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永远不要指望孩子的自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永远不要指望孩子的自觉.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教育,永远不要指望孩子的“自觉”刚当班主任那会,最怕的就是家长跟我说:“孩子在家哭得厉害,不愿来上学了。我就很着急,和老师们一起反省,是不是教学方式不对,是不是生活照顾不够细致,是不是课程让孩子不感兴趣最后发现不管怎么改变,总有愿来的和不愿来的,而不愿来的,就那么几个。一个很突出的例子是,有个孩子是走读的,人家每周回家一次,不哭;他每天都回家,早上和妈妈分手时还要大哭一场。后来我就明白了,孩子愿不愿意来主要不是学校的问题,而是家长的问题。家里要求严格,孩子就“自觉”地来上学;家里太松散,父母信心不坚定,孩子就不愿来。所以后来新的孩子入学时,我都预先给家长说,不要以孩子愿不愿来上学来判断学校的好
2、坏,来不来上学是家长的问题,到了学校能不能学好才是学校的问题,孩子愿意来上学,不是学校的功劳,你也不要高兴太早,说不定哪天他就不愿意来了,如果他不愿意,劝说又无效,你不妨学学孟母。作为家长,连把孩子送来上学的本事都没有,也太菜了吧?果然,从此以后,再也没发生孩子不愿来的问题。现代教育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口号,就是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听起来很高明很动人,但事实上从来都没有实现过。为什么?因为它不符合人性,不了解孩子。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没有自觉,而且你不可能真正建立起他的自己觉。小孩子就像个小动物,是一个感性的情绪化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意志力。这样说丝毫没有贬低儿
3、童的意思。人生而善,但此善只是一种可能,要在漫长的一生中通过艰苦的努力才能把它变成现实。实现人本然之善,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神圣的使命。而一个孩子,他虽然本质上是善的,但他光明的天性还包裹在动物性之中,在现实中的表现只不过是吃喝拉撒,哭哭笑笑。小孩子可以自觉地吃喝玩乐,但不可能自觉地学习。因为动物性的表现是本能,毫不费力,人性的表现却需要一定的理性和意志力,要吃点苦头才成。因此孩子自觉性的建立,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教育正常的话,至少也要到十五六岁,才能初步建立起来。在此之前,孩子都不可能自觉地学习,都必须有成人的陪伴、督导和管束。孔子“十又五而至于学”,十五岁可以看作孔子自觉性的初步建立,从此
4、他才能够自主学习。孟子少年时代也逃学,不过他回家一进门,就被老妈一个雷霆万钧的动作-一“断机杼”一一唬得目瞪口呆,从此乖乖读书。提倡“良知”之教、最重视启发人的自觉的大儒王阳明,少年时代嗜好下棋,屡教不改,有一天下棋时其父大怒,把棋抓过来一把扔到河里,阳明深受震撼,从此立志读书,还写了一首诗记录此事。这些圣贤人物,儿时都不能自觉,何况常人?现代教育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口号,就是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听起来很高明很动人,但事实上从来都没有实现过。为什么?因为它不符合人性,不了解孩子。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他没有自觉,而且你不可能真正建立起他的自己觉。小孩子就像个小动物
5、,是一个感性的情绪化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意志力。这样说丝毫没有贬低儿童的意思。人生而善,但此善只是一种可能,要在漫长的一生中通过艰苦的努力才能把它变成现实。实现人本然之善,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神圣的使命。而一个孩子,他虽然本质上是善的,但他光明的天性还包裹在动物性之中,在现实中的表现只不过是吃喝拉撒,哭哭笑笑。小孩子可以自觉地吃喝玩乐,但不可能自觉地学习。因为动物性的表现是本能,毫不费力,人性的表现却需要一定的理性和意志力,要吃点苦头才成。因此孩子自觉性的建立,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教育正常的话,至少也要到十五六岁,才能初步建立起来。在此之前,孩子都不可能自觉地学习,都必须有成人的陪伴、督导和管束
6、。孔子“十又五而至于学”,十五岁可以看作孔子自觉性的初步建立,从此他才能够自主学习。孟子少年时代也逃学,不过他回家一进门,就被老妈一个雷霆万钧的动作-“断机杼”一一唬得目瞪口呆,从此乖乖读书。提倡“良知”之教、最重视启发人的自觉的大儒王阳明,少年时代嗜好下棋,屡教不改,有一天下棋时其父大怒,把棋抓过来一把扔到河里,阳明深受震撼,从此立志读书,还写了一首诗记录此事。这些圣贤人物,儿时都不能自觉,何况常人?现代教育有一个激动人心的口号,就是发挥孩子的主体性和自觉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听起来很高明很动人,但事实上从来都没有实现过。为什么?因为它不符合人性,不了解孩子。孩子之所以是孩子,就在于
7、他没有自觉,而且你不可能真正建立起他的自己觉。小孩子就像个小动物,是一个感性的情绪化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意志力。这样说丝毫没有贬低儿童的意思。人生而善,但此善只是一种可能,要在漫长的一生中通过艰苦的努力才能把它变成现实。实现人本然之善,正是一个人一生中最神圣的使命。而一个孩子,他虽然本质上是善的,但他光明的天性还包裹在动物性之中,在现实中的表现只不过是吃喝拉撒,哭哭笑笑。小孩子可以自觉地吃喝玩乐,但不可能自觉地学习。因为动物性的表现是本能,毫不费力,人性的表现却需要一定的理性和意志力,要吃点苦头才成。因此孩子自觉性的建立,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教育正常的话,至少也要到十五六岁,才能初步建立起来。
8、在此之前,孩子都不可能自觉地学习,都必须有成人的陪伴、督导和管束。孔子“十又五而至于学”,十五岁可以看作孔子自觉性的初步建立,从此他才能够自主学习。孟子少年时代也逃学,不过他回家一进门,就被老妈一个雷霆万钧的动作一一“断机杼”一一唬得目瞪口呆,从此乖乖读书。提倡“良知”之教、最重视启发人的自觉的大儒王阳明,少年时代嗜好下棋,屡教不改,有一天下棋时其父大怒,把棋抓过来一把扔到河里,阳明深受震撼,从此立志读书,还写了一首诗记录此事。这些圣贤人物,儿时都不能自觉,何况常人?现代西方教育“儿童崇拜”的结果,导致它的教学设计必然以儿童为中心,但实际上它并没有以儿童为中心,而是以儿童的生理需求和简单的情绪
9、反应一一所谓“意愿”为中心。孩子喜欢的,就教;不喜欢的,就不教。孩子喜欢这样教,就这样教;孩子喜欢那样教,就那样教。孩子最喜欢什么呢?吃、喝、玩、乐。于是就给他吃喝玩乐。不喜欢就变着花样让他喜欢,花样变完了还不喜欢就拉到。不要学习经典,就束之高阁;不喜欢父师管教,就放任自流。吃、喝、玩、乐一一听起来像笑话,但这确是西方现代教育的精髓!君不见很多幼儿园比着一天吃几餐吗?君不见很多幼儿园一进去好像进了游乐场吗?君不见无论中西,学生学习内容越来越肤浅无聊吗?这种号称“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做到极致的话,就只剩下了吃喝玩乐,完全取消了教育。但它有很多动听的名字,曰“尊重”、曰“自由”、曰“个性”、曰“
10、民主”、曰“主体”、曰“自觉”因为过分强调儿童的“自觉”,现代西方教育逐渐排斥了教育中强制的因素,惩戒被看作是对儿童的侵害而在许多国家被明令禁止。只有儿童自发的行为才被认为是有教育意义的,一切都要通过儿童的“自觉”行动来进行。但孩子本质上是一个感性的情绪化的存在,他哪有那么大的自觉性和自制力呢?于是教育者不得不降低要求牵就孩子,或流于喋喋不休的说教。我们不是看到很多父母对孩子懒床、不吃饭、无理取闹束手无策,家里整天像打仗一样吗?不是有很多父母给孩子讲道理磨破了嘴,但孩子依然故我方然不动吗?教育有这么困难吗?一个成人连一个几岁的小孩子都收拾不住,难道是正常的吗?其实,这都是自诩开明进步的现代父母
11、们自找苦吃。教育哪有那么困难?孩子哪有那么脆弱?训几句就造成了“心理压抑”?打几下手心就烙下了“心理阴影”?这未免太敏感、太小看儿童了。其实你越小心翼翼,孩子越心事重重。你越干净利索,孩子越光明磊落。小孩子没有理性,当他的行为逾越规范时,如果没有人给他指出来并进行纠正,他就永远没有理性。小孩子意志薄弱,当他做遇到困难要退缩时,如果没有人鼓励他或强制他做下去,他将永远意志薄弱。孩子需要适当的强制,这种强制不是对他的压迫,而是在他意志软弱的时候帮他克服困难,获得高层次的体验,他因此变得更加坚强。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到大一直生活的一个没有任何强制的环境中,他将永远不能成长,他虽然长大了但心智一定还只停留
12、小孩的水平。所以,不要那么强调孩子的“自觉”了,“自觉”一词对孩子太沉重,他小小的身体和心灵承受不了!该训的时候训一下,该打的时候打一下,只要你训得对,打得适时适度,孩子会因为你训他打他而感到轻松!如果你一直装模作样下不了手,只是一个劲儿地说教、对峙、冷战,那样孩子才会真正受到伤害而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所以,今天的父母师长们,不要再指望孩子的“自觉”了,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如果你看到一个“自觉”的孩子,那多半是父母师长长期陪伴、正确督导和严格管束的结果。这没有什么可羞愧的,孩子就是这样,他需要大人的管束,他必须在大人的管束下才能成长。孩子就是孩子,成人就是成人,成人天然就有管教孩子的权利,只要他人格还算正常,他就有这个能力。“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请你自信一点,该怎么教就怎么教,别在意那么多流行的词语和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