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构想 初中生生命意义感对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无聊倾向和感觉寻求的中介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构想 初中生生命意义感对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无聊倾向和感觉寻求的中介作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第一文库网上搜索。
1、初中生生命意义感对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无聊倾向和感觉寻求的中介作用Theeffectof1ifemeaningonsmartphoneaddictionamongjuniorhighschoo1students:themediatingro1eofsensationseeking初中生生命意义感对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无聊倾向和感觉寻求的中介作用1问题提出1.1 研究背景智能手机在各个国家的使用行为逐渐普及并且随之而来的智能手机成瘾现象也越发普遍。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2019年做了一项针对美国本土青少年智能手机使用的情况的调查发现95%美国青少年都拥有智能手机并且可以随意使用其中45%的人说他们“
2、几乎一直”在线离不开智能手机。根据韩国国家信息社会署的报告智能手机成瘾率从2015年的16.2%上升到2017年的18.6%青少年和成年人是智能手机成瘾的高危人群。我国研究者通过调查也发现中国青少年群体中的智能手机成瘾现象(李丽平等,2019;丁倩等,2018)o智能手机成瘾的危害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危害首先是生理上的危害。智能手机本身产生的辐射对人体具有一定的伤害虽然很小但是长期使用会对人机体的各个系统造成或多或少的损伤,如疲劳、睡眠障碍、神经紧张紊乱、头疼头晕、注意力不集中、免疫系统的功能问题等。除此之外韩国学者Seok等人(2018)对有成瘾倾向的儿童和青少年的体重进行了检测发现各项指
3、数水平很高这些青少年的肥胖发生率正在上升。智能手机成瘾使人很长一段时间待在一个地方保持同一个姿势或坐着或躺着大大降低了运动的欲望并且使人产生疲劳感增加了肥胖的可能性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疾病。然后是心理上的危害。手机成瘾对于使用者心理层面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包括焦虑、冷漠、抑郁等等。S.P.Wa1sh等人(2(HD的研究中发现部分学生会因不能使用手机而烦躁、因信号中断等现象而暴躁。Ha等人(2008)对韩国青少年手机成瘾情况进行了评估发现手机成瘾者会表现出更强烈的抑郁情绪并且人际关系糟糕致使其焦虑状况加重。RobertS等人(2015)发现手机成瘾者在手机使用上时间增加会影响其人际交往导致人际
4、交往的减少这也直接导致了其负性情绪(如沮丧、悲伤、紧张、焦虑)的增加手机成瘾者感受到的主观幸福感降低同时对当前生活状态的满意度下降。初中生处于青春期阶段,情绪波动较为剧烈,对外界新鲜事物充满强烈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人格发展处于尚未达到成熟、稳定的阶段。在网络社会迅速发展和电子产品在青少年群体迅速普及的社会背景下,预防初中生智能手机成瘾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此外,初中生社会认知和价值判断体系的塑造没有定型,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对其进行关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至关重要。无论是从心理健康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说,帮助中学生树立对自身生命价值的适应性认知与积极体验、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都是非
5、常有教育意义的。本研究从生命意义感的角度出发,探讨初中生生命意义感对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希望能为初中生智能手机成瘾预防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启示。1.2 研究意义理论意义。本研究关注青少年的智能手机成瘾问题,以初中生群体为研窕对象来探索生命意义感对智能手机成瘾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一方面,本研究从人口统计学因素(例如生源地、年龄、性别、年级、家庭相关因素)的角度来考察初中生智能手机成瘾、生命意义感、感觉寻求水平的人口差异特征;另一方面,本研究通过不同变量之间关系的研究探索可以负向预测初中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因素,并验证“生命意义感一一感觉寻求一一初中生智能手机成瘾”的中介作用机制。通过一系
6、列研究工作,本研究既可以补充和丰富初中生智能手机成瘾预防相关理论成果,又可以为将来的相关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和实证依据。实践意义。在网络社会中,人们获取信息具有极大的便利,沟通效率显著提高。网络介质构筑的虚拟世界也给人们提供了新的寻求感官快感体验、放松休闲的娱乐和审美空间,例如网络游戏等。而青少年是网络游戏和智能手机成瘾的高发群体。本研究以初中生群体为研究对象来探索生命意义感对智能手机成瘾的负向影响及其中介机制,也是在探索预防初中生智能手机成瘾的工作方向,从生命意义感的视角为改善初中生智能手机成瘾情况提供新的思路。例如,通过创设相关主题的生命教育课程、个体心理辅导或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以此提高初中生
7、身心健康水平,帮助初中生形成适应性的智能手机使用行为。2文献综述1 .1生命意义感1.1.1 生命意义感的概念CrUmbaUgh(1973)提出了生命意义感是一种目标,这种目标让个体存在有方向感与价值感,但是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个体同时会获得到一种“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的认同感。Ya1Om(1980)将生命意义感分为两部分进行了定义:“宇宙意义”和“世俗意义”。“宇宙意义”是一个整体的概念,认为是人类不能理解的、且超越个人的、也是不变的外在的客观规律;“世俗意义”是从个人的意义的角度去定义,它通过利他主义、自我实现、快乐主义、自我超越等方式或者途径来实现追求生命意义的目标的。世俗意义独立于
8、宇宙意义之外的意义。Fabry(1980)同样从两个角度定义生命意义感,分别是:“终极的意义”和“此时的意义”。“终极的意义”通常被人们称为“神”、“道”或者“自然”,是宇宙中无法被人验证的,超越个人的规律或者是法则,人们在意的是过程并不是追求意义的结果;“此时的意义”是一种比较容易接近的意义,是指每个人发现意义的能力都是与生俱来的,这些意义时时刻刻都在变化,但是彼此之间并不存在相互抵触的状态,而是个体有义务并且负责任的应对所有即将实现的每个瞬间的使命。FrarIkI(1984)提出生命意义感是指针对行为、工作和创作这三个过程中所发现的生命的意义。通过与他人以及世界独特的接触而肯定其生命的意义
9、。肯定生命意义有四种方式:一种是个体对世界做出的感受,第二种个体是对生命的付出,第三种则是奉献,第四种是个体面对逆境环境而激发出来的意志。Frank1是从动机的角度对生命意义感作出了阐述和解释,他认为个体存在的基本动机是对生命意义和生命目标的追求,人类动机的力量只有首先去努力发现或者是思考生活的意义,才能更好地体现个体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生命意义感影响着人们的能力,包括承受力、创造力以及工作力等。他认为个体缺失生命意义感时是个体产生心理症状的重要原因之一,因而人们需要发现自己生活中的核心目标,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WOng(1987)认为生命意义感是一个人存在的和谐感、次序感、目的感,同时追
10、求并完成有价值的目标以及人生完满的感觉。Steger(2006)认为生命意义感指的是一个个体能够体会到自己的生命是有价值以及能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方向。并将生命意义感的动机和认知两部分分别定义为寻求意义感和拥有意义感。拥有意义感是指个体了解到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明白了自己活着的价值是什么;寻求意义感指的是自己生活目标和方向是如何建立和形成的。何英奇(1987)认为生命意义感是一个个体能够知觉和感受到自己生命的目的和生命意义的过程。黄惠秋(2002)提出生命意义感是一种“独特特殊的使命感”的看法,这种看法能够使个体赋予自己生命,并能够起到督促、引导自己对生命价值、态度和人生方向。吴淑华、李桂仙和罗
11、素兰(2006)也认同“独特特殊的使命”的定义。董文香(2003)提出生命意义感是心理需求,但是强调是一种较高层次的需求。人们通过思索“人为什么而活着”而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虽然个体的生命意义感会随着环境的影响而变化,但是它都是独一无二的。陈秀云(2007)的观点是生命意义感是指人对自己存在的目的与价值的一种感知,这种感知包含三个成分:情感、认知和动机。情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生活是否有目的、是否有价值的一种情绪的体验;认知指的是个体对生活中有价值的一种信念系统,解释了为什么是有价值的;动机指的是个体追求自身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中外学者关于生命意义感的概念,学者的意见不一,但也有共同之处。本研究认
12、为初中生的生命意义感是指:初中生能够意识到自身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并能够明确自身的生活目标和方向,并愿意付诸行动。1.1.2 生命意义感的测生命目的测验(PUrPoSein1ifeTestPI1)o生命目的测验是测量生命意义感最常用的量表工具,该量表是Crumbaugh和Maho1ick于1964年所编制而成,基于FrankI生命意义感的理论观点基础上,用来测量个体发现生命意义和目的的程度以及个体获得生命意义的程度。此量表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20个题目,第二部分13个待完成的句子,第三部分为一个待补全的段落。台湾的研究学者也对此量表进行过多次的修订。例如宋秋蓉(1992)修订了青少年生命
13、意义量,研究对象是青少年,修订后该量表划分为五个维度:生命的热忱、生活目的、自主感、逃避和未来期待。修订过的量表均采用1ikert7点计分,每个题目有两极对应的形容词,被试根据自己的真实感觉打分。总分分数范围是20分至140分,分数高个体生命意义感越高,分数低个体生命意义感越低,若总分分数低于92分说明个体具有低的生命意义,总分高于2分的个体说明有较高的生命意义。生命态度剖面图(the1ifeattitudeprofi1e)0生命态度剖面图是何英奇1990年在生活目的测试和追寻心灵目的测试这两个测试的基础上,依据Frank1的意义治疗理论的核心概念编制的。该量表共六个维度,分别为:生命目的、意
14、义的意志、生命控制、苦难接纳、存在充盈和死亡。个人生命意义量表(PerSOnaMeaningProfiIePMP)。个人生命意义量表由Wong于1998年编制,共七个维度:成就、亲密感、宗教、自我超越、自我接纳、亲密和公平,该量表一共57个题目。2007年陈秀云在Wong的编制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生命意义感问卷,该问卷也包含七个维度,分别是:人际关系、公平需求、自我肯定、亲密关系、接纳超越、信念和目标追求7个维度。自我超越生命意义量表(SM1S)。李虹在2006年在Frank1的理论基础上,编制了自我超越生命意义的量表,采用四点计分共8个题目。中学生个人生命意义问卷。此问卷是刘丽君于2009年
15、进行编制的,该问卷包含自主性、目标追求、未来期待、生活态度、生命态度等8个维度。生命意义感量表,是由Steger等人(2006)编制,王鑫强(2013)进行修订生命意义问卷(M1Q)。量表由拥有意义感(M1Q-P)和寻求意义感(M1Q-S)两个维度。2 .2智能手机成瘾3 .2.1智能手机成瘾的概念成瘾这一概念,最初是来自于临床医学对药物成瘾形象的研究。医生发现患者在长期服用药物后,会对该药物产生依赖性,并且具有慢性、复发性等特征。随着成瘾领域研究的逐渐深入,相关学者发现,在没有对任何药物摄入的情况下,一部分人仍然会出现成瘾的症状,但表现在对具体的事物或行为上。鉴于此,行为成瘾(BehaViO
16、raIAddiction)的概念逐渐被提出。网络成瘾归属于行为成瘾一类最早的概念是由GO1dberg提出并且借鉴精神隙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修订版)(DSMTV)对网络成瘾的判断标准进行了描述,之后YoUng(2007)提出的ACE模型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证明。手机成瘾与网络成瘾存在相似性但更像是网络成瘾的延伸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被不断赋予新的定义和理解。BianChi(2005)是最早观察到手机成瘾患者在某些方面或某些情景下存在与行为成瘾类似的症状手机成瘾患者沉迷于在使用手机时所体会到的快感和满足感为此会不断手机延长使用时间在尝试减少使用时会有挫败感也会直接影响情绪常常表现为低落、失落。曲星羽等人(2017)将手机成瘾类似于游戏成瘾屠斌斌等人(2010)则进一步细化分类将手机成瘾划分为关系成瘾、娱乐成瘾、信息搜集成瘾三类并指出手机成瘾存在周期性在心理和身体行为上都有所体现。GriffithS等人(2019)认为其实质属于技术成瘾当人们相信技术能给他