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学习笔记心得体会和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党课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学习笔记心得体会和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党课讲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目录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学习心得体会党课讲稿: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学习心得体会原文: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来源出处: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建设世界科技强国(2016年5月30日)。学习笔记:建设科技强国,需要强化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自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以来,中国把科技创新和
2、教育事业摆在重要位置,一大批重大原创成果出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不断深入人心,中国科教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持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源泉。人才培养需要一个锻炼和积累的过程,切忌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党的二十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于吉红,在教学与科研中一直推崇“大树理论”,即一棵小树成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需要时间、不动、根基、向上长、向阳光等几个要素。她时常告诉青年学者和学生,做科研要夯实基础,不能为追逐热点而跟风,只要自己有强壮的根基,并通过不断的学科交叉,就能催生出原创性成果。显然,“大树理论”反对
3、浮躁,倡导务实学风,体现的是科学精神,也因此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执教以来,于吉红共培养博士研究生70余人,其中已有40余人晋升为教授或副教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推崇“大树理论”,为人才培养壮根基。因此,尽管科研任务繁重,但于吉红始终坚守教学一线,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第一职责,她建立前瞻性的本科生课程体系,将国际前沿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实现以科研反哺教学。科技要素的核心
4、在于人才。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尤其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更多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丰硕的科研育人成果的科学家,秉持矢志不渝、科技报国的精神,培养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让科技人才成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驱动,以“科技梦”助推“中国梦”。党课讲稿: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从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进入新世纪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党的十八大后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
5、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回顾新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对于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向现代科学进军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建设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下设的中国科学院,在接收旧中国的“中央研究院”“国立北平研究院”及
6、其所属研究所的基础上很快组建起来。同时,党和政府还十分重视组织科学技术团体的工作,于1950年8月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面对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规模展开,科学技术的作用日显重要。1956年1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作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作出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著名论断,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和估计。他强调,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技术、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现代科学技术正在一日千里地突飞猛进,人类正处在一个新的科
7、学技术和工业革命的前夕。我们必须急起直追,“向现代科学进军工毛泽东在会上讲话提出要进行技术革命、文化革命,要求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造就大批的高级知识分子,同时要有更多的普通知识分子。1956年3月,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周恩来、陈毅、李富春、聂荣臻等领导人的组织下,汇集600多位科学家,并邀请近百名苏联专家,编制出一九五六九六七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修正草案)。在“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指导下,规划纲要提出13个方面57项国家重要的科学技术任务,并确定12个带有关键意义的重点项目,围绕重点发展核技术、喷气技术、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自动化技术、无线电技术,开展了600多项中心课题
8、研究。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和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的制定,给广大知识分子极大鼓舞,一个“向现代科学进军”的热潮很快兴起。到1962年,1956年制定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基本完成。1963年,我国又提前制定了新的十年(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成功实现了航空、核能、火箭、电子、自动化等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启动,继而在石油工业、化学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以及科学技术各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创造了工业建设和科学技术奇迹。“陆相生油”理论、“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青蒿素的发现、杂交水稻等,成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科学技术的
9、代表性成果。科学的春天1978年3月18日至31日,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邓小平在开幕式上宣布:党中央决定召开这次大会的目的,就是动员全党全国重视科学技术,加速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他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生产力;我国的知识分子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是我们党的一支依靠力量。他还强调:“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我们不仅因为今天科学技术落后,需要努力向外国学习,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关于
10、党对科技部门的领导、科研工作的后勤保证等问题,他指出,党委的领导主要是政治上的领导,是通过计划来领导,做好后勤工作,为科学技术人员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他深情地向与会的科技工作者们表示:“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J邓小平的这篇讲话,犹如一股春风吹进广大知识分子的心扉。大会讨论并制定了一九七八九八五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科技战线的工作任务,并对826个先进集体、1192名先进科技工作者和7657项优秀科技成果的完成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这次大会,不仅有力地推动了科技领域的拨乱反正,而且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正如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所讲,“科学的
11、春天到来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展开,科学技术体制改革也提上日程。1985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战略方针。1986年2月14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标志着我国科研经费从“计划分配”向“竞争择优”转变。科技体制改革激发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1986年3月,王大琦、王洽昌、杨嘉墀、陈芳允等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邓小平很快作出批示。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该计划后被称为“863计划”,其实施有
12、力地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依靠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星火计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火炬计划”也先后于1985年、1988年付诸实施。1988年9月,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把科学技术作为发展经济的主要动力,成为我国现代科技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科技事业向世界科技前沿奋力追赶,迸发出无限力量。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每秒运算一亿次的“银河”计算机系统、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一一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以及重离子加速器、同步辐射实验室、多种运载火箭和卫星等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高科技成果相继诞生。中国科技
13、发展日新月异,一系列重大科学工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科技进步与创新上取得重大进展。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1993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正式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关于科学技术的法律,更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在随后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江泽民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总结历史经验和根据我国现实情况作出的重大部署。他强调:当代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技术更替不断加速。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在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
14、坚持不懈地着力提高国家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在继续实施“863计划”的同时,1997年开始由科技部组织实施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从1998年起,国家逐年加大了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不断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有力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1999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作出决定,对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进行表彰。从2000年起,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奖励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在这一时期,我国在载人航天、超级计算机
15、、北斗导航、两系法杂交水稻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1999年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顺利升空,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成为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此后2001年1月、2002年3月,“神舟二号”“神舟三号”飞船先后顺利升空,中国载人航天稳步推进;1999年9月,“神威I”计算机由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研制成功,并在国家气象中心投入运行。它标志着我国继美国、日本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1999年9月,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成为参与这一研究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2000年10月3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一一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中国
16、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同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3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规划纲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标志着全党全社会对科技进步和创新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06年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对规划纲要进行了全面部署,推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在重要学科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载人航天、探月工程、超级计算机实现重大突破。继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之后,2008年9月27日,“神舟七号”飞船航天员成功进行中国人的第一次太空漫步。“十一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