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教学案(教案及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教学案(教案及练习).docx(20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教学案(教案及练习)谛听天籁?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学习目标】1 .学习文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2 .学习散文比照的结构特征和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3 .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一、作者介绍: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他发愤读书,成绩斐然。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郁达夫在文学
2、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表达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该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
3、,最初发表于1936年1月1日?文学?第6卷第1号,收于良友出版公司1936年版的散文集?闲书?。二、读准字音煮茗(ming)蛰居zh6)曝背(PU)亘古(gen)熠羊肉xudn)赭色(zh6)绿林豪客(Iu)正月(ZhGng)乌柏(jiu)恣意(Zi)谛听(di)剥削(b。)槎才亚(chya)丰腴(yi)剥花生(bdo)夹层Ijid)间或(jidn)中间Ijidn)夹衣(jid)月晕IyfIn)晕头转向(yUn)搁下ge)搁不住(ge)三、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理清思路1 .在?江南的冬景?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心目中的江南的冬天很好,阅读之后,你能够用哪些更具体的词语来替换这个“好字?2 .为
4、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3 .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思路。明确:1 .晴暖温和可爱明朗的情调优美闲适温暖温润2 .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比照,包括: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照应。3 .第1至4段,第6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比照,突出了其所钟
5、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第5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第7段,写了江南的微雨。第8段承接上文说到的雨,又写到了江南的雨雪。第9段写到了江南旱冬的晴和,将话题引到“散步上来。文章最后一段语言平实而又活泼,照应全文行云流水般的描述,既是一个巧妙的收束,又是一次洒脱无羁的荡开。?江南的冬景?里,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第五段,写江南,不能不写到江南的河港湖泊。四、研读重点段落59),深入思考讨论:1 .文章写景时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描写策略。读完这局部,你觉得哪些地方写的是实景?哪些地方写
6、的是虚景?虚景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趣?2 .文章屡次引用诗文名句,找出这些诗文名句并体会: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替换这些名句?如果替换以后,会不会影响文章的语言风格?3 .这篇散文写景时做到了语言风格与景物特征的和谐,试作简要分析。明确:1 .第5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实写)。江南丰腴润泽的土地上,芦花、红叶、柏子、草集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作者将这种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第7段,作者为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挥毫泼墨(虚写)。借助想像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就呈现在读者面前。郁达夫熟稔绘画的用色技巧,也能够较好把
7、握情绪的节奏,因而写景时,他善于运用五颜六色状物写景,把江南冬景情意浓浓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其中既有素描的工笔,也有浓淡适宜的写意,绘出的,总是一幅幅情景交融的优美图画。第8段写到了江南的雪(虚写)。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避实就虚地引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那么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结合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来谈,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结果,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郁达夫主张表现自我,认为小说是作者的“自叙传。这种直接抒写性情的创作风格同样也表
8、达在散文写作中,只是在散文里更注重表现与再现的结合。因此,江南的冬景在郁达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2 .不能,作者借助诗句写出了江南冬天黄昏、夜里、早晨的雪景,巧借诗歌意境,通过自己的品评,将江南雪景推向一个新的意境,增强了散文的意趣,也更能表达出作者的心境闲适。3 .读这篇文章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特色和行文风格,体会到,江南冬景的悠闲和暖、作者心境的闲适和行文时的舒缓自如在全文中水乳交融,和谐统一。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声调平和、表达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画家刘海粟对此深有感
9、触:“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西地平线上?高建群一、学习内容:1 .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2 .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二、学习过程:1 .读准字音诳语班口勉强湖泊雾霭混沌瘴气酝酿喷薄安谧泥淖攫取2 .文章解读:高建群,一位被公认的中国文坛罕见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义色彩的写作者,他的创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诗风格。在他的创作题材中,始终激情高唱着生命的赞歌,营造一种生命中最为壮丽的风景,同时也融入了作家对生活、对生命的思考。高建群认为,作家必须要体验生活,而体验生活准确的说是体验生命。正因为如此,我们就不
10、难理解,为什么作家向往西部生活,总是对西地平线的那块土地情有独钟,是的,正因为那里充满了对生命的考验,他钟爱这个地方,就像钟爱他的生命一样,因而他能够发现那里的美,因为那里的景物都充满了生命,处处洋溢着感动因子。而西部景物中,最难忘、最令作者震撼的便数落日。3 .文本探讨:第一段介绍了“在所有雄伟的风景中,落日大约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总体感受,于是便简约地记述起三次落日。这一句在整个文章结构中,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第一次落日地点:定西高原发现落日“在苍茫地远方,弧状地群山之巅,一轮血红的落日像一辆勒勒车的轮子,静静地停驻在那里。其中几个字眼:苍茫、弧状、血红、轮子、静静我们暂时还不觉得很美,但至
11、少能吸引每个人的注意力,这说明任何美的所在都有吸引人的地方,我们该做的是挖掘出它的美,怎么做?就是仔细地观察。观察落日没有火焰没有灼热感)像红纸柔和、美丽、安谧(不真实)太大(较轮子大得多)悬挂群山托扶(想象之景)托树拍照联想左公柳K探讨D关于“左公柳的故事,似乎与“落日无关,那么还为什么要如此安排?K参考R我们在观察事物时,要有意识探寻事物背后的故事,这样做至少有几种好处:一是可以丰富文章内容,而不显得单调乏味;其次,加深对该事物的认识。每个人都看见过日落,但似乎认真留意整个日落过程的很少,可是即便认真留意并用文字表述出来的,也是枯燥乏味的。那么在作者笔下,日落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呢?日落跳跃、
12、颤抖纹丝不动、颤抖两下、往下一跃依恋、慈祥、贪恋、不愿离去K探讨11我们会发现,这些字眼,很熟悉,甚至在脑海里能形象地呈现出来,为什么呢?原来这些词语一般都用来形容人的,但作家却在此用来形容大自然中的一个景观落日,这样处理,好吗?K参考D至少,用拟人的手法将落日写活了,在每个人眼里都可以感受到落日的那种活力,虽然有人认为有些不切实际,但这是作者感受中的落日景象,我们还知道作者是一位热爱生命,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写作者,在他眼中万物皆有情,将事物人格化,也是情理中的事。K回味11高建群是一位善于用感情写作的人,他经常会写自己留下眼泪,其实,不经意中,读者也会为此感动,正符合诗人艾青的名诗?我爱这土
13、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为什么他能够将大自然景物想象得如此充满活力,正因为他是一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爱,让他能够感受到万物的勃勃生机,万物同样带有人的感情,正如文中所描述的“它继续依恋地慈祥地注视着人间,好似有些贪恋,不愿离去,或者说不愿离去正在注视它的我们。第二次落日地点:罗布淖尔荒原日落前:不显明、像灰白的硬币、冷冷大地、天空混沌、灰蒙蒙感受:走入地狱、走入鬼域辉煌的罗布泊落日:血红的落日、停滞我们震撼了脸上泛着红光像在画中K探讨作者为何而掉泪K参考D之前的落日,给作者苍白荒凉之感,一切都充满了死寂,加上荒凉寸草不生的罗布泊,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下,心情
14、是消沉的。而后来的落日突然变得血红,以至每个人的脸上都泛着红光,整个场景的基调是红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复燃,是一种活力的表达,尤其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更显得重要,至少给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励。K探讨文中说:死亡原来也可以是一件充满庄严和尊严的事情。这当如何理解?K参考11落日终归要日落西山,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对死亡,不同的过程,产生不一样的结局,有的平淡苍凉,有的却可以轰轰烈烈。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变得血红血红,虽然终归下山,但毕竟之前也曾辉煌过,因而在消失时,不无庄严与尊严之感。第三次落日地点:阿勒泰草原火烧云灿烂地、热烈地、夸张地、烤红了、烧红了
15、惊骇第二十段作者通过火烧云所映照的地方,又一次联想到历史中,这块土地曾被称为欧亚大平原(小亚细亚,接着便想到历史中的两件大事匈奴民族西迁以及成吉思汗的誓师大会,这给全文增添了些许历史厚重之感。原来在如此平凡的土地上竟曾发生过如此惊世骇俗的一幕,而作者通过火烧云才想到这一切,顿觉自己是那么的卑微、那么的平庸。第二十四段作者进行了总结,照应开头,并对“雄伟的风景和“世间有大美两句话的出处进行了说明。4 .全文小节:这篇课文,指引我们通晓生活之中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现美的所在,自然界同样不乏其美,对于此,我们又能做什么呢?我们能做的就是发现、观察、欣赏、感悟美。本文作者高建群,便是发现了三次落日,并通过观察,领悟并欣赏到不同的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种壮烈奔放之美,是一种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东;第二次落日那么是死亡前的精神写照,庄严、肃穆、神圣、悲剧感。是一种崇高的美;第三次落日带有一种历史的沧桑之感,原来在落日下,历史里竟有那么多让人惊骇的故事。这篇课文,还启发我们要发现自然的美,必然要带着一颗感动热诚的心,用心去感受所观察的事物,只有心中充满爱,爱生活、爱生命、爱社会中一切事物,那么你的心里才会充满感动,感动是你捕获美的利器。三、活动设计观察一下你身边大自然中的一切,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记述下来。【模拟试题】稳固测评(一)一、根底知识1 .以下词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