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劳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实用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劳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实用模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中小学劳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性和显著的实践性,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中小学劳动课程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性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实现劳动教育综合育人价值、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要求的基本保证,对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形成必备劳动能力、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和品质、培育积极劳动精神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根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按照新
2、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3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等文件要求,结合全省实际和省编劳动实践指导手册内容,特制定X省中小学劳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内容如下:课程理念与课程目标01课程理念实施劳动课程要坚持“五育并举”的育人导向,注重将培养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贯穿课程各要素和实施全过程,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价值;要构建以实践为主线,覆盖三类劳动,学段进阶安排、有所侧重的课程结构;要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课程内容选择应坚持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要倡导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方式,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
3、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学中做”;要注重综合评价,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要强化课程实施的安全保障,重视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学生劳动安全意识的培养。确保将党的教育方针细化为劳动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劳动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引导学生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02课程目标劳动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与劳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劳动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劳动课程要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
4、性质,反映课程理念,并由此确立课程目标。教师要聚焦标准提出的课程总目标,包括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弘扬劳模和工匠精神。同时还要依据标准中提到的学段课程目标,结合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课程内容结构与设置中小学劳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劳动,以任务群为基本单元,共设置十个任务群,每个任务群由若干项目组成。日常生活劳动立足学生个人生活事务处理,涉及衣、食、住、行、
5、用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良好卫生习惯,树立自理、自立、自强意识。生产劳动让学生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直接经历物质财富的创造过程,体验从简单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淬炼生产劳动技能,体会物质产品的来之不易,认识劳动与自然界的基本关系。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利用知识、技能等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中认识社会,树立服务意识,体悟劳动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强化社会责任感。根据义务教育及高中课程方案,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等。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任务群中的项目实践情况单节排课或2-
6、3课时连排。学校结合实际,自主选择确定各年级任务群学习数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在中小学教育阶段课程内容涵盖十个任务群。12年级侧重在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内容中选择,服务性劳动不做要求,有条件的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开展。34年级及以上各学段应涵盖三类劳动内容。5-12年级的清洁与卫生劳动要求,可与同学段其他任务群融合实施,同时结合日常课外劳动和家庭劳动要求开展。7-12年级结合相关任务群开展生涯规划教育。高中学段除志愿服务2学分外,其余4学分内容与通用技术的选择性必修内容以及校本课程内容统筹。生产劳动四个任务群和服务性劳动两个任务群,其内容要求和劳动项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选择性。学校可以因地
7、制宜,结合实际情况,根据任务群安排,开发劳动项目,形成校本化劳动清单。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劳动项目是落实劳动课程内容及其教育价值,体现课程实践性特点,推动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重要实施载体。劳动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侧重于对劳动项目准备、劳动项目实施、劳动项目评价三个阶段以及劳动周实施进行全过程指导。一、劳动课准备劳动项目准备是在项目设计、项目实施之前,通过研读标准、解析手册、分析学情等行为,为制订项目目标、选择项目内容、确定劳动场域、明确项目过程以及制定评测方法等环节开展而做的准备工作。劳动教育强调真实劳动情境的创设、劳动工具的准备等环节,加强劳动项目准备对上好劳动课至关重要。O1研读课程标准教师
8、要树立研读课标的自觉意识,注重教学准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环节与标准对标。教师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理解劳动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与设计思路,掌握各个劳动领域和学段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依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规律、具体学情,细化教学目标,切实把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点全面落实到教学中。02解析指导手册X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核通过的中小学劳动实践指导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是我省实施劳动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遵循“把握育人导向、突出时代特征、重视实践活动、符合X实际”的编写原则,以大单元下的主题活动为主线,每个单元一般由“素养要求一劳动准备一劳动示范一动手实践一交流评价一榜样激励一
9、拓展延伸”等部分组成。教师需根据指导手册,结合学校情况,深度分析本地课程实施的资源条件,对课程资源的设计和结构形成比较准确的理解和认识,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项目,选用合适的资源,形成实践活动方案并不断优化。03分析学生情况教师需强化学情分析,为科学设计教学方案提供学情参考。一是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分析学生在心理层面对劳动课堂教学内容深度的可接受程度,从而判断学生对劳动观念的可理解深度;二是根据学生的身体成长规律,分析学生在身体机能方面对劳动课堂实践难度的可接受程度,从而判断学生对劳动能力的可提升程度;三是根据学生的劳动能力成长规律,分析学生在劳动技能方面对劳动课堂实践强度的可接受程
10、度,从而判断学生劳动习惯和品质的形成状态;四是根据学生的劳动表现规律,分析学生在劳动热情方面对劳动课堂教学评价的可接受程度,从而判断学生劳动精神的形成情况。04制订项目目标教师应树立“教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导向,依据标准中的各学段目标,结合项目实施和当地实际,设定能全面体现对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的劳动目标,科学合理、明确具体、可落实、可评价。避免教学目标不清晰、不全面、不匹配等现象。通过目标的积极引导作用,促进劳动育人价值的实现。05确定劳动场域劳动场域是项目实施的基础条件。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项目科学、合理地确定劳动场域,包括劳动场所、工具设备、材料及劳动文化氛围等,力戒对劳动场域意识
11、不强、理解不深、准备不足等情况。倡导因地制宜,积极开发劳动场域,节约使用劳动耗材,制订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并建立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大力营造良好的劳动文化氛围,确保劳动课程安全有序实施。06设计活动步骤教师应从目标和任务出发,从明确任务、劳动准备、制订计划、组织实施、交流评价等几个环节设计活动步骤。能系统分析可利用的劳动资源和约束条件,形成清晰的活动思路,结合学生、劳动场域等方面的准备情况,围绕项目所涉及的劳动观念、劳动纪律、劳动相关法律法规、劳动知识与技能等方面建立指导方案和活动方案,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07提炼操作方法项目操作方法是学生完成劳动任务、形成劳动感悟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在设计
12、项目时,教师需在锤炼自身劳动技能的前提下,注重提炼项目操作的主要方法和关键步骤,做到理论和实践有机统一。充分考虑学生实践时可能遇到的困难、陷入的误区及存在的安全隐患,作出示范和指导,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确保劳动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劳动课程目标的实现。二、劳动项目实施劳动项目实施阶段是劳动实践的核心环节,需包含情境创设、讲解示范、安全提醒、劳动实施、团队合作、榜样激励等要素,目的是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08情境创设教师需从真实性、教育性和开放性等方面强化情境创设。其一,立足学生真实生活经历或体验,面向现实生活,从真实的劳动需求出发,从真实的问题出发,指导学生明确劳动任务;其二,注
13、重创设有利于学生理解劳动任务价值、激发劳动热情、解决挑战性问题等劳动实践学习的情境,注重劳动文化在情境创设中的有机融入,充分挖掘与劳动项目相关的儿歌、谚语、警句、人物事迹等在劳动实践学习中的育人价值;其三,注重从学校和学生的特点出发,充分利用好各方面的资源,为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选择适合的时间和空间。09讲解示范讲解示范是劳动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之一,围绕“为什么、是什么、学什么”等问题,有重点地进行讲解,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教师可利用微视频或现场示范等技能讲解方式,指导学生掌握实践操作的基本原理、程序、规则以及正确使用工具的方法和技术。讲解要与启发思考、示范、练习等
14、结合起来,注意把握讲解示范与学生动手实践在时间分配上的合理性,避免简单的劳动知识讲解。加强劳动观念、劳动纪律、劳动相关法律法规的正面引导,指明轻视劳动特别是轻视普通劳动的危害,让学生明辨是非。10安全提醒教师要加强劳动课程实施中工具、材料、流程及场所的安全保障,注重对学生规范意识、安全意识、质量意识、专注品质和合作意识等的培养。强化规范意识,注重按照规范的流程与方法安全操作;强化质量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每个步骤、环节都要精准到位;强化专注品质,注重引导学生随时评估与监控操作行为,做到眼到手到心到,有始有终;强化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体悟构建平等、和谐的劳动合作关系的重要性。1
15、1劳动实施劳动实施环节是劳动实践的核心环节,主要进行学生劳动技能的淬炼、劳动习惯的培养及劳动品质的塑造,要让学生完成真实的任务,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对于重点操作步骤可以反复练习,强化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在这个阶段,教师既要做好协调工作,帮助和鼓励学生,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答疑、解惑,也要注意适当放手,让学生自主操作、实践。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关注他们是否完成了预设的任务、是否掌握了必要的技能等,针对学生遇到的困难、陷入的误区及时做出示范和指导,避免单一、机械的劳动技能训练;要保护学生在劳动实践过程中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劳动,使学生得到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12团队
16、合作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对小组建设、方案制定、分工协调、步骤实施等给予指导。注重引导每一个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提高完成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能力、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13榜样激励教师应提高对榜样激励环节的认识,围绕劳动的精神追求,树立榜样,激发学生学榜样、爱劳动的热情,注意榜样树立的多样性。一是通过评选活动树身边榜样,如劳动小能手;二是通过重磅表彰寻大众榜样,如大国工匠、劳动模范;三是通过典型事迹立群体榜样,如志愿者群体、环卫工人群体;四是通过精美的成果找历史榜样,如鲁班锁与鲁班。指导学生从榜样的具体事迹中领悟榜样的高尚精神和优良品质。14拓展延伸拓展活动是劳动课程不可或缺的应用和巩固环节。活动设计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