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虚无主义的学理批判兼论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浅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道德虚无主义的学理批判兼论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道德观浅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内容提要】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既通过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观阐述了道德的历史继承性,又通过批判杜林的抽象人性论阐述了道德的现实社会性,从而为批判道德虚无主义奠定了理论前提。作为一种否认道德的客观实在性、消解一切道德文化传统、否定道德之于生活的意义、反对任何道德规范并将道德信仰“祛魅”的思潮,道德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相悖之处在于:一是将道德的现实意义置换为自我价值,与道德的客观现实性相悖;二是割裂了道德传统与道德发展,与道德的历史继承性相悖;三是忽视了道德的意识形态性,与道德的阶级性和人民性相悖。为此,在新时代道德建设中,我们应回归道德的本真意义,创新传统道德资源转化的“五德”体系,并推动道
2、德利他超越道德利己,纠偏道德信仰,实现道德建设意识形态性与适度超越性的有机统一。【关键词】道德虚无主义恩格斯反杜林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受不良思想文化侵蚀和网络有害信息影响,道德领域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当前,耻言理想、蔑视道德、躲避崇高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道德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新时代道德建设面临着“道德虚无主义”的挑战。当前学界主要从历史虚无主义、哲学价值论和道德重建论的视角对道德虚无主义进行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学界对道德虚无主义的内涵、特征及表现尚没有系统的论述,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视角对道德虚无主义
3、的反思批判更是微乎其微。为此,系统阐释反杜林论中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研究恩格斯批判永恒道德观和抽象道德观的方法,不仅对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剖析和破解道德领域的“虚无”状况、推进新时代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一、道德虚无主义的学理审视“虚无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语中的“nihi1”,意为“什么都没有:根据大不列颠百科辞典的解释,虚无主义特指产生于19世纪俄国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的一种怀疑主义哲学。如今,虚无主义已不再简单地指对上帝及神圣意识的怀疑,而是逐渐演变成对人的各种规定性及其存在方式的否定,道德虚无主义就是其中一种重要形式。1 .道德虚无主义的
4、思想渊源道德虚无主义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的智者时期。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对智者色拉叙马霍斯“正义无非是强者的利益”的观点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柏拉图认为,正义作为一种德性和规则,普遍适用于每个人。但是,色拉叙马霍斯却在“正义无非是强者的利益”这一观点的指引下,只对弱者提出道德上的正义要求,对强者没有任何要求,即道德上的正义可以选择性地对强者“虚无”。对此,柏拉图指出,正义作为一种道德,对城邦和个人不仅是必需的,而且具有存在的道德价值,因而不能人为地进行选择性的“虚无二与此同时,柏拉图还通过“洞喻”和“日喻”论证说明了宇宙和人生的意义,从价值论的视角进一步阐明了道德直接指向人的现
5、实生活,指明道德对世界和人生具有超出局部利益的性质。可见,柏拉图对色拉叙马霍斯狭隘正义观的批判和对道德现实意义的强调,初步揭露了道德虚无主义的虚无本性,为后世批判道德虚无主义奠定了元伦理理论基础。继柏拉图之后,怀疑论为道德虚无主义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哲学基础。怀疑论作为认识论虚无主义的一种,主张否定一切确定性和真理性,即“把一切确定的东西都消解了,指出了确定的东西是虚妄无实的”。可以说,怀疑论主张消解和否定一切确定的真理,必然使人类社会历史中各种确定的观念陷入虚妄无实之中,而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作为一一种确定的社会规范也就不可避免地落入了怀疑论“为怀疑而怀疑”的逻辑循环中。除怀疑论之外,通常被人们
6、看作虚无主义者的尼采却对虚无主义有着深刻的洞见。尼采在讨论虚无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虚无主义是传统形而上学的必然结果。事实上,自柏拉图的理念论奠定了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基本框架伊始,虚无主义便成了形而上学的一种预设。尼采认为,形而上学所确立的理念世界只不过是一种理性的虚构。“形而上学否定感性世界的实在性,同时也就是否定它的价值,即它将实在虚无化的同时,也将实在的价值虚无化了J对此,尼采用一句“上帝死了”从哲学意义上给虚无主义作出了解释:虚无主义意味着最高价值的自行贬值。实质上,无论是传统形而上学舍弃对现实感性世界的关怀,抑或是尼采认为的最高价值的自行贬值与废黜,都将使现实社会中的
7、道德理念、道德价值失去存在的根基及合理性。因此,尼采以价值论虚无主义对传统形而上学虚无主义的批判,不仅未能走出虚无主义的藩篱,反而为道德虚无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价值论上的“理由”和“借口二此外,自由至上主义也在道德虚无主义的产生过程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方面,自由至上主义过度崇尚个人自由,主张个人权利至上,其自我优先于目的,所以权利优先于善的逻辑为利己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借口,并导致“精致的利己主义”现象的滋生。因缺失普遍的社会道德标准来裁决道德观念之间的冲突,利己主义的“高级化”最终会滑入道德虚无主义的误区。另一方面,基于个人权利至上价值取向的自由至上主义,其核心问题是“制度正义问题:在
8、自由至上主义设计的社会秩序里,任何社会道德等统一的设计都是对个人权利至上的侵犯,都是对个人自由空间的限制。依此逻辑,自由至上主义必然会人为地剪除对道德价值和道德人格的追问,因为“按照自由至上主义的观点,灌输任何一种道德观却绝非政府的合法功能”。由此,自由至上主义打着所谓维护个人利益的价值中立旗号,事实上消解了人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在价值论上坠入了道德虚无主义的误区。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海德格尔将虚无主义的“价值”之思推进到“存在”之思,人对价值的追求本身成为需要被追问的事情。为此,海德格尔指出:“虚无主义的本质根本就不是人的事情,而倒是存在本身的事情。”“如果人所归属的世界本身并不具有某种价值、某
9、种意义和目的、某种统一性和真理性那么,他如何能为自己谋得一种价值呢?”易言之,海德格尔认为虚无主义本质上是对存在的遗忘,因此,关于道德、意义、价值及真理的思考都应回到对存在本身的追问。然而,存在论虚无主义认为一切不能被感觉和科学所证明的东西实际上都是不存在的。如果产生道德的现实基础无法得到验证,那么道德本身也不存在。庆幸的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用人的在场来探索存在的种种意义,这就为批判道德虚无主义提供了一种“病理学”的分析资源。总之,从思想渊源来看,道德虚无主义发端于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与色拉叙马霍斯对“正义观”的争论,在认识论虚无主义的怀疑论中否认裁决道德冲突的方式与普遍标准;在价值论虚无
10、主义的“唯我”论中坚执一种利己的道德立场,在存在论虚无主义的“无化”状态中否认道德存在的现实基础。这就为分析道德虚无主义的内涵和特征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2 .道德虚无主义的内涵和特征在理清道德虚无主义思想渊源的基础上,总结并提炼道德虚无主义的内涵及具体特征,是洞察道德虚无主义的实质,并对其进行批判和破解的理论前提。有关道德虚无主义的阐述,较为典型的说法主要有三种:一是美国劳特利奇出版社出版的哲学百科全书提及,道德虚无主义强调“任何证明或批评道德判断的可能性都不存在,理由是道德不过是寻求自我利益的借口”;二是尼采从个人权利至上的视角主张,个人为了获得自由,就要消灭道德和一切道德传统,且每一种道
11、德原则“都是既违背天性也违背理性的强制”;三是伦理学小词典中的释义指出,道德虚无主义是指“否认一切人类社会道德价值的理论和态度:事实上,关于道德虚无主义的内涵,学界并无统一的认识。对道德虚无主义进行定义,需置于现代性对道德意义不断解构而产生的道德悖论、道德危机与道德困境的背景下加以考虑。综观道德虚无主义的思想渊源及现代性引发的种种反道德、非道德现象,不难得出,所谓道德虚无主义,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物化逻辑和资本逻辑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否认道德的客观实在性、消解切道德文化传统、否定道德之于生活的意义、反对任何道德规范并将道德信仰“祛魅”的思潮。道德虚无主义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一是否认道德本质的物质
12、内容。“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道德作为观念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受到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制约。因此,道德本质上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特殊意识形态,故而否认、虚无道德就是否认和虚无道德得以产生的经济社会关系,即否认和虚无道德本质的物质内容。二是消解和虚无一切道德传统。道德虚无主义特别表现为一种否定和虚无一切道德传统的态度,这就使得道德建设赖以依托的传统道德价值体系发生断裂,道德建设的根基不断被抽空。在社会自由度不断增大、社会价值逐渐多元化的现代化进程中,消解和虚无一切道德传统容易导致出现道德茫然、道德沦丧、道德“祛魅”等道德虚无的“真空二三是混淆道德判
13、断的善恶标准。由于道德虚无主义既否认道德本质的物质内容,又消解一切道德传统,因此,在逻辑上,道德虚无主义必然会陷入“非道德”的立场一一即通过摒弃道德判断尺度的客观标准,从而抛弃对善恶的衡量标准,导致社会生活被“无道德”“非道德”所误导,出现道德判断标准的混乱、混淆,甚至形成一股有悖于公认的道德标准来重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逆流。四是将道德信仰“祛魅”,从而陷入道德信仰危机。道德虚无主义不仅造成了道德意义世界和道德关怀的失落,同时也引发了道德理想与信仰的沉沦,从而使道德失去对人生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引领,崇高的道德人格遭到扭曲,神圣的道德良心受到冲击,一切稳定的道德信念必然变得不确定了。可见,对道德
14、信仰、道德崇高、道德敬畏的“祛魅”,是道德虚无主义的重要特征之一。五是道德虚无化的呈现方式具有隐蔽性和复杂性。虚无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一种思潮,具有多种表现形式。道德虚无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价值虚无主义等互相勾连、复杂交织;与商品拜物教、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相对主义等价值观念相互聚合;与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等意识形态彼此支撑,因此,道德虚无化的呈现方式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复杂性特征。3 .道德虚无主义的主要表现洞察道德虚无主义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是对其进行批判的重要抓手。根据道德虚无主义的上述特征,结合现实生活中道德虚无主义的不同呈现方式,我们可以归纳出道德虚无主义的四种主要表现
15、。一是鼓吹“去道德化。由于道德虚无主义具有否认道德本质的物质内容的特征,因此,在逻辑上,道德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被抽空,这就为打着所谓“道德解放”的旗号,进而反对任何道德规范的约束、主张放任自流甚至彻底释放个性和本能的道德虚无主义提供了借口和“温床诸如“没有什么本质上是道德或不道德的”的“雷语”时有发生,甚至主张隐退道德、摒弃有德性的生活的论调也逐渐浮出水面。二是断裂传统道德价值。道德虚无主义消解和虚无一切道德传统的本性,使得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发生断裂,并逐渐脱离现实的社会道德生活。具体来看,传统儒家道德价值体系在经历了现代化的多次冲击后,其“重义轻利”的核心价值和讲“仁爱”的道德精神逐步
16、被消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形成了当代中国社会新的道德传统,然而,以讲奉献的利他价值为旨归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在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等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下也面临着被消解的危机。因此,就传统道德价值的断裂来看,道德虚无主义落入了价值虚无的藩篱,而身处“破碎而失衡的道德体系结构中”的人们,难免在现实的道德生活中出现因道德选择困境而导致的道德焦虑和价值迷茫。由此,因传统道德价值的断裂,社会道德生活缺乏道德精神的延续,使得“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三是反对既有道德评价标准。一方面,道德虚无主义主张从根本上反对既有的道德规范和标准,反对任何道德规范的约束,鼓吹放任自流,甚至认为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作出道德判断,因为“任何证明或批判道德判断的可能性都不存在,理由是道德不过是寻求自身利益的借口:另一方面,从根本上反对既有的道德评价标准,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道德主体不再以善恶作为道德评判的根本标准。在交换价值的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