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规划.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规划为推进十四五时期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强化社区为民、便民、安民功能,提高城乡社区居民生活品质,根据市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实际,制定本规划。一.规划背景(-)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推动社会资源向基层下沉,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社区服务能力不断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90%o服务内容逐步丰富,城乡社区普遍能够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办理、
2、代办等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办理更加快捷,志愿服务蓬勃发展。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推动互联网+社区政务服务深度融合,逐步实现社区服务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十四五时期,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人民群众新期待、基层治理新任务,城乡社区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部分地方社区服务整体扶持政策配套不足,老旧小区、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服务承载力有限,居民亟需的养老、托育、保健、娱乐、家政、保洁等社会化服务供给不足,市场主体与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还不充分,社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技术应用还比较薄弱,社区工作者就业吸引力、岗位认同感、队伍稳定性有待提升。(二)战略导向。立足新发展阶段,不断夯实基
3、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础的重大举措;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生活品质新期待的重要途径;进一步促进内需、扩大就业、拉动消费,不断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必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优先发展社区就业、养老、托育服务;必须走共同富裕道路,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平等享受有关基本公共服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补足社区应急管理、风险防控、医疗卫生、社会心理服务等方面短板弱项;必须深化改革创新,充分运用数字技术等各种新方式为社区赋能减负,提升服务品质和效能。二.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为导向,以满足
4、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完善统一领导、政府依法履责、社会多方参与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城乡社区服务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和组织化水平,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基础,让人民生活更加美好,让基层更加和谐稳定,让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二)基本原则1坚持全面领导作用。坚持将领导贯穿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全过程各方面,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员服务群众带头示范作用,巩固的执政基础。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引导社区居民参与议事协商、服务供给和绩效评估,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努力做到群众有需求、社区有服务。3、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充
5、分调动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慈善资源等社会力量,构建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格局,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4、坚持城乡统筹。统筹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服务资源配置、服务队伍建设、服务产品供给,推进社区服务制度城乡衔接、要素共享、互通互融,推动社区服务机制城乡联动、基础设施城乡衔接、基本公共服务城乡统筹。5、坚持分类指导。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问题导向,把握政府、市场、社会不同定位,区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社区特点,重点突破、分层推进、分类实施,全方位提升社区服务水平。6、坚持创新发展。依靠机制创新,扩大市场、社会的社区服务供给。通过数字赋能等方式,推动社区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支撑提升社区服务水
6、平。(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以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服务网点为补充的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布局更加完备;基本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有效衔接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智慧社区建设、数据资源共享和信息化应用加快,城乡社区服务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社区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加,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社区志愿服务广泛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三、重点任务(-)完善城乡社区服务格局1健全建引领机制。加强对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全面领导,强化建引领城乡社区服务能力建设,扎实做好服务群众工作。压实乡镇(街道)委责任,
7、建立健全街道工委牵头、驻区单位组织负责人参加的社区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进村(社区)组织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居)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全面健全村(社区)组织引领,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主导,村(社区)居民为主体,群团组织、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完善组织领导下的城乡社区协商制度,围绕群众关心的服务事项广泛开展议事协商。全面落实在职员到社区报到为群众服务制度机制,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到村(社区)开展服务。全面开展红色物业创建工作,推进物业服务行业和物业服务企业建全覆盖。推动有物业服务的社区建立健全建引领下的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
8、物业服务企业协调运行机制。2、完善多方参与格局。发挥村(社区)组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支持群团组织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加快发展生活服务类、公益慈善类和居民互助类社区社会组织,推动家庭服务、健康服务、养老服务、育幼服务等领域的社区社会组织主动融入城乡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完善基层志愿服务制度。支持引导驻区单位向社区居民开放停车场地、文化体育设施、会议活动场地等资源。探索通过以场地换服务、优惠租赁等方式,鼓励驻区单位捐赠或兴办社区服务事业产业。支持社区服务企业发展,积极引导市场主体进入社区服务领域,鼓励开展连锁经营。完善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服务激励政策,建立以社区为
9、平台、社区社会组织为支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为保障、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为支持的五社联动服务机制。完善社区组织发现居民需求、统筹设计服务项目、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的工作体系。(二)增加城乡社区服务供给1强化为民服务功能。聚焦幼有所育、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和、文体服务有保障,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向村(社区)下沉。重点强化社区养老、托育、助残服务供给,加强对困难群体和特殊人群的关爱照护。设立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推进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做好健康教育、传染病、慢性病防
10、控等工作。推动村(社区)儿童之家妇女之家纳入村级公共服务体系。鼓励村(社区)提供普惠托育和婴幼儿照护服务,满足新增公共服务需求。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在有条件的村(社区)设立就业创业空间,重点为村(社区)居民中的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低收入人口、农村转移劳动力、残疾人等群体提供服务。大力发展社区教育,助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扩大文化、体育、科普等公共服务供给。加强婚姻家庭文化服务。增加行政村和较大自然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提升邮政、金融、电信、供销、广播电视等公共事业服务水平。重点加强脱贫村和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的教育、卫生、就业、社保、养老、社会救助、未成年人保护、环
11、境保护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2、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实现基本养老服务设施全覆盖,开展社区养老试点示范工作,积极培育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组织,创新运营模式,推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协同发展。每个街道建有一个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建有一处养老服务场所,新建居民住宅区按照每百户30平方米配建移交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老旧城区、已建成居民住宅区按照每百户20平方米补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支持建设连锁化、标准化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失能照护以及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行助急等服务,推动构建城市社区一刻钟居家养老服务圈。3、强化便民服务功能。全面推进城市社区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服务
12、便利化。引导市场、社会力量发展社区养老、托育等服务业态。推动物流配送、快递、再生资源回收商业网点向村(社区)延伸。鼓励发展社区物业、维修、家政、餐饮、零售、美容美发等生活的员务业,支持相关企业在村(社区股置服务网点,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引进专业化物业服务,建立健全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双向选择机制。对无物业小区,采取引入国有物业服务企业提供基本物业服务、村(社区)两委组织居民自我管理等方式,实现物业服务兜底。完善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组织体系,指导和监督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依法履行职责。依托村级综合服务设施、供销合作社等强化农村地区农产品收购、农资供应等服务供给,开展多种形式的城乡
13、对接、产销对接活动。支持各类组织、机构在村(社区)开展社会心理服务,加强精神慰藉、心理疏导、关系调适、社会融入等服务。推进建设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增进民族团结。4、强化安民服务功能。深化城乡社区警务战略,推进雪亮工程建设,把治安防范措施进一步延伸到群众身边。增强村(社区)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建立常态和应急状态转化机制,加强群防群治、联防联控机制建设,健全应急状态下村(社区)两委统筹调配区域内应急资源力量机制。加强村(社区)人员密集场所安全管理,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做好用气、用电、用火以及地震、洪灾等防灾监测、预警发布和应急避险安全防护工作。完善村(社区)应急组织体系和工作预案,
14、强化应急和风险防范物资储备保障,健全应急广播体系,拓展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加强村(社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完善微型消防站(点)。推动村(社区)普法宣传、法律援助、公证等法律服务全覆盖,加强村(社区)反邪教工作能力建设。强化社区矫正、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刑满释放人员帮扶和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为遭受家庭暴力的居民提供应急庇护救助服务。建立健全发现报告和家庭监护监督制度,加强村(社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三)提升城乡社区服务效能1优化服务设施布局。将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推进新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确保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达标。按照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
15、优先的原则,优化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设施,加快实现城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服务全覆盖。推进社区设施适老化、适儿化改造和无障碍设施建设。精简整合办公空间,推行开放式办公,增加居民活动区域面积。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租赁住宅楼底层商业用房等其他符合条件的房屋开展社区服务。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不能满足托育服务需求的,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分期分批建设,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或改扩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城市社区综合服务体,促进便民利民服务集聚集群发展、项目化系统化供给。建设智能信包箱(快件箱)和邮政快递末端服务站等配套设施,支持
16、快递企业通过驻村(社区)设点、企业合作等方式提升服务质量。实施村级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完善村级综合服务设施网络,推进标准化建设,统筹利用益农信息社、供销合作社综合服务社(中心)等村级服务站点,增强村级综合服务功能。2、创新服务机制。完善服务统筹机制,以县(市、区)为单元统筹用好各项支持社区的政策,以及面向社区的服务资金、资源、项目等,以村(社区)组织为主渠道落实。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作用,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和一站办理,实现政务代办服务村(社区)全覆盖。构建社区网上办事、网格管理、居民自治、生活服务等智能化应用系统打通服务居民最后一公里。完善村(居)民自我服务机制,健全并发挥村(居)民委员会下属的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作用,推动村民委员会设立妇女和儿童工作等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根据需要设立环境和物业管理等委员会。引导村(居)民广泛参与社区服务,增强自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