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崇祯皇帝时代的死局无人能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朝的崇祯皇帝时代的死局无人能解.docx(16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明朝的崇祯皇帝时代的死局无人能解目录引子11 .崇祯皇帝滥杀大臣22 .帝国风雨飘摇43 .崇祯时代的自然气候64 .流寇造反85 .李自成崛起106 .清朝崛起117 .崇祯死国14引子紫禁城里,崇祯皇帝朱由检设下神坛,他想祈请天兵天将下凡,助他力挽狂澜。这是大明崇祯十五年(1642),也是朱由检生命的倒数第三个年份,当年农历四月底,李自成率领农民军第三次包围开封,中原震动。手足无措的崇祯皇帝,一方面在紫禁城中设立斋堂拜佛念经,感觉拜佛念经无效,他又召来道家正一派的第五十二代天师张应京,命令他设坛做法召唤天兵天将,希望神仙能够下凡外驱满人、内剿乱贼。就像崇祯十二年(1639)那次在宫中设坛做
2、法召唤天兵天将一样,这显然又是一次自我安慰的神仙把戏,但濒临亡国的崇祯皇帝顾不上虚妄,他已经接近走投无路:此前一年的1641年农历八月,明朝在关外的最后一支精锐部队13万人与清军展开决战,没想到惨败溃退,在兵败坚守孤城松山半年后,1642年农历二月,统兵出战的兵部尚书兼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投降。随后,同样坚守孤城锦州以致杀人相食仍然坚持守城的名将祖大寿,也在城破后被迫投降清军一一至此,历时近两年的松锦之战,以明军惨败结束。山海关外,明朝只剩下总兵吴三桂仍然率军坚守孤城宁远,清军的铁骑,距离攻破山海关只剩一步之遥。大明帝国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军到处攻城掠地,外有清军步步紧逼,已经濒临亡国境地。
3、无奈之下,此前一直坚持不议和的崇祯皇帝,只得密令兵部尚书陈新甲与已经自立为大清国皇帝的皇太极议和,没想到议和进行到关键时刻,陈新甲与满清的议和文书竟然被陈新甲的仆人无意间泄露、当成塘报通报各地,由此闹得满朝喧哗,在言官的攻击下,崇祯不得已决定弃卒保车,将议和的罪名推卸到陈新甲身上,随后将其斩杀。本来,议和对于面临内忧外患的大明帝国而言,不失为对外先稳住满清、对内集中精力对付农民军的一个办法,但自立朝以来,由于大明帝国一直坚持不议和不妥协,加上崇祯皇帝碍不下面子,无奈下,崇祯只得被迫放弃议和。至此,随着陈新甲一死,他内外已无退路,大明帝国和他个人的生命,开始进入倒计时。1 .崇祯皇帝滥杀大臣陈新
4、甲代替崇祯议和,竟然因为泄密就被下令斩杀,替皇帝忠心办事,却随时可能被弃卒保车,这使得满朝文武更加噤若寒蝉。据统计,崇祯在位十七年间(16271644),共斩杀总督7人、巡抚11人,其中督师蓟、辽的兵部尚书袁崇焕,被性格多疑中了满人反问计的崇祯下令凌迟处死;山东巡抚颜继祖因为清兵入关攻克济南生擒藩王德王,也是被作为替罪羊处死一一崇祯随意屠戮大臣、推卸责任,也使得手下文武百官更加战战兢兢,在乱世中不敢作为。对此,崇祯的针对之策是重用东厂和锦衣卫监视大臣,并动辄以私刑代替国法处死大臣,例如处死陈新甲的这一年(1642),上言直谏的行人司副熊开元、给事中姜肆就因为直言冲撞崇祯,而被崇祯命令锦衣卫逮捕
5、后秘密处死。国事纷乱,性格偏隘的崇祯很希望励精图治,但又能力有限,无奈下,后来自诩“朕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的崇祯,只得经常将怒气发泄到臣子身上,要么杀人泄愤,要么频繁更换臣僚一一根据统计,崇祯在位17年,仅仅刑部尚书就换了17人;而整个明朝276年历史不过160多位阁臣,崇祯在位17年就占了50人,由此可见他对手下臣子的换人之频和疑心之重。就在兵部尚书陈新甲被处死一个月后,1642年农历七月,崇祯心爱的田妃病逝,出妃原籍陕西,从小在富庶的扬州长大,父亲田弘遇曾担任扬州把总,自小聪颖的田妃精通琴棋书画,深得崇祯怜爱。尽管国事日蜷,但崇祯在勤政之余,仍然颇有生活情趣,他擅长演奏古琴,甚至曾经
6、谱写岭恫引烂柯游等访道古琴曲与田妃一起演奏,田妃也时常与崇祯一起弹琴、吹箫、下棋、写字作画,尽管多少有点恃宠而骄,但田妃在崇祯的约束下,总体仍然守本分,与崇祯的思想和生活情趣也非常合拍。因此,田妃在王朝末日、国事纷乱中逝世,这也给了崇祯皇帝不小的心理冲击,田妃去世后,尽管能力有限、但却勤政不辍的崇祯皇帝哀痛不已,特地下令辍朝三日。但崇祯还来不及过多哀痛,大明国势的江河日下就已让他焦头烂额,当年农历九月,李自成在第三次围攻开封后,扒开黄河水攻开封城,致使开封积水十多米深,37万守城军民中有34万人死绝。为了剿灭李自成的农民军,崇祯先是于1642年年初,下令释放了此前曾经大败李自成、后来却无辜被羁
7、押三年多的名将孙传庭,但日趋壮大的李自成农民军已经今非昔比,而手下已经没有精兵强将的孙传庭,则在开封城破后的第二个月(1642年农历十月),被李自成击败于河南。随后,明朝“诸将皆望风引避,莫有敢当其锋者”,很多官吏甚至直接弃城出逃,“易服匿草间”,而拥兵二十万的左良玉当时守卫湖广重镇襄阳,他不思进取迎敌,却在李自成兵临城下之前,先是纵兵掳掠襄阳、樊城百姓,然后弃城出逃,致使李自成轻松占领襄阳,随后,李自成军队又先后攻克枣阳、荆门、荆州等地,整个大明帝国的腹心地带河南、湖北等地被农民军扫荡殆尽。屋漏偏逢连夜雨,在皇太极的指挥下,清军则在松锦之战大胜后,绕开孤城宁远和山海关进入华北平原,一路烧杀掳
8、掠至山东,在连破八十余城后扬长而去。根据后来统计,清军此次入侵,共掠夺黄金2250两,白银220万两,并俘虏了36.9万汉人作为奴隶北归。而已经没有可用之兵的崇祯皇帝,只得纵容清军在境内来去自如。为此,崇祯第三次下发罪己诏,他在罪己诏中自陈已经力不从心:比者灾害频仍,干戈扰攘,兴思祸变,宵阡靡宁,实皆朕不德之所致也!罪在朕躬,勿敢自宽。自今日为始,朕敬于宫中默告上帝,修省戴罪视事,务期歼胡平寇以赎罪戾。纵观崇祯在位十七年间,他分别于崇祯八年(1635)、崇祯十四年(1641)、崇祯十五年(1642)和亡国自杀前夕的崇祯十七年(1644)二月共四次下发罪己诏:此前在1635年,张献忠军队攻破安徽
9、凤阳、焚烧明朝祖陵,崇祯后来以“流贼未平,震惊陵寝”下发罪己诏;到了1641年,由于帝国内部连续多年干旱、蝗灾、饥荒并起,崇祯又以灾异频现,下诏罪己;而此次第三次下发罪己诏,自感心力交瘁的崇祯,除了自述“于宫中默告上帝,修省戴罪视事”外,他已经对时局的进一步发展恶化感到无能为力。2 .帝国风雨飘摇帝国风雨飘摇,为此,信仰传统鬼神的崇祯,甚至一度改信天主教。崇祯五年(1632),信奉天主教的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土徐光启向崇祯推荐天主教,这使得精神迷茫的崇祯一度大喜,加上传教士南怀仁、汤若望等人的宣讲,崇祯于是命令将紫禁城内的佛像全部撤除,意思是只能允许天主存在,而不能有其他偶像。不仅如此,由于一
10、度崇拜天主教的上帝,崇祯还命令臣子中有“天”字的全部改名,例如大理寺推官陈良谟,原名陈天工,就因为崇祯下令而被迫改名。但一度改信天主教,并不能挽救崇祯心中的迷茫和大明帝国日益衰颓的国势。到了1640年,崇祯的皇五子朱慈焕病死,据说朱慈焕临死前,崇祯前去探望,没想到当时年仅虚岁五岁的朱慈焕竟然手指空中呼唤九莲菩萨,并控诉崇祯毁弃紫禁城宫中的佛像,尽管这件事的真伪和事件过程出现了多种说法,但崇祯却在朱慈焕死后深受震动,并请回了此前撤移到宫外的佛像,从此后也不再对天主上帝祈祷。其实,崇祯信奉天主教的天主上帝也并非真心和唯一,早在朱慈焕病逝前的1639年,他就曾经在紫禁城中设坛做法召唤天兵天将,而到了
11、1642年,他再次设坛做法,请道家天师张应京帮助他召唤天兵天将剿除内外贼寇,由此可见他病急乱投医,胡乱拜神改宗的纷乱与焦虑。早在1627年,当时年仅17虚岁的朱由检登基后,面对晚明以来日益混乱的国政,他先是雷厉风行铲除了权宦魏忠贤,此后他婵精竭虑,每天都早起上朝,夜晚则经常批阅奏章到深夜,这与他曾经长达24年不上朝的曾祖父嘉靖皇帝,以及高达28年不上朝的祖父万历皇帝,还有他长期嬉戏玩乐、声色犬马的兄长明熹宗朱由校相比,崇祯皇帝简直是明朝中后期皇帝群体中难得的清流,由于皇帝经常深夜不息办理政务,崇祯时期,很多阁臣夜晚都经常留宿在紫禁城文渊阁中,以备皇帝不时召见。与祖先和兄长的懒惰怠政相比,崇祯不
12、仅勤于政务,而且对例行的经筵和日讲也不敢怠慢,他经常在繁忙的政务之外,向主讲官学习四书五经和资治通鉴等的治国理政之道,求治心切的他,甚至经常将经筵和日讲变成召对,与大臣们讨论国事。有感于明朝内忧外患、财用不足,与奢靡的祖先嘉靖皇帝、万历皇帝相比,崇祯也厉行节俭,他即位后,先是下令停止了苏杭织造,此前,苏杭制造由宫内太监掌管,专门为宫内采购缎匹绢帛,对民间骚扰颇重。对此崇祯下诏说:“惟是封疆多事,征输重繁,未遑苏豁,乃有织造钱粮,虽系上供急需,朕痛念连年加派络绎,东西水旱频仍,商困役扰,民不聊生,朕甚悯焉朕不忍以衣被组绣之工,重困此一方民。”崇祯节俭,甚至衣服破了也还继续穿。有一次他参加经筵日讲
13、,由于内衣袖子破损,露在外面给廷臣看见不太雅观,不太自在的崇祯于是不时用手将内衣袖子塞回去遮掩,发现这个细节后,经筵主讲官于是说:“天子衣服破敝,虽然过于节俭,但这是美德,何必忌讳呢!崇祯这才不再塞掩手袖。为了悼念皇子和节约宫中开销,就在皇五子朱慈焕于1640年病逝后,崇祯甚至一度改而吃素,崇祯的外祖母听说后非常心疼,后来进奏说她梦到崇祯早逝的母亲托梦,要外孙崇祯还是要吃素,并劝告说“药补不如肉补”,崇祯这才恢复吃荤,但他与周皇后在此后生命的最后四年里,仍然坚持每月吃素十天,以此节约膳食开销。节流之外,为了开源,他甚至命令将他的祖父万历皇帝时期珍藏遗留的多年野生人参拿出来变卖,换了几万两银子补
14、贴国用。但即使他穷尽一切努力,大明帝国内外还是烽烟四起,对此他曾经心有不甘地向臣子们表露心迹说:“朕非亡国之君,事事乃亡国之象。”到了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夕,他甚至叹息说:“朕不自意将为亡国之主!”3 .崇祯时代的自然气候崇祯上位后所面临的困局,与当时的气候变化有着深切关系。据不完全统计,崇祯在位17年间,全国各地竟发生了14次特大干旱,各地“饿殍遍野”“人相食”的记载十分常见。虽然干旱在中国历史上并不罕见,但明朝中后期干旱范围之广、程度之严重,触目惊心。崇祯十三年(1640)的干旱,是千年一遇的大旱,也是中国自汉代以来最严重的干旱事件。在这一年前后的两次干旱事件,也绝非等闲之辈:崇祯
15、十二年(1639)的干旱是百年一遇级别,崇祯十四年(1641)的干旱是五百年一遇级别。旱灾波及华北、西北地区,受灾人口极其广泛。许多地方,更是连年受灾,百姓生产生活遭遇四连击、五连击,甚至九连击。根据气候统计分析,明朝末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小冰期的寒冷期,冬季平均温度比现在要低2左右。小冰期开始于13世纪,之后经历了相对温暖期,在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达到鼎盛。在国内,通常将15世纪后期至19世纪末气候寒冷期作为小冰期,由于这一时期恰是明清时期,因此也称为“明清小冰期”。不要小看小冰期时期气候变化出现一两度的气温下降,在农业社会,这点气候的非正常变化足以摧毁整个社会的生产基础,并极大地削弱国
16、家的经济实力,同时连锁产生各种社会不稳定因素。崇祯即位第二年(1628),高迎祥率领农民在生态环境恶劣、干旱灾害最为严重的陕北最先起事,当时,大明帝国内部很多饥民喊着“与其坐而饥死,何不盗而死”的口号纷纷发动起义,面对农民军,明朝官军起初在围剿时经常占据优势,但随着气候变化导致大干旱、大饥荒的普遍蔓延,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断涌入起义军,致使农民起义呈现“野火烧不尽”之势。根据当代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的统计分析,明代末年的人口在峰值时期,应该已经接近2亿大关,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资源的大明帝国,其实际能够控制和征收赋税的编户齐民在高峰时期也只有五六千万。进入明末后,由于饥荒、干旱、土地兼并、瘟疫、战乱等各种原因导致人民流离失所,明朝政府能够掌控的人口资源越发减少,这同时也意味着政府的税源和兵源在不断流失,而面对满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