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作业1—学情分析方案1.docx

上传人:lao****ou 文档编号:390322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作业1—学情分析方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作业1—学情分析方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作业1—学情分析方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作业1—学情分析方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作业1—学情分析方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作业1—学情分析方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1 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作业1—学情分析方案1.docx(5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作业1一学情分析方案一、学情分析目的学情分析就是通过分析了解学生在学习方面有何特点、学习方法怎样、习惯怎样、兴趣如何,成绩如何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充分关注学生需求,才能使教师的教更有效地服务于学生的学。1 .分析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新内容之前原有知识和技能等方面的准备水平是学生学习新知识和形成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成效。例如了解学生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与技能以推导出还没有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有哪些;哪些知识是通过努力自己能学会的;哪些知识是需要在教师点拨和引导下才能学会;怎样的引导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等。2 .分析学生的心里需

2、求。试想,一个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怎么可能主动参与学习?一个不能主动参与的学生,又如何去体验和感受?所以学情分析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这对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认为,教师应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学生的心里需求就是非智力因素之一,它是学情的重要组成部分。3 .分析学生的“可能”,进行全面的预测。新课程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这不仅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生动提高了广阔的空间,而且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尽可能

3、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可能”进行准确全面的预测,同时精心做好应对相关“可能”的预案分析,以便在遇到突发情况时能做出合理的处置和有效的引导。4 .分析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的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方面的表述中,突出了还学生以“阅读主体的地位”。据此,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力求为学生创设快乐、自主、开放的语文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融洽的课堂氛围中读中学,学中悟,悟中思,使学生拥有更多地自主学习、自主创造的空间。在学习过程中,还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语言文字的积累运用,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4、这一课改新理念。5 .分析教法本着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教学中我通过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法、品词析句法,角色转化等方法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个性化表达能力,力求达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6 .分析学法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o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学习“做风筝”部分,再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放风筝、找风筝”两部分的内容;通过有感情朗读的方法感悟文本,引导学生在朗读

5、中逐渐由文字深入到情感深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学习课文,学会积累词句,为写作积累词汇,实现“教课文”到“教语文”的转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基于学情分析的基础的,只有认真地做好学情分析,才能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教学。二、教学主题、教学对象、教学重点、学习难点等每一课的学情分析还有具体的分析内容,应该做好学情分析的每一个环节。例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风筝,这节课的学情分析内容如下:1.教学主题:风筝这篇课文主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刻,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做风筝和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束无拘的快活

6、,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色,孩子们心理变化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而开放式的文章结尾,意味深长,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良好的教学设想必须通过教学实践来完成的,本课我预设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我们”心情的变化。第二课时:感悟课文,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二课时的教

7、学。7 .教学对象四年级的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与认知能力,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局限性,对于阅读理解的深刻程度还有所欠缺,对于通过人物的神态、动作体会内心活动有一定的难度。文中描写的事物贴近学生的生活,是学生喜欢阅读的文本。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以角色体验的形式品读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的词句,唤起孩子的生活经验,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8 .教学重点为了较好地完成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重难点:(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憧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的意思,并尝试运用。(2)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我们”在做风

8、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的不同心情,读出“我们“情感的变化,感悟童真童趣。9 .学习难点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结合四年级学生的特点,我制定了这样的教学难点:通过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三、学情分析方法和工具怎样做到了解学情呢?我通常采用以下方法和工具了解学情:1利用问卷法了解学情。10 利用交谈法了解学情11 利用“教学观察”了解学情12 利用“作业批改”了解学情了解学情的途径很多,如“定时考练法”、“谈心法”、“开展第二课堂法”等等,老师可在教学实践中,多留心观察,多总结经验,多开动脑筋,把多种的方法灵活运用,以期达到对学生的行为,思想情感,学习情况等做到心中有数,从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档 > 汇报材料

copyright@ 2008-2022 001doc.com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宁ICP备2022001085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必要时第一文库网拥有上传用户文档的转载和下载权。第一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第一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