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必修上我与地坛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必修上我与地坛教学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我与地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母爱的深沉和伟大和孩子的痛悔。2、培养学生联系自己,获得启示,阐发感受。3、通过品味本文几处景物描写理解作者对生死的感悟。4、通过学习,培养正确的生死观及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体味生命的崇高和庄严美。教学重点1、理解母爱的深沉和伟大和孩子的痛悔。2、培养学生联系自己,获得启示,阐发感受教学难点理解、体悟作者铁生对生死的感悟。教学准备请同学们带上自己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和现在的照片学生活动设计1、小组讨论研究课文。2、发表感言。3、共唱烛光里的妈妈学法指导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情景法等相结合。教学过程一、欣赏影音,创设情境导入(课堂上播放影音文件满文军的歌曲懂你,以创
2、设学习课文的情境。这首歌,唱出了对母亲的深沉的爱,其内容和感情基调十分契合史铁生的这篇文章。)(欣赏之后,导入)母爱,是天地间一种至真至纯至深至厚的感情。古今中外抒写母爱、赞颂母爱的作家不胜枚举,作品也层出不穷。(多媒体显示)歌颂母爱的名人名言。导入新课人的生命异常脆弱,当病痛、残疾猝不及防地降临和不公平命运残酷地捉弄时,人的身体、心理、精神都陷入无尽的痛苦、无奈与无助之中。不过,也有些人仍旧能够战胜困难,向不公平命运抗争,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张海迪、海伦凯勒、贝多芬等等。今天我们来看看另一个向命运抗争的人物:史铁生。那么,史铁生到底经历了怎样的灾难?他怎么面对这个灾难的?他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了怎
3、样的思考和启示?二、作者介绍史铁生:史铁生,男,1951年生于北京。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即他21岁时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1974年到北京北新桥地区街道工厂工作。病后致力于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1981年病情加重,遂回家养病。1983年加入中国作协。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他的作品一类是对
4、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摩,作品呈现平淡质朴而意蕴深沉的“散文化”倾向。从史铁生的经历来看,面对残疾,他也曾一度彷徨苦闷,甚至想到了自杀,但最后还是面对困难,勇敢的活了下来,并拿起笔走上了中国文坛,他现为专业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其作品多次在全国获奖,并在国外出版。从残疾到成为一名专业作家,史铁生经历了痛苦的思索。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他的散文我与地坛,理解他对生命、对人生意义的感悟。三、诵读课文,整体把握(这部分文字篇幅比较长,抒写也是别具一格的,读起来要求能够把感情充分显露出来。朗读文章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但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因为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
5、才能了理解史铁生在文章中流露的思想感情。)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朗诵完成(配乐沉思曲)四、精致品读,揣摩细节,体悟母爱1、请大家找出并轻读母亲的心理活动。(检查预习)2、为什么作者要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提示:她理解儿子,知道在这种时候应该让他自己出去走走,老呆在家里反而不好;她也知道有些事理儿子需要自己去想,去斟酌,她不想惊扰儿子。但是出于一个母亲对孩子本能的、刻骨铭心的爱,她又无法不为儿子的生命担忧,她几乎是整日整夜处在痛苦、惊恐当中。只要儿子不在家,她就心神不宁坐卧难安;当儿子回家后,她想问儿子内心的想法到底怎样,有什么打算,却又害怕增加儿子的压力而终于不敢问。同时,她
6、还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条实现个人价值的路,走向他自己的幸福。但这其中又有多少成功的可能呢?她的内心一直被这种矛盾反复纠缠而痛苦万分。“我”所承受的,是我自己的不幸;母亲不但要承受“我”的痛苦,还要承受不能将这种痛苦现于形色的痛苦。她不但要随时准备接受儿子自杀的噩耗,还要想儿子今后的人生道路该怎样走。因此,作者说“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3、体会“我”的懂得与后悔。早先的时候,我对母亲的爱是什么态度?找出文中相应的语句。“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儿子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来不
7、及为母亲想,甚至来不及体会到母亲的痛苦。此处用“她的儿子”而不用“我”,第三人称替换了第一人称,采用了一种远观的态度,表现了对自己的否定。“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待我看见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
8、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一一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母亲很为我担心,但她又不想惊扰儿子,所以她在儿子面前从来不表现出自己的担忧。当她在家迟迟等不到儿子,就来园子里找。找不到儿子时,她焦灼、茫然不知所措;一旦看到了儿子,她又克制住自己内心想让儿子回家的冲动,悄悄地离开。而“我”,出于倔强、羞涩等复杂的原因,躲着母亲,拒绝与母亲的交流。母亲懂得儿子的心理,儿子却不能体谅、回应母亲的心,等到自己能懂得母亲的时候,却已经来不及了。(轻声齐读划线部分)4、轻读这部分的最后一段,仔细品味最后一句话的深情。这句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在“我”生命中的重
9、要性一一在“我”的每一寸进步中都凝聚着母亲的心血,孩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走不出母亲的心。母亲的关爱像一颗会发芽的种子,不知不觉它就埋下了土地,然后潜滋暗长。直到有一天,成熟了的心灵才突然发现,母亲的爱原来已经长成了一棵苍翠的松柏,一直为“我”遮风挡雨。“我”在此时的顿悟与这一部分的首段“现在我才想到,当年我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曾经给母亲出了一个怎样的难题。”遥相呼应,完成了作者对母爱的诠释。五、探究学习,指导写作史铁生抒写母爱的方式。这是本文的学习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学生必须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在此基础上来研究抒写方式。(提示:1、史铁生对母爱的感受是深沉、独特的,抒写也是别具一格的。“我”只是
10、以一个曾经被疾病折磨得几近疯狂的儿子的身分追思母爱,想念那些让“我”感到彻心彻肺地疼痛的点点滴滴。这时候,不需要什么故作高明的手法,避开矫揉造作,毋庸故弄玄虚,压制流动的笔触,冰封纵恣的情意。“我”所能做的就是记下这么多的点点滴滴,否则,只能是对母爱的亵渎。作者写母亲,只是很平静地叙述母亲的艰难处境,对母亲的心理活动做一些猜测,娓娓述说母亲找我的情景。平静的叙述下面,母爱的博大深切慢慢地凸现出来。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是伤痛狂热的,他偏偏用了克制的笔调,叙写了一次次缅怀母亲的场景。没有情感的扑面巨浪,这点点滴滴建立起来的情感的火山,虽不喷勃而出,也正在于它的内敛,才叫读者经久不息地体验着情感的波涛。2、换位思考,描写母亲的心理活动。)六、课堂小结,激起共鸣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命运可能不像史铁生那样残酷,但是我们的母亲也通过种种方式来关爱子女。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母亲的照片拿出来,互相的传看,想一想母亲关爱自己的细节。请两三位学生口述。七、布置作业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作文。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全体学生跟唱,在歌声中结束本课。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