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毕业论文曾留守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和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7500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毕业论文曾留守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和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7500字.docx(13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摘要1关键词1Abstract1KeyWord11综述11.1留守定义及其相关研究21. 2成人依恋及其相关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2问题提出42.1问题的提出错误!未定义书签。2. 2研究的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2. 3研究的目的错误!未定义书签。2. 4研究的假设错误!未定义书签。3研究设计53.1 研究方法与被试错误!未定义书签。3. 2研究工具错误!未定义书签。3. 3施测过程错误!未定义书签。3. 4数据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3. 5结果分析64讨论错误!未定义书签。5结论86研究的不足与展望错误!未定义书签。6.1不足错误!未定义书签。6.2展望错误!未定义书签。10参考文献曾留守大
2、学生的成人依恋和人际信任的相关研究摘要:本研究采用成人依恋量表(AAS)和人际信任量表(ITS)两种量表对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经过通过SPSSI8.O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敏感和成年依恋上显著性明显高于没有留守经验的大学生;(2)大学生的成人依恋在地域和性别上差异显著;(3)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敏感在地域和性别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性别上有差异显著。关键词:成人依恋;人际交往;留守大学生;人际信任Abstract:Thisresearchadoptstheadu1tattachmentsca1e(AAS)andinterpersona1trust
3、sca1e(ITS)twosca1equestionnairesurveyforco11egestudentsPassthroughSPSS18.0statistica1softwareforstatistica1ana1ysis,Thefo11owingconc1usions:(1)Stayexperienceofco11egestudentsininterpersona1sensitivityandthesignificanceofadu1tattachmentismuchbetterthannostayexperienceofco11egestudents;(2)Theadu1tatta
4、chmentofco11egestudentsintheregionandgenderdifferenceissignificant;(3)Co11egestudentsinterpersona1sensitivitybuttherewerenosignificantdifferencesintheregiona1andgenderhavesignificantdifferenceingender.Keywords:adu1tattachment;interpersona1communication;1eft-behindstudents;interpersona1trust11留守定义及其相
5、关研究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自己留在家里生活的儿童。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与隔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己有研究在在界定童年时期的留守也不一致,王玉华在研究中把留守经历界定为:十四周岁以下,父母双方出去打工或者一方外出打工一次性连续半年以上”。杨雪玲等人将留守定义为:“十六周岁以下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自己留在家乡”。李凡繁的定义是:“十七周岁及其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且自己被留在家乡时间半年以上”。目前对童年时期具有留守经历,现在高校就读的学生这个群体的称谓目前没有统一的概念,有很多种说法:如“曾为留守儿童的大学生”、“留守
6、经历大学生”、“留守大学生”等。本文将采用“留守大学生”这个称谓。111留守经历的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许多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只能与祖父母一起生活,有的投亲靠友。由于“代沟”的原因和知识层面的差异,之间很少进行交流,孩子们遇到难题也不愿求助,导致心里越来越闭塞,性格愈来愈孤僻。留守学生也易产生“读书无用”的思想,出现厌学情绪,学习缺乏热情,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并且由于长期缺少父母之爱和必要而又即时的抚爱,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防线十分脆弱,经不住任何打击和失败。11.2留守大学生的相关研究随着留守儿童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相关的研究也很多,但是目前对留守大学生的研究还甚少,但是也有很多方面的结果和经
7、验值得认可和借鉴。很多研究都是关于留守大学生的人格特质、社会支持、心理健康和主观幸福感及其抑郁等方面的相关研究。华中农业大学教师张莉华2006年最早将这一特殊经历的群体称作:“留守群体”大学生。谭杰华曾经采用卡特尔的16PF量表,对留守大学生与一般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在童年期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乐群性、稳定性的得分明显低于一般的大学生,在幻想性和独立性方面得分则显著高于一般的大学生。温义媛和曾建国曾利用艾森克的人格问卷调查对留守大学生和一般大学生的人格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大学生在精神质维度的得分明显高于一般大学生的得分,在内外向维度的得分明显低于一般大学生的低分。李晓敏等人
8、的研究指出,留守的大学生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普通大学生。李凡繁的研究也显示,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精神抑郁、社会焦虑水平方面显著高于一般大学生。杨琪采用半结构化访谈大纲等方法对留守大学生进深入访谈,访谈结果发现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抑郁比较显著情绪不稳定。事后用团体辅导法对留守大学生的抑郁进行干预研究,结果发现用针对性的干预方案能够有效改善留守大学生抑郁状况,降低抑郁水平.在为数不多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来有留守经验的大学生的人格、心理健康、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抑郁等方面显著差别与普通大学生。11.3小结尽管对留守儿童的研究甚多,但在研究规范、概念界定、研究信度效度以及结果方面存在较多的争议甚至一
9、些基本理论之间还存在和矛盾。本研究通过总结过去已有的研究,了解曾留守大学生们的心理状况,同时期望进一步理解留守经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12成人依恋及其相关研究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对婴儿与母亲之间的互动进行观察,首次提出了“依恋(attachment)”一词,认为,尤其是母亲对婴儿喂养方式,以及喂养时母亲与婴儿之间的互动模式将影响到婴儿依恋性质,儿童对母亲的依恋会成为日后多种社会关系的原型。依恋理论最初由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BOW1by)提出,他为了了解婴儿与父母亲相分离后所体验到的强烈苦恼曾做了一系列研究观察。他观察到,被分离的婴儿会以极端的方式(如哭喊、紧抓不放、疯狂地寻
10、找等)力图抵抗与父母分离或接近不见了的父母。在当时,精神分析的研究者们认为婴儿的这些表现是婴儿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的体现,这些表现被调动起来,以抑制情感的痛苦。20世纪80年代中期,研究者们才开始考虑依恋过程将会延续到成人期的可能性HaZan和ShaVer在1987年发表了Rromantic1oveconceptua1izedasanattachmentprocess成为了成人依恋研究开始的标志。HaZarI和ShavCr认为,成人伴侣之间所出现的情感纽带和婴儿在和其照看者之间出现的情感纽带都是依恋行为系统这一同样的动机系统所导致的结果。1. 2.1大学生成人依恋的相关研究依恋一直以来是个很热门
11、的研究话题,对大学生的成人依恋研究也很多。并且各种研究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大学生R1B)存在自我评价低、情绪不稳定、人际交往敏感、人际沟通能图力低下和心理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李晓敏等人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对农村留守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有留守经验的大学生的依恋焦虑维度和成人依恋回避维度和普通大学生有显著的差异。王玉华在他的有童年期的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得成人依恋、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的研究中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量表(ECR)对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和一般大学生进行问卷调差,结果显示有童年留守经历的大学生他们的依恋回避维度、消极情感显著高于一般大学生。田瑞琪,采用亲密关系问卷对大学生的成人依
12、恋进行现状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依恋回避维度较高。朱玲g采用亲密关系问卷对留守大学生的成人依恋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具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的依恋回避维度和依恋焦虑维度的得分均高于没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1.2. 2依恋的类型及其测量工具AinSWorth等人采用陌生情景测验法对婴儿在与其他的依恋对象在分离与重聚的一些场景中进行行为观察和记录,发现至少存在三种依恋类型:安全型(Securre1ya1tached),焦虑型(resistant)N回避型(avoidant)。HaZan和ShaVer认为成人依恋也可以划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而且与婴儿的依恋类型比例分配相似,说明成人依恋的类型
13、最早形成于童年时期。现在运用最广泛的是BarthomeW和HoroWitZ根据BOW1by的自我工作模式和他人工作模式划分的四种成人依恋类型,这四种类型如下所示:安全型:认为自己是值得爱的,他人也是值得爱和信任的。专注型: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和没有价值的,但是他人是可以接受的,并且总是积极努力赢取他人的接纳,并用次来支持消极的自我形象。恐惧型:这种人对待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都是消极的,这种类型的人很害怕与他人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冷漠型:他们的看法是相对积极的,认为自己是价值的,但是认为他人会拒绝自己,这种类型的人拒绝与别人建立人际关系作为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在实际的研究中,成人依恋的测量工具主要分为
14、两个类型:访谈式法和自陈式问卷法。访谈式主要是以成人依恋访谈(AdU1IAttaehmentIntervew,AA1,George,Kap1an,Main,1985)为代表,An包括15个按一定顺序设置的问题,这些问题要求被试对早期的依恋关系、失去依恋对象、与依恋对象的分离等经历进行回忆和描述,并对这些经历在个人的成长中的影响进行评价。而且,AA1的信度和效度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检验。另一类是自陈式问卷例如:成人依恋问卷(AduItAttachmentQuestionnaire,AAQ,1993)、成人依恋量表(AduI1AttachmentSca1e,AAS,1990)、关系问卷(Rea1tio
15、nQuestionnaire,RQ,1991)和亲密体验问卷(ExperiencesinC1oseRe1ation-Ship-Revised,ECR,1998)等。它们是通过问卷的方式对成人的依恋类型做出鉴别。目前在我国的各种研究中使用最多的都是自陈式问卷。本研究采用的是成人依恋量表(AAS)e1.3. 3人际交往的信任社会学心理学家认为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活动中彼此为寻求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人际交往,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学友(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及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等。人际关系的产生主要是亲和需要、人际关系的报酬、摆脱寂寞等因素引起的。(D良好
16、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从交往由浅到深的过程来看,一般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2)人际交往的内容也是广义的,包括商品交换、思想交流、劳动服务、互助合作、劳动与娱乐等。(3)人际交往的主体关系,包括夫妻间关系、父母子女关系、朋友关系、亲戚关系等。(4)人际交往的领域也是广义的,包括经济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等。(5)人际交往的等价方式是广义的,包括正值等价与负值等价,即对方如果使自己遭受了价值损失,自己将会设法使对方遭受同样程度的价值损失。人际敏感则是人际关系敏感指自卑、懊丧,以及在人际关系中明显相处不好,表现为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在人群中感到不自在,与人相处时有着较强的戒备、怀疑和嫉妒心理,在人际关系上存在着种种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