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林下有机云茯苓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加快林下有机云茯苓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docx(7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关于加快林下有机云茯苓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四届八次全会、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和市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精神,稳步、规范、有序推进林下有机云茯苓产业发展,培育壮大生物药产业,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以丰富的思茅松等林木资源为依托,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以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推进林下有机云茯苓产业稳步规范发展,为推进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助推全市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产业基础。二、基
2、本原则(-)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生态第一,保护优先”,正确处理好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严守生态红线和资源消耗上线,发挥思茅松等林木资源优势,规范林下有机云茯苓产业发展,不断提高“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能力和水平。(二)精品定位,质量优先。坚持质量管理与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相结合,建设优质林下有机云茯苓产品体系,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强化后续监管,确保品牌公信力,打造精品品牌。(三)政府引导,市场引领。市、县(区)政府着力做好科学规划,制定行业标准和扶持政策,落实公共服务和行业监管。企业在规划、标准和政策的指引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政府与企业分工协作,大力发
3、展线上和线下两个市场,疏通社会资本上山入林的通道,打通林下有机云茯苓标志产品进场入店的渠道,确保优质产品优价销售。(四)扶优扶强,打假治劣。加大对龙头企业、优秀品牌的扶持力度,加强林下有机云茯苓标志产品的评估、管理、监督,坚决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完善动态管理和惩戒机制,实行优胜劣汰,不断提高林下有机云茯苓标志产品的社会公信力。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市林下有机云茯苓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逐步形成年产5万吨云茯苓鲜药材,实现农业产值5亿元,出口云茯苓白丁1万吨、统货1万吨及精深系列产品,实现工业产值12亿元,带动林农IOoOO户35000人就业致富,推动林下有机云茯苓产业规范化、
4、集约化、品质化、品牌化发展,把打造成“全国云茯苓之乡”。四、主要措施(一)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合理布局。以林下经济发展规划为统领,突出市林下有机云茯苓产业特色和优势,采取“龙头企业+林农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国有林场、龙头企业+种植大户”的模式,科学合理确定林下有机云茯苓产业发展区域和种植规模。(牵头单位:市林草局、市科技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按职责分别牵头;配合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二)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实行标准化种植、集约化经营,依托龙头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和产品基地建设,推行“龙头企业+林农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让林地变基地、农民变股民,让林农分享品牌溢
5、价收益。培育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开发云茯苓中药饮片、颗粒、粉等精深加工产品,建立云茯苓集散地市场,不断做优做强林下有机云茯苓产业。(牵头单位:市国资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扶贫办、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别牵头;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市民政局、市科技局、市茶咖发展中心)(三)合理布局菌种基地,建立可溯源体系。按照国家种子法、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种子管理条例和植物检疫条例的有关规定,建立云茯苓菌种质量认证制度,实行云茯苓菌种选育、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未经许可和未取得食用菌菌种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禁止云茯苓菌种生产经营。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安全”的原则,应用“区块链”技术建立产品
6、溯源体系,形成统一育苗、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统一加工、统一仓储、统一物流、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十统一”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严格实名制登记制度,对云茯苓全产业链进行规范管理,合理布局菌种生产点,建立以云茯苓公司、景东林业局、墨江林业局为主的云茯苓菌种基地。加强云茯苓菌种生产经营监管,做好品种来源、整地、栽植、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初加工、分级、包装、运输、仓储有关生产信息记录,建立信息数据库,做到种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品种有保障,确保林下有机云茯苓品质。(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林草局按职责分别牵头;配合单位:市公安局森林警察支队、市生态环境
7、局、市司法局、市数字经济局、市茶咖发展中心、市供销社)(四)合理利用资源,规范资源供给。鼓励科学合理利用思茅松等林木资源,提高森林资源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以林养林,以林促林。凡是以思茅松等林木为原料种植云茯苓的个人、单位或集体,须向当地林业服务中心提出书面申请,提供云茯苓菌种、云茯苓种植原料证明书,填写云茯苓种植申报表。科学合理利用森林资源,以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抚育剩余物为云茯苓种植的主要原料来源,以采伐剩余物、风倒木、间伐松树桩为种植原料补充,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实施一期,云茯苓种植同步跟进一批,并通过一定方式向社会公开,科学、合理、规范发展林下有机云茯苓产业。(牵头单位:市林草局、市科技局
8、按职责分别牵头;配合单位:市公安局森林警察支队、市生态环境局、市茶咖发展中心)(五)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质量管控。建立产、学、研、贸一体化的云茯苓产业联盟,构建云茯苓生产发展预警平台,为企业和基地农户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重视行业自律规范、诚信担当,引导企业实施品牌战略,依法依规诚信经营。强化预警监测,加强对云茯苓产品质量的监督与管理,以菌种质量、鲜品农残、产品质量监测为重点,制定云茯苓及有关产品的行业质量标准,做到生产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保障道地药材质量及用药安全。(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卫健委、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别牵头;配合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林草局、市茶咖发展中
9、心)(六)加强行业监管,合理利用资源。加强行业监管,强化源头管控,建立培育、保护、利用三位一体的思茅松等林木资源经营管理机制,确保林下有机云茯苓的稳定性、优异性、纯正性和道地性,为林下有机云茯苓高质、高产、稳产提供原料保障。严厉打击非法制种、盗伐滥伐林木种植茯苓、非法加工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有效遏制盗伐林木种植茯苓的蔓延势头。(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林草局按职责分别牵头;配合单位: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森林警察支队、市生态环境局、市司法局、市供销社、市茶咖发展中心)五、保障机制(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以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林草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单位主要负
10、责人为副组长,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林下有机云茯苓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林草局,负责林下有机云茯苓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每半年至少召开1次联席会议,统筹协调解决云茯苓产业发展中的有关事项,研究制定促进云茯苓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和措施。(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林草局按职责分别牵头;配合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司法局、市公安局森林警察支队、市投资促进局、市茶咖发展中心、市供销社、国家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各县区人民政府)(二)健全服务体系。各县(区)人民政府要成立组织机构,加强对云茯苓产
11、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制定发展规划,推动云茯苓产业规范有序发展。加快社会化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支持企业建立专业协会、学会、产业战略联盟、诚信联盟、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好行业组织在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科技推广、行业自律的作用,为企业、林农和林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不断提高云茯苓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和抗风险能力。(牵头单位:市科技局、市民政局按职责分别牵头;配合单位:市林草局、市市场监管局)(三)加大政策扶持。发改、财政部门要加大支持力度,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扶贫部门要把稳步规范发展林下云茯苓产业列入林区脱贫致富关键产业,整合有关项目,加大扶持力度;工业和信息化部门要把林下有机云茯
12、苓加工园区、物流园区纳入园区规划,为入驻企业提供便利、做好服务;农业农村部门要把稳步规范发展松林下有机云茯苓产业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安排一定的农业产业化扶持项目和资金;林草部门要做好原料保障,扶持林下有机云茯苓产业规范发展;金融机构要积极开办林权抵押贷款、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业务,扩大金融扶持覆盖面,积极支持林下有机云茯苓产业发展。(牵头单位:市林草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扶贫办按职责分别牵头;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茶咖发展中心,各县区人民政府)(四)强化监督管理。实行“政府认定、部门授权、企业承诺”制度,充分考虑当地生态承
13、载能力,适量、适度、合理发展林下有机云茯苓产业,禁止以发展林下有机云茯苓产业为名擅自改变林地性质、乱砍乱伐、毁坏林木和破坏森林资源、生态环境行为。(牵头单位:市林草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森林警察支队、市生态环境局按职责分别牵头;配合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司法局)(五)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及各种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林下有机云茯苓产业发展的目的意义、政策法规、先进典型,引导社会各界支持、参与发展林下云茯苓产业,做好有机文章,营造林下有机云茯苓产业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牵头单位:市政府新闻办;配合单位: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林草局,各县区人民政府)(六)压实地方责任。各县(区)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贯彻措施,明确机构,压实责任,推动林下有机云茯苓产业规范有序发展。(责任单位:各县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