宽历史视野,强化历史思维,确立正确的历史观念。2 .与高中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关联。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中国制度史重要史事和发展脉络,基本形成对中国社会的整体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历史的发展与变迁;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不断得到提高。四、课程内容(一)中国古

8、代史第1课早期国家维系之法通过了解西周分封制及其等级关系、宗法制及其核心,分析两者关系,从而理解早期中国从“城市国家“至I“中华”的扩展。第2课统一帝国初创之举通过理解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汉代中朝、刺史、察举制,从而认识秦汉时期为此后两千年政体奠基。第3课封建盛世治理之智()通过了解隋唐时期科举制及其选拔标准;三省六部制及其运作流程,从而认识中国选官制度、中央行政决策体制的成熟。第4课封建盛世治理之智(下)通过了解隋唐时期租庸调之及其作用,两税法及其产生背景,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婚变。第5课:文治时代防乱之术通过分析北宋中央二府三司制、地方四监司运作流程及其影响,从而认识宋代制度

9、变革与百年无内乱和积贫积弱之间的关联。第6课:民族政权融汇之道通过了解辽的南北面官制、西夏的双轨官称、金的猛安谋克制与元的行省制度,从而认识民族政权统治下“小”中国到“大”中国的演变。第7课:专制帝制登峰之作(上)通过分析明代内阁制由来、演变、性质,内阁与司礼监关系,从而理解内阁制的建立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第8课:专制帝制登峰之作(下)通过了解清代军机处设置背景、职能;军机处与内阁关系、奏折制运行,从而认识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二)中国近现代史第9课民主政治尝试之径通过分析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背景、临时约法内容,从而理解民国初年理想谋划与现实国情错位。第10课:民主政治异变之路

10、通过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背景、专制演变举措,从而认识南京国民政府执政时期一党专政的实质。第11课:民主政治新生之途通过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历程及其内容,从而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当家做主的事实。(三)总结第12课:历代政治之得失通过梳理评价历代政治举措,从而总结中国历代政治成功经验,即中央逐步集权,利于长治久安,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归纳失败教训,即政治制度日趋严密,束缚思想与人才,古代后期社会发展停滞不前。六、实施建议(-)教学建议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应按照课程的具体内容及方向,开展教学,重点围绕着制度而展开,特别是在纲要教材内容的基

11、础上,需要进行较大的选取和重新整合,避免对纲要内容的简单重复。主要从制度层面凸显了其意义和价值,小切口,大视野,围绕相关的制度,从背景、形成过程、实施效果到变革,进行重新架构。本课程内容与纲要内容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别,对学生而言,带有一定的复习的特点,因此,要注意发挥学生的参与,有效利用学生的现有知识基础,引领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知识潜能,从而更好地领会制度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每课教学安排一般为1课时为宜。(二)评价建议在认真完成每一课的教学内容的同时,也要做好教学的评价。教学评价的方式方法可结合自己教学的特点、学生生源情况,允许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建议在教学评价中,重点做好以

12、下几个环节1、知识检测:围绕相关制度,开展有针对性的知识检测,以帮助学生落实该制度的相关史实,是防止出现教学“空中楼阁”、脱离教材的重要保障。2、阅读训练: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是学科素养的重要内容,因此,有针对性地组织一定的史料,引领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以作业或者限时训练的方式,开展评价。3、小制作:自主学习是学生学力提升的重要保障。通过小制作,也可以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制作微专题的课件、制作图表、制作思维结构导图、绘制图片等方式,考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状态。4、写作讲演: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同时也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七、附

13、录:教学示例第1课早期国家维系之法1 .新课导入以商纣王酷刑、牧野之战的交锋切入,引导学生关注新生政权一一西周运用何种制度来维系统治。2 .重点讲解利用西周分封图,理解分封制对象、权利与义务、发挥作用。利用左传桓公二年,理解宗法制概念、嫡长子继承制、发挥作用O利用图示法,分析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3总结提升.谓篇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实行,大大扩展了周的文化范围,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方面的冲突和矛盾。我们的国家,也实现了从“城市国家”到“中华”的扩展。第2课统一帝国初创之举1 .新课导入以播放兵马俑、长城等相关视频为切入点,指出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强大的中央集权的政府。2 .重点讲解利

14、用地图,回顾秦统一的过程;面对空前庞大的疆域,思考秦汉创立和强化中央集权制度的原因。利用文字材料或图片资料的形式,系统介绍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制度的职责、特点、目的;汉代的中朝和刺史制度等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制度的过程。通过上述学习,了解秦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意义。3总结提升心利用知识结构图总结主要内容第3课封建盛世的治理之智(上)1 .新课导入以秦到隋的中枢机构示意图切入,运用温故知新的方法,引出隋唐时期中枢机构。2 .重点讲解借助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三省位置图的论述,运用图示法勾画三省运行机制、明确三省的职能。借助魏向东也

15、谈唐政事堂的创设时间、新唐书百官志的论述,分析政事堂创设的背景、演变与作用。借助王定保唐摭言等材料,分析科举制的优缺点。运用表格,对比科举制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的区别。3总结提升J布确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的完备,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走向成熟与完善。第4课封建盛世的治理之智(下)1 .新课导入从高考题入手,列举唐朝内政修明的表现,既回顾上课所学,又引出本课知识点一一赋税制度变革2 .重点讲解借助李海峰谈谈杨炎的理财措施、司马光资治通鉴等材料,归纳两税法出台的背景、实际操作与发挥的作用借助表格绘制,区分历代赋税制度的征税标准,总结中国古代赋税演变的趋势。3总结提升一两税法是中国赋税制度变革的节点,通过横向纵向分析,明白赋税制度的基础与发挥作用。第5课“文治”时代防乱之术1 .新课导入从狄青、岳飞等人的悲剧,引出宋代的“防乱之术”,为什么看不起武人,其祖宗之法是什么。2 .重点讲解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分散机构权力,相互制约,加强监察;制定崇文抑武的方针,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提倡文治等几个方面介绍宋初防乱之术内容。从“百年无内乱”、“积贫积弱”等印象入手,分析防乱之术带来的双重影响3总结提升J宋初的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