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4 延安我把你追寻 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24延安,我把你追寻一等奖创新教案24*延安,我把你追寻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一首现代诗。全诗以“追寻”为线索,追忆歌颂延安精神,警示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仍旧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支柱,需要继承和发扬。本诗结构严谨,节奏和韵律鲜明,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第一小节,用两个生动的比喻来表达对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小节“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四处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表达对延安精神深厚的情感和真切的呼唤。三四小节中“高楼大厦、家用电器、宇宙飞船、电子计算机”都代表着现代化,而“破旧的茅屋”代表贫穷的生活条件,“老牛破车
2、”则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而后两句中“永远告别”和“忘不了”、“毫无犹豫丢掉”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五六两小节分别从正反两面说明了没有了延安精神,就仿佛没有了精神、没有了灵魂,反复咏叹对延安精神的追求。本文的插图也独具特色,是黄土高原的风光,近处是窑洞,远处是宝塔山,有助于拉近学生与诗歌内容的距离,帮助学生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二、教学目标(一)认识“延、昔”等7个生字。(二)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三)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词句。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懂得诗歌表达的意思,了解延安和延安精神;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词句。(
3、二)能借助资料,理解不懂的词句。四、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谈话揭题,明确要探究的问题1简介背景,导入揭题: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看着这一切,诗人祈念曾满怀激情地写下这样的诗句:“延安,我把你追寻”,诗人在追寻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2 .出示课题,齐读:
4、课前我们进行了预习,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预设1:为什么要去追寻延安?预设2:作者追寻的是延安精神,为什么要写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呢(此预设较难,可置后)3 .小结:就让我们带着“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追寻的到底是什么”这两个问题进行学习。(二)初读课文,交流预习成果1 .朗读全诗,纠正字音,把握韵脚。(1)自由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顺诗句。(2)出示词语“延安、昔日、春笋、茅屋、土炕、辉煌、一旦、明媚、满目琳琅、毫不犹豫”,检查学生认读情况。(3)请同学分小节朗读全诗,并找出韵脚。相机提示:适时引导学生发现整首诗押的是“ang”韵。“琳琅满目”一词,为了押韵诗
5、中改为“满目琳琅二现代诗不讲求一定要押韵,但是押韵的现代诗读出来更优美动听。(4)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将韵脚读响亮,将全诗读正确。2 .借助预习单,了解诗歌大意。(1)课前我们试着完成了预习单,请看第一题,可以看到同学们多数的选择是这样的一一教师呈现预习单第题,学生汇报选择的理由。小结:联系诗句的内容可以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而对于不熟悉的事物则可以借助网络的图片、课文中的插图等更直观地了解。(2)借助导学单,了解诗意。刚才翻阅了同学们的预习单,发现大家普遍认为有几个小节较难理解,没关系,请同学们默读诗歌,想一想每小节的意思,然后在学习单上连一连。学习单第一小节第二小节第三、四小节第五、六小
6、节学习要求:默读诗歌,将每节的意思连一连。延安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目新月异的科技进描写作者回延安的愉快、迫切心情追寻延安的光荣历史时代呼唤延安精神1 .想一想,连一连。2 .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这样选择的依据,然后分工汇报。(3)交流选择依据,适时学习第一小节:从五六小节的意思中得知:追寻的其实是延安精神。(若之前的学习中未涉及,则此时自然引出)出示第一小节,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预设1: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预设2: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像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指导朗读第一小节,读出追寻延安精神的愉悦和迫切。(三)聚焦第二小节,体会延安
7、精神1 .出示第二小节: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写了哪些地方?请同学们圈一圈。作者追寻的是延安精神,为什么要写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呢预设1:因为这些地方都是延安最具代表性的事物。引导:没错,我们可以通过查找相关资料,来了解“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交流并适当补充:(I)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是延安的象征,当年许多革命者常在延河边上讨论革命的道理。(2)南泥湾:是延安的南大门,八路军三五九旅在此开展了著名的大生产运动,是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一面旗帜。(板书: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播放歌曲南泥湾,感受八路军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3)杨家岭、枣园:都曾是中
8、共中央驻地旧址。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期间,指挥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2 .联系课文内容和查找到的资料,想想“延安精神”具体指什么?延安精神(1)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和刚才了解到的资料,想想“延安精神”具体指什么?然后写在作业本中(作业本第3题中的第2小题)(2)和组员交流你的想法,注意认真倾听,并提出自己的看法。(3)全班交流,及时修正预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奋发图强的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3 .借助学生课作小结:是的,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
9、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作者用“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四处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表达对延安精神深厚的情感和真切的呼唤。所以读懂这首诗的关键在于:抓住诗中的具体事物,查找背后的含义,领悟作者隐藏的意思。4 .分组赛读第二小节。(四)聚焦第三至六小节,体会延安精神在当代的意义引入:为什么在“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的今天,我们仍然需要去追寻延安精神呢1有感情朗读三、四小节,找找诗中形成对比的事物,想想分别代表什么?(1)交流形成对比的事物:高楼大厦、家用电器宇宙飞船、电子计算机(现代化)破旧的茅屋、温热的土坑老牛破车(贫穷的
10、生活)(2)出示:一排排/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件件/家用电器/满目琳琅;航天飞机/探索/宇宙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理解“满目琳琅”,诗句中表示多的还有一一“像雨后春笋二诗中“高楼大厦、家用电器、宇宙飞船、电子计算机”都代表着一一现代化。指导朗读这两组句子。2 .为什么“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1) 了解宝塔山,延安的标志性建筑,是当时中国革命的希望之墙,延安精神的扎根之地,象征者中华民族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是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2)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国、英国和日本具有全海深的载人潜水器。我国的设计者们认为如果
11、再等20年,可能会落后他国更多,于是,他们决定与其等待改变,不如自力更生。研发需要动辄几亿元的经费投入,这是一个巨大的困难。为了筹集最初的启动资金,设计者们不仅拿出了家里几乎所有的积蓄,还四处筹集,克服了重重困难。研制的过程中,每周7天,每天10小时的工作,成了设计者们的生活常态。为了让设计方案更加科学完善,“蛟龙号”研制期间经历了40多次评审。经过5年、近2000个日夜的艰苦研制,2007年,我国第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终于“出世”了,设计者团队兴奋不已:“它就像是自己的孩子,凝聚了我们全部的心血和期望J(3)小结:今天的发展变化是建立在过去的基础上的,无论是入海的“蛟龙”,还是上天的载
12、人飞船,都因为我们拥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都因为我们团结一心、奋发图强而成功,这些都是延安精神的延续。(弓I读)所以我们毫不犹豫地,却不能丢。3 .师生合作读、齐读三、四小节,读出我们的感受和理解。4 .顺势引读课文五六小节。5 .拓展运用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说说我们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预设1: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预设2: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预设3: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五)总结今天我们通过查找诗歌中特定事物的背景资料,读出诗句背后的意思,知道了人必须以理想为航灯,穿越迷雾;人,也必须有信念,帮助我们矢志不渝地去达成理想。延安精神,永远不会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