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南京市考前作文逐题简析中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南京市考前作文逐题简析中篇.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023届南京市考前作文逐题简析(中篇)(中篇)近日网传一份南京市2023届高考考前作文训练题,共14道材料作文题,多数见于外省模拟卷。我们逐题作了简析,在此发布6至10题,供大家参考。各位老师、同学如果在这些作文题的审题、立意、构思等方面有什么想法,欢迎留言交流、讨论。06未见出处,似为原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一些人遇到逆境时,往往会这样自我开解:这是他人和环境导致的糟糕结果;这样的事不太可能再次发生;这种情况只限制在个别领域而不是其他方面。有人认为,以上体现的是积极乐观的心态,可以促进事物向好的一面发展;有人则认为这些都是不敢面对现实的表现,将会因缺乏理性认知而导致更糟糕的后果。
2、你有什么样的体验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两个有人认为虽然褒贬对立,但都认为在逆境中的那些开解是与事实不符的。但事实上,有些逆境只有外在原因,或者是孤立的事件。不过,既然材料用开解一词,说明自我开解者主观上就回避内因和重复性。那么材料还是倾向于后一种的消极评价。我们只要照此思路,批评心态决定论,强调内因决定论和矛盾的普遍性便可。另一方面,把面对现实等同于强调自己的错误和失败的普遍性,也是无视矛盾特殊性的表现。把理性认知等同于否定自我,刻意把人生悲剧化,也有问题。所以本题也可以从批判第二种观点的方
3、向写作。但这里的批判不是认同第一小节的自我开解,而是要求自我开解“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单纯为现实找一种解释以求平复心情。07未见出处,似为原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中央美术学院冯海涛揭开了北宋少年画家王希孟的传世画作千里江山图青绿山水的神秘面纱。他研究发现,这幅画足足画了五层:第一层以水墨山水打底,第二层在原有轮廓上添加红色,第三层画绿,第四层仍画绿,第五层才上青色。有人对此感到疑惑:最开始的墨稿不就被覆盖了吗?为什么不从第二层画起?冯海涛说:这看上去有点笨。可没有这层笨功夫,画作后来的色彩变化就不会那么丰富。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
4、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水墨底图上叠加颜色为什么能有丰富的色彩变化?是墨与颜料相融产生变化,还是叠加后有了光学上的折射反射?这些连研究者都说不清。这种只有现象,逻辑不明的材料,无法推导出清晰的理论。所以寓意只能是比较虚的先做的笨功夫是有价值的,至于为什么有价值,就任由考生发挥了。可以写:扎实的基础造成了更多发展的可能性;早期人生经历造成了复杂的性格;民族的苦难造就的丰富的历史和文化;08似出自申论培训材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海水因天体的引力而涌起,引力大则出现大潮,引力小则出现小潮,引力过弱则无潮。这一现象被称为海
5、潮效应。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这个材料讲的是个常识,毫无辩证性。百度百科是将它联系到人才激励机制上:人才与社会时代的关系也是这样。社会需要人才,时代呼唤人才,人才便应运而生。依据这一效应,作为国家,要加大对人才的宣传力度,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对于一个单位来说,重要的是要通过调节对人才的待遇,以达到人才的合理配置,从而加大本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很多知名企业都提出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以待遇吸引人,以感情凝聚人,以事业激励人。这个比喻的
6、本体、喻体关系很弱。天体对海水是隔空发力,社会和人才可是密不可分的。如果用来比喻外国文化对国人的吸引力,倒是比较合适。09河北省2023届高三下学期4月大联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物理学家杨振宁说,幼年时打下的国学基础,为他在物理学上的发现提供了灵感,而且其中的一些道理,成了他为人处世的准则。文学家钱钟书以外语和国文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清华大学,最终成为一代文学大家,但他的数学只考了15分。有人认为,理科人才定要学文科,文科人才则未必要学理科。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题目提
7、出的话题挺有意思,但材料无法提供思考这一话题的有价值的信息。因为两个人物的经历不具备普适性。钱钟书只能说没有学好数学,不能说他没学过数学,这是材料最大的破绽。我们不妨就此反面立论。既然材料已经把他的经历作为文科人才未必要学理科的证据,我们论述理科对于文科人才的重要性时,可以拿我们与钱钟书进行比较,反推出学理科对于当下文科生的意义:当今对文科人才的需求与民国不同,需要文理科的对接融合;不是人人有钱钟书那样的天赋,需要通过理科培养逻辑和理性;民国时期的教育制度和大学录取制度与现在不同,对偏科的宽容在民国时代可以催生人才,在当今则可能破坏制度的公平、公正,助长功利主义教育;杨振宁的经历中既有文科对理
8、科的意义,又有文科对人格培养的意义,都是正向促进关系,基本不存在争议点。我们只能从认同理科人才定要学文科”的角度理论。如果从文理关系切入,很难找到国学催生理科发现的例证(中医对西药开发的启示);如果从文科对于人格的作用切入,则易于成文。也可以纯粹讨论文科理科的关系。不必非常理论化,学生可以结合自己高中学习经验来谈。102023届曹杨二中高三3月考试阅读下面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人认为,诗歌比历史更能接近事实的真相。有人则认为不尽如此。你怎么看?这里的历史既然与事实的真相分离,那就不是指历史事实,而是指历史叙述,即史书、史料等。诗歌可以扩展到一切文学表达,如小说
9、、戏剧、绘画、音乐等。把这样的“诗歌和历史对立起来,就是强调前者的抒情性和个体感受,后者的叙事性和宏观视角。一般认识中,历史叙述追求实录,尽量消灭个人倾向来达成真实。但叙述者既然是人,那在叙述中必然夹杂个人情感,这对于真实的破坏可能隐蔽但更深刻。就像左传喜欢鄙薄肉食者,而为贫贱者加戏;史记对受刑之人常有同情,而隐去他们犯下的过错。如果考虑到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历史与真相就更有了本质的遥远距离。诗歌毫无遮掩地展示个体感受,反而有利于后人从中分离出主客观因素,将多种私人表达聚合研究,就可以还原出事实真相。杜甫号称诗史,他记录了安史之乱的时代隐云和百姓之苦,也记录下当时知识分子面对变乱的心路历程,以及忠君思想与社会责任的矛盾冲突中,知识分子的坚持与软弱。如果要考虑不尽如此,去论证历史比诗歌更接近事实的真相,那不宜退回一般化的历史记录者的主观求真精神的角度,而要强调历史记述和解读经验的增长(我们现在已能辨析史记中的真实史料),记录手段的丰富(照片、视频),实物证据的发现(文物的发掘),以及历史记述主体的多样化(国家修史、私人著史、专家著专门史、企业史、家史乃至个人的日常记录),辨析的充分和修正的便捷(网络技术以及平等观念)。而当今诗歌等文学艺术追求个性表达和独特视角,带来表达上的偏狭和解读上的歧义,不利于接近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