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科学2017六年级下册12金丝猴的家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象版科学2017六年级下册12金丝猴的家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大象版科学(2017)六年级下册1.2金丝猴的家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学会了动物的栖息地可以为动物提供生存所需的各种条件的基础上,继续研究金丝猴的生活习性和生存需求,为金丝猴选择适合的栖息地,并利用调查、采访和查阅资料的结果撰写金丝猴最佳栖息地研究报告。因此,本课的探究过程共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通过实际调查、采访或者查资料了解金丝猴的生存需求,第二部分通过整理获得的资料分析金丝猴适合的栖息地,第三部分根据分析结果撰写金丝猴最佳栖息地研究报告。本单元的探究要素是“表达交流”,撰写研究报告活动就是本课培养学生表达交流能力的一个重要活动。【教学目标】(1)科学观念:能够通过实际调查
2、、采访或者查资料了解金丝猴的生存需求。(2)科学思维:撰写金丝猴最佳栖息地研究报告。(3)探究实践:能够整理查阅的资料并分析金丝猴适合的栖息地。(4)态度责任:学习运用研究报告进行表达交流。【教学准备】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金丝猴生存需求的记录表等。活动场地:教室或实验室。【教学过程】视频导入,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创设情境:为金丝猴寻找合适的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师:人们要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设立自然保护区,为金丝猴寻找合适的家。金丝猴保护区设在什么地方合适?根据自己学过的知识提出合理的建议。生1:我知道四川的高山上有金丝猴,我听爸爸说过。生2:金丝猴的家得有充足的食物,还得为金丝猴
3、提供庇护。生3:也要考虑气候因素。计划组织。师:怎样为金丝猴寻找合适的家呢?我们需要制订一个研究计划。同学们有什么想法吗?生1:我们可以通过实际调查、采访或者查资料来了解金丝猴的身体特征、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性等,以此来了解金丝猴的生存需求,而后再分析什么样的环境能够满足金丝猴的生存需求。生2:我们可以设计一个金丝猴生存需求的记录表,把我们收集的资料记录在金丝猴生存需求的记录表上。小组设计金丝猴生存需求的记录表。事实证据。小组通过实际调查、采访或者查资料来了解金丝猴的生存需求,并记录在金丝猴生存需求的记录表中。(4)处理信息。明确处理信息的要求。师:我们收集了关于金丝猴生存需求的资料,让我们先整理
4、一下。请同学们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并贴上“食物”“生活习性”“身体特征”“栖息地提供的条件”等标签。处理信息。学生分小组处理信息,给不同的资料贴上合适的标签,分析金丝猴适合的栖息地,组长进行简单汇总。交流处理后的信息。全班同学汇报交流,教师以思维导图或表格形式进行汇总。师:我们通过收集到的这些资料,发现了什么?生1:金丝猴适合生活在原始森林里。那里远离人群,可以满足金丝猴喜欢安静的生活习性。生2:金丝猴也不是什么高山密林都喜欢。它喜欢气候温润、丛林茂盛、食物充足的高山密林。归纳总结。师:谁能概括一下我们的发现?生:我们发现金丝猴的保护区建立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的原始森林里最为合适。这些地
5、方气候温润,远离人群,丛林茂盛,野果、嫩芽、苔薛植物繁多,不仅能满足金丝猴的生存条件,也符合金丝猴的生活习性。拓展活动:撰写金丝猴最佳栖息地研究报告。明确任务。师:同学们,让我们利用调查、采访结果和查阅的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为建立金丝猴自然保护区提提建议吧。教师指导研究报告的格式和撰写方法。师:(多媒体课件出示研究报告的格式)研究报告大致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研究结论等几个部分。做好收集资料、处理信息工作是写好研究报告的前提和基础。生:老师,研究过程都要记录下来吗?师:研究过程不一定面面俱到,可以只记录主要的环节,做到条理清晰。还可以用思维导图、表格的形式来记录和整理收集到的资料,这
6、样能更直观地支持我们得出的结论。师:(出示研究报告框架)让我们一起来撰写一篇金丝猴最佳栖息地研究报告吧。金丝猴最佳栖息地研究报告研究目的:寻找金丝猴的最佳栖息地.研究方法:调查、采访、查阅资料,二研究过程:为了.我们通过的方法,研究T,发现金丝猴适合生活在0研究结论:最后,我们研究发现,金线猴的栖息地以最为合适。这些地方,学生撰写金丝猴最佳栖息地研究报告。小组内交流展示研究报告,并选出组内的最优报告。全班交流各小组的最优报告,小组间相互评价,教师进行指导。【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经历了“制订计划一搜集证据一表达交流一得出结论一撰写报告”的认知过程,师生互动情况较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学习中能够积极思考、勇于发言、团结合作,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学生通过搜集证据、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学习过程,研究了金丝猴的生存需求,分析了金丝猴适合的栖息地,撰写了金丝猴最佳栖息地研究报告。教师向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究和思考的机会,学生亲身经历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教师在这节课上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也是学生学习的亲密伙伴,学生和教师之间在探究过程中充分互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思维上相互碰撞,产生了“1+12”的效果。整节课探究气氛活跃,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利用研究报告进行科学地表达交流的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