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结项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结项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关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研究报告“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贯彻在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等,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价值观和人生哲学J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任重道远。因此,重视传统文化内涵对大学生人格、心理、道德、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积极影响,以多种实现途径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是建设大学生精神家园的现实需要,是引领高校文化的现实需要,更是国家和民族宝贵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发扬光大的现实需要。一、目前大学生人
2、文素养中存在的问题1价值观念扭曲一些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受市场经济以及外来文化的负面影响较大,一些大学生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自由主义思想严重,一些大学生则好逸恶劳、自私虚荣,唯利是图,对他人和社会极端冷漠,和老师、同学的关系也不是很融洽。2 .功利主义盛行大学生在专业选择和就业时更注重经济利益的回报,没有远期目标和崇高理想。在利益的驱使下,不少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不诚实守信,没有廉耻观念,考试作弊、买卖答案等。3 .理想信念不明确,缺乏责任心部分大学生缺乏对人生的深入思考和科学规划,他们的长远目标和终极理想模糊,对社会责任感漠视,从而导致其逃避在社会群体中所应担负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对社会、对他人
3、没有责任心。4 .传统文化基础薄弱,道德自律意识差当代大学生很多醉心于西方文化、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持否定、怀疑态度。他们的传统文化基础较差,缺乏道德自律意识,追求极端个人主义和无厘头的搞怪,极大地放大了个人自由和个人利益,而将集体利益和社会公德抛诸脑后。5 .民族虚无主义滋长,国家、民族意识淡薄部分大学生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追求享乐、迷失自我、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崇洋媚外,对国家和民族的现状不满,轻视传统文化,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差,将我国现阶段暂时存在的发展问题无限放大,盲目迷恋西方的生活方式,甚至不顾父母的反对也希望在国外生活等,这些都表明我国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严重缺失。二、对大
4、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浩若烟海、博大精深。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J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历经磨难,一次次凤凰涅槃,成为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观,最根本的就是深深植根于民族基因的伟大精神支撑和崇高价值追求。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关系国家命运的一项基础工程。当前,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广大师生。坚持文化育人,以中国特色
5、社会主义文化教育引领师生,不断增强师生的“四个自信二对于高校来说,如何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是决定高等教育能否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关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奋进的精神支柱,是凝聚了民族精神的精华,是中华智慧之魂,是中华民族之魄,是中国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当代大学生精神境界、塑造大学生健全人格、锤炼大学生道德品质、增强民族向心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中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以德为先、德智并
6、重、扬善弃恶的文化,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和深邃的文化哲理,其中包括自强不息、仁爱爱人、贵和尚中、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等宝贵的精神资源,因此,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内核,对于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1 .中华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奋斗意识和崇高的理想信念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自强不息、为追求真理而不懈奋斗的民族。易经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在我国历史上,许多心怀变法图强的优秀人物和爱国运动,对大学生人格和道德的完善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对于当代大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保持独
7、立的人格、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摆脱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困扰有着深远的意义。高校教育应该根据时代的要求,将这种民族精神渗透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中去.使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具有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等精神品质。2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是指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同情之心,这是使一个人对他人产生责任感的核心情感。而“爱”首先是自爱,其次是爱人、互爱,自爱是指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其精神表现为乐观、向上、向善、立德、立业、建功等。北宋哲学家张载所说的“为天地立心”,指的就是为社会建立一套以“仁”、“孝”等道德伦
8、理为核心的精神价值系统,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仁爱”之于培养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对于那些自私自利、个人主义、责任感缺失的大学生而言,中国传统文化“能发掘人本性的善良,是现代大学生乃至现代人类精神的一副解毒剂”3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主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形成了爱国主义传统,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引导大学生认同“家国”文化中的积极内涵,必须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坚定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美好明天的信念,让他们懂得民族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才能赢得美好未来的道理。我们现在聚焦的中国梦
9、,其实就是千百年来“家国情怀”的写照,几千年来,国家昌盛、人民幸福始终是中华民族文化最具魅力的社会理想。今天,当代大学生应该扬起追梦的旗帜,接续寻梦的脚步,接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脉动。4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力与明辨是非的能力中国古代儒家、墨家、道家等均有各自的“义利观二传统文化的义利观对当代大学生谋取利益的目的与手段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它一方面承认个人利益存在的客观性和正当性,另一方面又特别强调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谋利取财之道要合义合法:传统文化中“义利观”的积极内涵对于开解今天的市场经济的一些弊端仍有着重要的意义。当代大学生应在科学“义利观”的引导下,辩证
10、统一地看待“义”与“利”,树立以“义”为导向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道德判断力与明辨是非的能力。5 .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有助于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生死观”就是指人对生存、死亡的根本看法。“生死观”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基石和终极关切,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积极内涵:第一,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孔子在孝经圣治章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J意思是说,天地间的万物,以人最为尊贵。第二,珍惜生命,正视死亡。孔子日:“朝闻道,夕死可矣J不回避死亡,“我们就可以坦然面对个体生理性生命的必死宿命,并以此激起我们对于生命和生活的追问与反思,产生更加积极的价值取向和行为
11、选择“。第三,死而不朽,死而不亡。儒家一直提倡以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来超越生死。但是,我们仍要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中的“生死观”,传统文化过分强调集体利益而相对漠视个人生命,从而导致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错误地宣传“英雄赖宁”等形象,“我们再也不能打着集体的旗号去牺牲个人了”,以人为本,珍惜每一个个体的生命应是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四、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1提升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知识的传授最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人的心智的开启和灵魂的启迪,也就是对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一方面,要严把入口关,制定严格的标准,对新进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尤其是人文社科类教师的传
12、统文化素养提出明确要求,并在笔试中进行相应测试,过关者才录用;另一方面,要对在职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人文社科类教师、思想政治辅导员以及分管学生工作的党员干部,他们经常接触学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工作,只有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才能够真正从内心影响和打动大学生。2 .设置丰富的人文教育课程在医学专科类高校中,人文社科类课程地位趋于边缘化。大学生选学这些课程的目的仅是为了凑够学分毕业,并无用心学习的兴趣,这也是导致大学生人文素养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应适当地设置一些历史、文化、哲学、文学、美学、伦理学等人文社科类课程,为大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提供相应的平台。3 .更新人才理念,完善大
13、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核体系高校成立校、系、班等各级大学生综合素质量化考核评议小组,定期对每个大学生的得分进行公开的评价并反馈给本人,促进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自我反省、自我促进、自我成长。4 .引导大学生进行自觉的人文修养实践首先,高校要运用网络媒介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修养环境,如微博、微信、QQ等,开通有关传统文化学习的视频,云课堂与实体课堂融合,供大学生学习与鉴赏。其次,要以丰富的实践载体引导大学生进行自觉的人文修养实践活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调发展。五、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双向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文化精神与加强大学生的人文教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传统文化中的和谐中庸文化、
14、以人为本的民本精神等等对帮助大学生坚定信念、涵养德性、启发智慧、提高情趣都有促使人格完善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自身人文素养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人文精神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作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会影响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道德规范理念、行为准则,引导大学生激发和吸收真善美的事物,传统文化的人文理念能深入大学生的内心,使大学生兼具完全的人格素养。(二)大学生的学习传承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播效大学生群体要做到学古通今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广泛地浏览和阅读国学文化,丰富自身的学识和见闻的同时,与人交往论述的人文传统,
15、也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当然,在运用传统文化教育广大学生的同时,一定要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进行仔细地鉴别和批判地继承,剔除传统文化中诸如权力崇拜、个人崇拜、等级观念、封建迷信、官本位等糟粕成分。总之,在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传统文化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于弘扬中华美德,提高民族文化内涵,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以文化人,从而引导大学生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传承优秀文化基因、涵养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参考文献:1梁炳源.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5,(5):14-14.2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http:/3牟艳红,翟景运.经典研读与当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5,(19):3941.4宋强玲,零东智.经济全球化视阈下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探析1J1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115-117.5周苏娅.对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5,(5):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